中國各城市名字由來(黑龍江篇)

2019-07-27     魚知吾

哈爾濱市

最常見的一種說法,也是現在被普遍認可的。首載於1874年江蘇書局出版的校刊本《金史》:「軍還,穆宗於阿勒錦(靄建)。在《哈爾濱考》中認為:「女真語村名,有名譽,榮譽,聲望,聲譽等含義。如果大家現在去中央大街一定能發現一個叫阿勒錦村的小店,此店就是根據此說命名的。

齊齊哈爾市

契丹人建遼時,有濟沁哨卡之名,「齊齊」是濟沁的諧音,由濟沁河得名,「哈爾」是「哈日」,在古契丹語中有阻擋、防守之意,在軍事上作為哨卡、哨所解釋。一些文獻上稱金代齊齊哈爾「龐葛」(女真語), 元代蒙古稱「別茄爾」。清代是達斡爾語「奇奇嘎熱」、「習氣哈克」、「奇察哈喱」或「喜扎嘎日」 諧音,以及滿語「哲陳嘎拉」的的音轉,其皆含有邊疆、邊境之意,或有天然牧場之說。

1691年擬建齊齊哈爾城時,原定在嫩江右岸的雅爾塞鄉的齊齊哈爾屯,並請旨恩准,後來覺得其與江東驛站隔江相望,交通十分不便,實際將城改建在驛站地--卜奎屯,城名仍叫齊齊哈爾。於是也有了齊齊哈爾的俗稱--卜奎。

龍沙之稱謂是源於清代流戍齊齊哈爾的文人方式濟在《望見卜奎城》詩中有「一片沙昏數尺牆「的感慨,後寫有《龍沙紀略》用以記述黑龍江的歷史地理。

牡丹江市

牡丹江是由滿語「穆丹烏拉」演變而來的。穆丹,在滿語中的意思是彎曲,穆丹烏拉就是彎曲的江,30年代初,鐵路在這裡設站,可能是為漢族稱呼的方便,就改為了牡丹江站,1938年又設立了牡丹江市,從此牡丹江就代替了穆丹烏拉,滿語的色彩也隨即消失。

佳木斯市

關於佳木斯名稱的由來一直是眾說粉紜,發現較早標有佳木斯地名的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版的《康熙皇輿全覽圖》,上面把佳木斯這個地方叫「甲母克寺噶珊」(噶珊即村、屯之意)。1778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龍江三省標註戰跡圖》中的「嘉木寺」、《大清一統輿圖》上的「佳穆斯」及《三姓志》所云的「賈木司」,都是佳木斯的曾用名。滿語專家穆嘩俊認為佳木斯為滿語即清代的佳木斯噶珊,giya-musai「驛丞」gashan「村」,譯成漢語為站官屯或驛丞地村;還有說佳木斯系滿語「屍體」之意,相傳這裡為古代的墓地,在西郊敖其一帶曾發現金、元時代的墓群;1926年出版的《樺川縣誌》認為「有漢人江明斯者曾居此,四無村屯,因以其名名之。

大慶市

1959年9月26日,位於松遼平原的第三口基準井——松基三井噴出具有工業價值的油流,標誌著發現了大油田。同年11月8日,在油井所在地黑龍江省肇州縣大同鎮召開慶祝大會。時任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的歐陽欽和省長李范五等領導趕來慶祝。途中,他們在車上議論,松基三井噴油,正值新中國成立10周年大慶前夕,是向國慶獻上的一份厚禮,喜上加喜、應該大慶。 在慶祝大會上,歐陽欽提議,把油井所在地的大同鎮改為大慶鎮。隨後,黑龍江省作出了將大同鎮改為大慶鎮的決定,此後石油部把這個新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大慶油田因此得名,並發展成為我國石油和石油化工的重要基地。

雞西市

因地處雞冠山之西而得名。

雙鴨山市

以市區北部的一對形似「臥鴨子」的山峰得名。

伊春市

以湯旺河支流伊春河得名。伊春,蒙古語「依遜」,意為「九數」。含有一年伊始、春天來臨之意。

七台河市

來源於朝鮮族語,在七台河建市之前,聚居在勃利縣杏樹鄉的朝鮮族居民稱呼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為齊得和(莘屋)。後來成立七台河市後沿用了這個說法,但在原來基礎上作了部分修改,音譯為現在的七台河。

鶴崗市

鶴崗是由「鶴立岡」脫胎而來,鶴立岡則由鶴立河得名。鶴立河名源悠久,《遼史》中稱鶴立河為郝里河,鶴立是郝里的諧音,郝里是滿語濕地之意,即是濕地之河。清光緒32年,墾荒清丈開始放鶴欄位毛荒,這是鶴崗地區「鶴」字的最早出現。鶴立是當時『鶴欄位′的中心村鎮,稱鶴立岡,也稱鶴立,或稱鶴岡。光緒34年,朝廷批准設置鶴岡縣,後未果,但鶴岡地名自此出現。

黑河市

黑河市由愛輝縣演變而來,以河水得名。

愛輝,原稱「璦琿」,取名於璦琿河,亦作「艾渾」、「艾滸」、「愛呼」等。「璦琿」為達斡爾語,意為「可畏」。1956年為更改生僻字地名,將「璦琿」改為「愛輝」。

綏化市

綏化市原名「北團林子」,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設置廳治時取名「綏化」。「綏化」一名的含義,一說「綏化」系指綏楞閣山(又名綏林閣山),二說「綏化」意為「吉祥、安順」,三說「綏化」是滿語,意為「艾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djuNmwB8g2yegNDw4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