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陸典型錳礦成礦作用對比取得五大收穫
來源:中國礦業報,作者:首席記者 李 平
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調中心組織發起,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簡稱「克州」)舉行的海陸典型錳礦成礦作用對比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與會專家代表圍繞特提斯構造轉換與鎳鈷錳鋰關鍵礦產成礦理論、海陸錳礦成礦作用對比、勘查技術方法和綠色礦業發展等進行了熱烈研討。
研討會現場
會議期間,西安地調中心主任李文淵就《崑崙古特提斯構造轉換與鎳鈷錳鋰關鍵礦產成礦作用》,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懷明副研究員和董彥輝副研究員分別就《現代海底鐵錳結核分布與成礦特徵》和《南海多金屬結核的地質特徵》,貴州省地礦局總工周琦就《貴州錳礦找礦重大突破與成礦規律》,新疆地礦局二大隊總工馮昌榮就《西崑侖瑪爾坎蘇錳礦帶勘查進展》,西安地調中心南疆地區大型資源基地調查團隊負責人高永寶就《南疆地區戰略性關鍵礦產成礦規律與勘查技術》等議題,向與會專家做了報告。會議認為,本次研討取得了五個方面的收穫:
一是通過成礦理論和技術創新破解制約找礦突破的關鍵科技問題,是實現找礦重大突破的必由之路。崑崙特提斯是全球古特提斯構造演化的典型縮影,崑崙古特提斯構造轉換和鎳鈷錳鋰成礦作用認識的提出,對提升古特提斯成礦作用研究認識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把夏日哈木鎳、瑪爾坎蘇錳、大紅柳灘鋰等大型礦床放在古特提斯構造演化背景下去研究,恢復重建、重新認識古特提斯,是今後西北地區地質調查工作的重要方向。在周琦總工「內生外成含烴氣液噴流沉積成礦理論」指導下,黔東地區實現重大找礦突破,新增錳礦資源量7.8億噸。
二是系統地持續開展海陸典型錳礦成礦作用對比研究,對實現錳礦找礦重大突破具有長遠意義。下一步,要系統對比現代錳結核與古老錳礦沉積環境、物質來源、成礦機制,加強錳礦成礦理論創新。與會院士專家一致認為,南疆地區錳礦資源潛力巨大,遠不止1億噸,要大膽設想、謹慎求證,充滿信心是實現找礦突破的重要前提。海底鐵錳結核研究很有意義,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將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繼續加強合作,促進我國占據該領域科技創新制高點。
三是充分發揮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引領帶動作用。面向南疆地區脫貧攻堅等國家重大需求,以支撐服務國家資源安全為核心,創新理念、轉變方式、調整布局,開展錳鋰鈹等關鍵礦產調查,與新疆自然資源廳緊密合作,共同帶動商業性勘查,力爭取得一批重要找礦新發現。下一步,西安地調中心將加強南疆地區大型資源基地地質潛力、開發條件和環境影響「三位一體」綜合評價,同時積極拓展新的方向、新的領域。
四是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發展綠色礦業,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南疆地區脫貧攻堅、民族團結、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引領作用。近年來,西安地質調查中心與克州人民政府緊密合作,創新性地建立了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主動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克州模式」,通過開展關鍵礦產調查、理論創新研討、互派幹部掛職交流以及科普宣傳等多方面的合作,有力促進了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克州模式」在和田、巴州等地已產生了帶動示範效應。
五是院士專家提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意見和建議,值得深入研究思考。如:加強晚古生代錳礦與現代海底錳結核、南疆大紅柳灘與川西甲基卡印支期偉晶岩型鋰輝石礦、瑪爾坎蘇石炭紀富錳礦與黔東南華紀錳礦等3個方向的對比研究;深入學習吸收黔東錳礦成礦理論、成礦模式和勘查經驗;把南疆作為成礦理論創新、領軍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不斷拓展阿爾金螢石、火成碳酸鹽稀有稀土礦等新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構造地質學家張國偉,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床地質學家陳毓川,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原校長鄧軍教授出席研討會。來自中國地調局、中國地質科學院、新疆自然資源廳、新疆地勘基金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新疆地礦局、新疆兵團自然資源局、新疆有色地勘局、西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教授,以及部分在地礦山企業的代表,共50餘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