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推崇的「快樂教育」對我們真的有效嗎?這個育兒大坑別再踩了

2020-02-27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一提到西方教育,家長們總是會帶著一種嚮往。而在國外待過一段時間的父母回到國內,也對國外的教育讚不絕口。

我有一個朋友,她認為西方的"快樂教育"的課後負擔小,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培養孩子的更多可能性和潛力。終於,在孩子讀了四年級之後,她帶著孩子到了國外生活學習了一段時間。

一開始,朋友還很高興地對我說,孩子臉上的笑容明顯變得多了。在國外,孩子不用早早地起來上課,下午下課也很早,而且孩子的興趣班比幾乎就占到了他們課程的一半。

看到孩子明顯變得放鬆和開心了,朋友認為自己做得決定沒錯,親子之間的關係也變得融洽了很多。

但是,隨著時間增長,孩子的問題也顯現出來了。在國外,孩子更多的是憑藉興趣學習,孩子面對自己不擅長的課程時,孩子就直接放棄了。面對問題時,孩子也是憑藉自己的意願,想解決就解決,不想解決那就算了。

看著孩子一天天地變得"消沉",意志力衰退,朋友意識到,孩子當前的狀態還沒有在當初在國內的學習狀態好呢。為了讓孩子的快樂,孩子失去了原來的自制力、良好的習慣。

這不禁我們思考,國外推崇的"快樂教育"真的對我們孩子的教育真的有效嗎?對於這個教育大坑,父母一定要有一定的思考和認識。

"快樂教育"的本質:用玩樂掩蓋教育內容的缺失

事實上,父母知道的"快樂教育"只是"西方教育"的一部分,西方的學校一般可以分為兩種類別的學校: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

家庭條件一般或者家庭條件不太好的父母多會送孩子去上公立學校。而公立學校就是包含"快樂教育"最多的學校。而那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的父母則是會把孩子送到私立的學校。

孩子接受私立學校的教育所需要的費用是公立學校學費的好幾倍,因為私立學校里的老師大都是名校畢業,學校聘請這些優秀的老師是花費了很多的金錢。

那麼,中國的教育和西方教育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從本質上來說,中國的教育是一種從底層不斷地向上攀登的過程,所以,人們才經常說高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窮人家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利用高考這個可以翻盤的機會。

相反,我們看看西方的教育,它更多的是一種分層的機制,因為優秀的教育資源是有效的,所以,父母需要動用自己的資源、金錢和人脈去為孩子爭取到優異的教育資源,通過教育的篩選把人和人和區別開來。

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是對孩子有好處的,對於這一個問題,我們也在不斷地思考並找出最恰當的答案。

不管父母對於這一個問題有一個什麼樣不同的回答,但是有一點我們絕對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走向成功,都需要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堆砌起來,而不是通過玩樂,最終輕輕鬆鬆地等著成功走向自己。

在在美國流傳著一個數字——4,代表著"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獲得GPA(Grade Point Average 平均學分績點,滿分為4.0)4分的成績,每天就只能睡4個小時,睏了就喝4大杯咖啡。

可見,只有那些對成功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的人,才會認為快樂教育是有用的。那些真正明事理的父母,早早地開始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了。

所謂的"快樂教育"給孩子帶來了什麼呢?

一些西方國家早就意識到一味地強調快樂、寬鬆教育的方式會帶來很多問題。

英國前任教育大臣早就表示:

英國學校應該採取中國式的教學策略,比如增加晚自習,杜絕課堂之間的時間浪費,以提高英國學生在關鍵學科上的學業表現。

包括在3-6歲的幼兒教育時期,作為早期教育的後半階段,與0~3歲的嬰兒教育銜接、後面與初等教育銜接,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特殊階段,因其教育對象年齡和各項能力發展狀況,理應是整個人生的教育生涯中最"快樂"、最"輕鬆"的階段。

那麼,所謂的"快樂教育"究竟給孩子帶來了什麼呢?它有哪些缺點呢?

