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的靈感可來源於各個方面,譬如童年、電影、書籍、網絡、社會現象等等,並不僅限於專業本身。
本期克瑞斯為大家介紹的是建築設計如何從繪畫中提取靈感,在繪畫中尋找空間設計的生成邏輯,進而將二維的繪畫形式轉譯為三維的建築形體。希望能為大家在尋找作品集靈感時,提供一些思路與方法。
01
漫遊路徑
從《富春山居圖》到富春山館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部分展示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的繪畫佳作,繪畫描繪了富春江兩岸的山水奇景:一片平坡映入人們的眼帘,景物排列得頗富節奏感,鬆緊相連,環環相扣,或重山復嶺、環抱屏峙,或平沙淺灘、疏鬆清流,平坡、亭台、村舍、舟橋點綴其間,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最後以一座高峰作為高亢的尾聲,緩緩的遠山似乎是一聲聲漸漸遠去的餘音,從中可以讀出畫家在富春江的山水中,試圖尋求與自然對話和冥想的詩意場所。
王澍對千年前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做了獨特的解讀,思考《富春山居圖》所表達的核心觀念——人如何能在自然中棲居,是跨越東西和古今時空的議題。
王澍的「草圖」
設計者從《富春山居圖》尾段的山形輪廓中取材,抽象出建築「山體」的輪廓, 作為人造山的輪廓線。三組巨大的山形建築占據基地的西北區域,東南側壘以土堤,隔絕與周邊的住宅小區的直接視線聯繫,沿著基地東南邊界挖出一池曲水,基地側邊同時布局「觀山廳」、「觀山閣」、「水亭」等小體量建築,以連廊相接。位於中心的「主山」是博物館和美術館;與之平行的次山是檔案館,兩山間的凹地成為山中的「山谷」。背後的辦公樓形成了背景的山,其屋頂輪廓與遠山平行呼應,而正前方連綿起伏的結構是容納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大山,「三遠」法混合的山形輪廓組成了傳統山水畫中的景觀意象。
王澍通過使用混凝土與石頭創造出一組人工山體與屋舍,在人造山體與富春江的真實山水之間構建曲折有致的廊道,使人在人造自然與真實自然中穿插遊走,形成了一幅可游的山水圖卷。
富春山館兼具了其可觀、可居、可游的多重性能,最終形成「溪山之外,別具溪山,圖畫之中,更添圖畫」的獨特格局。
02
散點透視
從《清明上河圖》到莊子玉的「敘事空間」
《清明上河圖》中的散點透視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著名畫家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展示了多重空間敘事疊合的可能性,一種獨特的認識空間和世界的方式和維度。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01
銅陵山居
02
林盤行館
03
成都花間堂酒店
以上三個項目,莊子玉都借鑑了《清明上河圖》中的 「散點透視」。這是設計師在解讀繪畫時,所分析出的一種認知體系,並將它作為生成某種原型的手段。進行了一系列作品的設計。從最初的「銅陵山居」到近期的「成都花間堂酒店」,它們的形式之間呈現出一定關聯性。
在這一系列作品的設計中,莊子玉將「散點透視」作為詮釋為建築的一個途徑或者操作,是對於時間觀念上的認知,它不是單向的,也不是單一維度的,強調一種社會體系認知下的多樣性。在這樣的「散點透視」關係中一副畫面里可以看到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內容,這是一種多樣性。設計者希望它在建築層面上映射的其他觀念也能夠產生形式的多樣性、豐富度,或者一種連續的疊代關係。
03
意境營造
從「徽派水墨畫」到gad杭州市富陽區東梓關村
徽派水墨畫
墨徽派,如詩如畫,美的讓人陶醉!黑瓦白牆,飛檐翹角。高低錯落,層疊有致,呈現出一幅幅具有意向又有意境的畫面。
現代中式建築,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乾淨的黑白色調,簡單的幾筆線條,勾勒出優雅的輪廓,完美詮釋東方文化的雅致神韻,滿足當代大眾審美所需。同時傳承東方文化,發揚東方建築文化精神,是對中國山水意境的最佳演繹。
杭州富陽東梓關村
杭州富陽東梓關村獲得了最佳公共項目——公共資助類推薦獎(Commended in Best Public-Use Project with Public Funding)。
東梓關村因「杭派民居」示範村項目被網民評為「最美回遷房」,如吳冠中先生筆下的江南一般,沒有具象的符號,但充滿了江南的味道。
吳冠中筆下的江南
在構圖上,深灰色的壓頂與白色大面實牆形成了強烈的灰與白、線與面的對比關係。在虛實關係的營造方面,外牆以實面為主,以鏤空牆進行點綴。朝向院落的介面則以半虛及玻璃為主,既保證了採光需要,又能形成內向感。實現中國傳統建築介面特質——「外實內虛」的現代轉換。
通過對傳統住宅的形式要素加以提煉與轉譯,在增加適度的豐富性和層次感的同時,呈現出江南白牆黛瓦的山水意境,將徽派水墨畫的「留白」意境詮釋的恰當好處。既符合當下「極簡主義」的審美,又傳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04
具象模仿
從《雲山圖卷》到蘇州博物館的「片石山牆」
米友仁的《雲山圖卷》
「米氏山水」是宋代米芾和米友仁開創的一種新的畫派,所作的畫被稱作是「無根樹、朦朧山」。以墨色見重,暈染見長,注重線條的傳統技法,讓作品更具有抒情性和寫意性,他們的畫作都是對於真山真水的體驗。
貝聿銘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時,米友仁的《雲山圖卷》給了貝聿銘的啟發與思考,借鑑米氏山水的不求工整細膩,多用水墨點染,只求意似的技法。「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增加了整個博物館的藝術性。
貝聿銘的「草圖」
蘇州博物館
貝聿銘在轉譯《雲山圖卷》時,通過具象的模仿,著重營造中國山水繪畫中地平面不斷抬高的視覺進深感。首先,他將石景的平台劃分成為三個依次遞增的台階。然後,在花崗岩的剖面上,雕鑿出米氏繪畫中簡潔而重複的山體形態。最後,用火炬在山形頂端烘烤。從而實現米氏山水特有的「米點皴」的筆法。
其中,山水園的假山用片石來擺放,將渾厚的大石頭切片,再高低錯落排砌,營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畫的意境。石片顏色由深入淺,在朦朧的江南煙雨籠罩中層巒迭嶂,展現出一幅水墨山水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Ht1g3MBiuFnsJQVuu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