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力研讀:魚堂主讀書會2期正在預定,細則請私聊
堂主推薦:
每個人都是在執行習慣,習慣本身沒有好壞,都是人賦予的意義。我們都希望建立好的習慣,但是建立習慣的過程充滿坎坷。一個小提醒,你遇到的問題覺得不是個案,今天推薦的讀書會學員,堅持讀書50天,換了一個環境打亂了執行習慣,它是怎麼解決的,一起來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映子,加入讀書會50多天了,對行動又有了一些新的體會,今晚跟大家簡單做一下分享。
今晚的內容主要有兩點:
一,接受意外,重建SOP流程;
二、進入了看山不是山的階段。
執行之路很長,仍需繼續前行。
1
接受意外,重建SOP流程
先來說說意外,在之前的40多天裡,跟著魚堂主的培訓內容,已經磨合出了自己的流程,包括怎麼在帶娃間學習,怎麼在娃睡後進行整塊學習,但是實現這個流程的前提是在家裡。
一周前,意外出現了,我們一家三口要去外地生活一個多月。所以不得不精簡我的衣物,為兩本厚厚的教材書和筆記本電腦騰出空間。到了目的地呢,又有新狀況,一個是電腦連Wifi不方便,另一個是白天總是被打斷,很少有靜下來學習的時間,而且晚上的整塊時間也很難保證。
怎麼辦?
已經堅持一段時間了,肯定不能放棄。為了把讀書進行下去,必須拋棄之前的SOP習慣,建立一個新環境的行動流程。
我又把魚堂主第一期培訓,SOP執行力聽了一遍,重新做了一遍作業。把每天的日常行動流程記錄下來,找到時間缺口把我的讀書任務塞進去,為了整塊時間,又協調家裡人配合帶寶寶。
現在基本能做到騰出,完整的1個多小時來看書,接下來還要繼續優化,找到另外的一個小時來做其他事。
在這個過程中呢,我發現從第1天到50天甚至100天,雖然時間是線性增長的,但是我們的行動不一定是逐步上升的,第一個30天執行得好不表示第二個30天也同樣能做好,它可能在循環打轉,上去又下來,會不斷被打破。
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但是只要有堅持的決心,當自己行動出現問題時,多聽幾遍魚堂主SOP和執行力系統的培訓錄音,多提問,找方法,繼續前行。
看到最近群里有幾位朋友提到,讀《消費者行為學》時根本抽不出時間來,以致於讀書懈怠了。大家也不妨抽空想想,是不是有新的事進來,把之前的SOP破壞了,或者需要再找時間缺口。
接受意外,重新出發,建立新的行動流程。
2
進入了「看山不是山」的階段
參禪有三大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在之前的3本書里,我屬於「看山是山」的階段,一切都圍繞書里的知識進行聯想和思考。
而前陣子讀了《深度工作》,加上開啟的第四本書《消費者行為學》,比較硬核的教材書,我突然有種進入了「看山不是山」的階段。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大概提下《深度工作》,深度工作,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長時間專注工作的能力,能夠產出有價值的成果。深度工作有助於解決困難的問題,能產生令人愉悅的心流體驗。
人們常有一個誤解:「只要我能夠專注,我就能立刻專注起來。但實際情況是,如果你的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怪習慣。
想起我之前有段時間很喜歡刷B站視頻,每個視頻長度5~10分鐘,刷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看書時,沒過一刻鐘就想拿起手機。即使是很精彩的紀錄片,我也很想倍速看,沒有耐心看完1個多小時的視頻。
實際上,這就是我的大腦習慣了短時間的刺激,當我想要專注的時候,我的反應遲鈍了,想問題還沒得及深入,思路就跳到別的事去了,注意力極度渙散。
如果想要有成果,必須提高我的深度工作能力,訓練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而咱們的讀書會活動,在3個月里讀完6本經典書籍,其中三本是厚厚的教材書。讀教材書,幫助我搭框架,增加知識量。
但對我幫助更大的是讀書形式的設置,要求我每天必須抽出至少1個小時的時間來看書和寫筆記,儘量在這段時間裡,做到心無旁騖、不受打擾。
遇到燒腦的教材書,更要耐下性子,這實際上就是在培養我們的深度工作能力。
書只是介質,重要的是提高了專注能力。
所以,我說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但說實在的,太久沒看專業教材書了,我平時看得都是人家嚼碎的通俗文字,因此,無論是理解程度和閱讀效率都變慢很多,希望今後多磨有難度的書,能夠做到快速理解和融會貫通,進入第三個階段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3
不要用網絡來消遣
顧言思義,「不要用網絡消遣」就是用網絡、手機等娛樂方式來打發時間,而我就是常常用網絡消遣的人。
覺得帶娃的時候,做不了深度思考的事,所以我常會抽空拿起手機看微信消息或朋友圈,這樣造成的後果是當我要進入下一個工作時,進入狀態慢,也常出現一刷圈就停不下來的節奏,耽誤開工時間。
那該怎麼辦呢?不要用網絡來消遣,那我們可以找一些高質量的大腦活動來替代,比如思考接下來的安排和行動步驟是什麼。
或者主動思考8小時外的時間怎麼安排。當我們主動給自己安排任務時,時間的利用率也會
提高,而不是單純地被浪費掉。
4
如何建立機制逼自己成長?
最後,想說的一點是關於分享,大家覺得是先有分享內容再來報名分享好?還是先報名再收集分享內容好?
以前,我是覺得先有內容再來分享,避免給自己太大壓力,在眾人面前打臉。結果是什麼呢?我的分享稿常常流產,很少能拿得出手。
而現在,我覺得先報名再收集內容更好。因為報名,等於做了公眾承諾,根據一致性原理,我們的認知和行為就要跟上,所以會有意識地往這方面思考,靈感就會源源不斷而來。
包括我這次分享也是一樣,我在做周計劃時,就寫了要在群里分享,雖然我對於分享只有兩個觀點,但具體怎麼表述還不清楚。等魚堂主周四說報名接龍時,我的分享框架還沒出來,但當我報名時,我就把分享列為優先級,花時間來完成了。
咱們群里耳月是最勤快分享的,我發現耳月就是這麼做的。他會在每次分享結尾說下周的flag,分享和寫作是必須要做的,因為在群里說了,所以他也會刻意記錄和思考分享內容,寫作練習也都執行到位了。我覺得他這個做法非常好,值得學習。
好的,內容分享完了,每次的分享都會給我帶來啟發。
我們都是普通人,遇到問題煩惱都是正常的,區別就是有人解決了,有人逃避了。
看到大家的進步,行為對你有啟發。
我們的2期讀書會,招募名額已經快滿了。
從你開始觀望的時候,別人已經讀了幾百萬字,寫了60W字讀書筆記,人和人的差距就是日常的每一天的執行。
點擊連接,一起讀書。
下一期我們讀思維,讓你變聰明的知識。
PS.如果本文對你有所啟發,轉發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