1、只依靠興趣學習,缺乏獨立的思考

就像朋友的孩子一樣,那些一味追求快樂教育的人,本質上就是只依靠興趣學習。對於學習,孩子很少思考學習的必要性和有用性,一味地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判定學習是否是有用的,這樣會很容易導致他們缺乏獨立的思考

這樣的學習方式也很容易導致一個問題,對於一些自己不喜歡但是卻又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用處的事物,孩子會表現出一種逃避的態度。面對學習,只考慮自己是否喜歡,這樣的心態時是很幼稚的。

2、一味的表揚和鼓勵,缺少提升自身的機會

朋友與孩子在國外學習生活了一段時間,發現孩子慢慢地變得有惰性。西方教育一直比較提倡鼓勵教育,所以不斷孩子在做什麼事情,孩子完成的結果如何,朋友都會鼓勵和表揚孩子。

本來以為鼓勵和表揚會給孩子帶來自信和主動,沒想到,孩子慢慢地變成一個如果沒有鼓勵和支持就不會動手去做的人。這就相當於孩子需要別人來推著自己往前走,沒有內在的自主驅動力,孩子將會失去很多提升自身的機會。

3、對自身要求低,個人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不足

BBC曾經拍攝過一部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體驗中式教學》,在這部紀錄片中,研究人員把國內的"壓力教育"以及西方的"快樂教育"做出了直面的對比。

5位中國老師接管了一個由50名9年級英國學生組成的班級,在4周內,他們身著統一的服裝,早晨7點開始上課,在校時間長達12個小時,課堂集中於記筆記和背誦,並進行小組練習。

四周後,這些學生一起被安排了考試。結果,中國組老師帶領的學生的成績比英國老師帶領的學生的成績高了10%。

在一個輕鬆舒適的環境,孩子就猶如是處於一種"溫水煮青蛙"的狀態。環境的舒適會使孩子不自覺地降低對自己的要求。結果,父母對孩子個人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不足。

什麼才是真正的"西方精英教育"?

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西方精英教育呢?誠然,父母聽到的"快樂教育"是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的,因為若是孩子想要達到成功,孩子就必須要付出很多努力。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西方精英教育"呢?父母可以從真正的西方精英教育傳達的理念入手,提供一個真正能夠鍛鍊孩子、讓孩子成長的環境。

1、鼓勵孩子多去學習和嘗試,尋找和成為更好的自己

快樂教育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缺點就是,老師和父母都提倡"揚長避短",其實這樣子的行為是沒有錯誤的,然而一些孩子卻誤解了"揚長避短"這四個字的真正含義。

孩子只學習自己喜歡的和擅長的,對於自己不擅長的科目,孩子就直接放棄了。這會很容易養成孩子一種逃避困難的習慣。

對於這種情況,父母應該要鼓勵孩子多去學習和嘗試,對於自己不喜歡或不擅長的科目,孩子也應該付出一些時間,去學習好它。只有經過了一些困難,孩子才知道自己真正適合什麼、內心真正熱愛的是什麼。

2、培養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和專注力

在一個比較舒適和安逸的環境中,孩子會慢慢地失去學習的動力,到了最後,孩子就必須要通過別人的監督和鞭策,才會去學習。失去了內在學習動力,孩子的學習效率將會大大降低。

為了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和專注,父母必須要嚴格地抓孩子的行為習慣。父母必須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習的時候就必須要專注地學習。

對此,父母可以與孩子一同商量,制定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計劃表。

3、培養抗壓耐挫能力,讓孩子學會堅持

對於很多事情,孩子在面對它們時都是三分鐘熱度,而這樣的行為習慣註定孩子是很難真正地做出完完整整的東西。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抗壓耐挫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父母要耐心地去引導孩子,可以通過制訂學習目標,幫助孩子學會堅持。一個有目標的人,就猶如在迷霧中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所以,父母不僅僅要讓孩子花心思在學習上,更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初心。

這樣一來,當孩子拒絕學習,或者遇到困難時,只要想起自己的初心,就更加容易選擇堅持下去。

我們也不能把西方教育用一個"快樂教育"來完全地概括,若是想把孩子教育好,父母更應該善於挖掘孩子的內在潛力和性格素質,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成才。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Pv5iHABgx9BqZZIXWh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