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離婚率飆升:不是看清了,而是死心了

2020-03-22     讀者

文 | 斜槓先生

來源:斜槓先生(ID:isslash)

如果愛,那就好好愛;如果不愛,也別傷害!

目前,全國疫情形勢向好,部分省市逐步復工。

自3月2日起,陝西西安市區17個婚姻登記處開始正常上班。

很快,有新聞報道:

相比於新人結婚的願望,離婚的人也不在少數,多個婚姻登記處離婚預約天天爆滿。

「西安灞橋區離婚預約排至月底」直接上了熱搜,引288萬圍觀。於是,有人調侃:真沒有想到,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行業是離婚!

乍一看下來,差點被嚇到。

但看過完整的新聞就知道,灞橋區登記處現在每天只處理4對離婚。

此外,這段時間的離婚案,不排除有一部分是疫情之前積壓的案子。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為什麼疫情期間很多情侶會分手?

一個高贊回答:

「即使沒有疫情,該分手的還是要分手,不會分手的還是不會分。」

情侶如此,夫妻之間亦如此。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話題徵集:疫情期間,夫妻關係變好了還是變差了?

有人狂撒狗糧:

「在家待了十多天,一點都不覺得憋悶。因為老公每天都變著花樣給我們娘倆做飯吃,每人都胖了好幾斤。

老公說:「經歷了這次疫情才發現,什麼都不重要了,餘生只想守著你們娘倆,過平平淡淡的日子。」

有人滿腹委屈:

隔離期間,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和老公吵架干仗。

大年三十,因為去誰家過的問題大吵了一架,隨後幾天便一直在冷戰,誰都不願先低頭道歉和服軟。

本想著上班之後就慢慢恢復正常了,可沒想到公司又延遲復工了。

在冷戰了一周後,我主動和丈夫服了軟,卻遭到他冷言冷語的回覆,還表示「比起跟你一起在家大眼瞪小眼,我更想趕快去上班……」

回答可謂五花八門。

其實,疫情並不能改變夫妻關係,只會更加真實地呈現出原本的模樣。

如果夫妻之間只是缺乏時間相處,但沒有實質性矛盾。居家隔離期間,兩個人有了時間好好溝通,關係自然回歸其樂融融。

如果夫妻早已情感冷漠,那麼也不會因為疫情突然就石頭開花、春暖冰融,相處這些天只會讓雙方更加死心。

也許,看到這裡,有人會問:

都是結婚惹的,一個人單著啥事沒有。

「一個人過」它不香嗎?幹嘛想不開要結婚。

這段時間,很多人重新思考了婚姻的意義:

高質量的單身固然好,但這種單身很難長久維持。

專欄作家@李月亮的幾個反問直戳人心:

「風和日麗的時候,一個人自由快樂,當然很好。

可萬一遇到麻煩呢? 就像這次疫情。

如果你被感染了,快撐不住了,而醫院爆滿,住不進去,誰拼了老命給你找醫院?

當你直面生死,精神幾近崩潰,誰是你最後的精神依靠?誰拚命鼓勵你、凌晨三點還秒回你的微信?

極大可能,是你的愛人。」

相互扶持,彼此依靠,婚姻最大的意義不外乎如此。

正如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寫的那般:

在這動盪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裡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

去年《奇葩說》中,儲殷教授說起自己的妻子,眼泛淚光:

「我理解不了她看電影的點,但我知道她的手腳是冰涼的。

她理解不了我來參加綜藝,但回家仍然會把門給我留著。」

中年夫妻的愛情,也許不如小情侶那般濃烈。

但從此之後,你開始確信:

無論怎樣,無論何時,家裡總會有人為你留一扇門,留一盞燈。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遇到那個對的人。

姑娘們可以驕傲地單身,但也要記得,愛一直存在。

疫情改變了很多事情,「愛」卻從未改變。

它少有四目相對的電閃雷鳴,更多的是綿長而深刻的細水長流。

待到歲月漫長,更能品嘗其中的甜。

上個月中旬,75歲的袁奶奶達到出院標準。

老奶奶毫不掩飾對老伴的思念:

「這是我們結婚50年來,分離最長的時間,我想擁抱他。」

而老伴謝伯友早已等候多時,他手捧鮮花,快步向前,緊緊抱住了老奶奶。

很喜歡看這樣的秀恩愛,一定是因為很喜歡很喜歡才會控制不住的。

還記得打著點滴,哄老伴吃飯的老人嗎?

奶奶患有阿爾茲海默症,只認爺爺一個人,看到爺爺的臉,奶奶會聽話一點兒。

前不久,兩位老人病情都度過平穩期,雙雙出院。

網友紛紛淚目,「這就是我最嚮往的愛情的模樣。」

《霍亂時期里的愛情》一書中寫道,「愛情始終都是愛情,只不過距離死亡越近,愛就越濃郁。」

經此一疫,不如與TA開展一次坦誠而深度的談話,捋一捋彼此心中的結。

如果愛,那就好好愛;如果不愛,也別傷害。

斜槓先生,來源:斜槓先生(ID:isslash),有思想,有內涵,有深度,一個讀書人的聚集地。要像行動者那樣思考,要像思考者那樣行動,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JJzBHEBiuFnsJQVJAB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