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五台山普安寺,探訪觀音祖庭

2019-08-21     五台山求願

五台山普安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境內,五台山清水河畔,五台山南台明月池南,五台山交通主幹道旁,是五台山景區的一座著名古剎。

相傳,普安寺始建於北魏,是五台山最早的漢傳佛教寺廟和觀音道場,原名靜音寺,後因普庵祖師來此護法而更為現名。歷史上經歷了多種宗教派別的融合演進,成為一座頗有影響的叢林古剎。觀音文化是該寺的一個顯著特點

普安寺始建於公元475年、北魏孝文帝時,為觀世音在中華大地弘法的最初庭院。觀音思想、觀音文化、觀音法益就是從這裡傳遍了中華大地、造福眾生的。被佛家指認為「觀音祖庭」,享有「平安福德宗寺」之美譽。

普安寺背靠龍鳳山,面迎筆架山,坐東朝西呈前低後高形,清水河從山門經過,南北兩個自然生成的呈仰天大佛狀山包似兩個天然的屏障,左右環護,將寺址圍成寶盆狀,藏風聚氣、地靈人傑;是五台山景區的一座著名古剎。

自古以來,這裡藏龍臥虎,英雄輩出,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有聯為證: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該寺歷代香火旺盛,經聲不絕,鐘鼓繞夜,呈現莊嚴殊勝的肅穆氣氛。

大雄寶殿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普安寺迄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分別於宋代、明代、元代、清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一千年來、中國歷代高僧均來此參訪、護法、弘法,正悟觀音思想和觀音法益。「八地菩薩」普庵祖師曾專程來此證法、護法、弘法,並留有「白馬請普安」之美傳。

一九四八年四月九日,當代偉人毛澤東率部中央機關路經五台山,在塔院寺方丈寮住宿一晚,次日凌晨從楊林街啟程南下,直奔河北平山西柏坡。當他經過普庵寺時,面對秀麗的山光水色,觀賞壯美的風景之後,不禁感慨道:「普安寺真是個風水寶地啊,要保護好,今後讓人們了解一下北方寺廟的無限風光……

就是這樣一處佛教文化聖地,毀於文革期間,大殿全毀,寮房皆拆,佛像被當作回收洗劫一空,只留下了殘垣斷壁,民間種了田地,三十餘年雖然不斷有僧人居住,但最多呆不了兩年就自動離去。

普安寺因其觀音祖庭的特殊地位和殊勝法益而馳名中外、信譽四海。在這裡流傳的「玉樹金舍」、「二靈顯聖」、「觀音化現」等趣聞軼事經久不衰、沁人心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LSIuWwBJleJMoPMgG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