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重慶市開州區康橋醫院張德光 重慶市開州區敦好鎮中心衛生院麥祖滿 貴州省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張婷
病史介紹
患兒,男,5歲6個月,因反覆發熱,腹痛2個月於2019年5月27日來院就診。
其外婆詳述:發熱時體溫38-38.5℃,僅用物理降溫,吃冷食後便稀,2個月來病情反反覆復,才到一家醫院看病,醫生根據腹部彩超,診斷腸系膜淋巴結炎,吃了兩個月助消化藥無好轉。
查體
T 36.5℃,神清,合作,鞏膜皮膚無黃染,皮下無出血點,心肺(-),肝脾未及,上腹部輕壓痛,腸鳴正常。
輔助檢查
血常規
白細胞(WBC)12.36×109/L(4.00-12.00),中性粒細胞百分比35.2%(50-70.00),淋巴細胞百分比29.2%(20.0-40.0),單核細胞百分比4.6%(3.0-12.0),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30.5%(0.5-5.0),嗜鹼性粒細胞百分比0.4%(0.0-1.0),嗜酸性粒細胞數目3.78×109/L(0.02-0.8),紅細胞(RBC)4.66×1012/L(3.50-5.20),血紅蛋白(Hb)125 g/L(120-160),血小板(PLT)357×109/L(100-300)。
尿便常規
尿常規(-)。
便常規:未消化食物(+),隱血試驗(+),未發現寄生蟲。
血生化、電解質
肝功能(-),B肝兩對半(-),C肝(-),腎功能(-),血糖5.54 mmol/L(3.90-6.10),肌酸激酶(CK) 237 U/L(38-174),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26 U/L(7-25),乳酸脫氫酶(LDH) 294 U/L(109-245),α-羥基丁酸脫氫酶(HBDH) 280 U/L(72-182),血澱粉酶68 U/L(0-135),尿澱粉酶330 U/L(0-900),胰脂肪酶47.5(13-60),免疫球蛋白IgG 8.02 g/L(7.00-16.00),免疫球蛋白IgA 0.80 g/L(0.70-4.00),免疫球蛋白IgM 1.45 g/L(0.40-2.30),抗鏈O(ASO) 52 IU/ml(0-150),類風濕因子(RF)5 IU/ml(0-30),血沉(ESR) 7 mm/h(0-15),環化瓜氨酸多肽(CCP) 3.7 U/ml(0.0-46.0),幽門螺旋桿菌抗體(-),C反應蛋白(CRP)<10 mg/L(0-10),高敏C反應蛋白(Hs-CRP)<1 mg/L(0-1),鉀(K+)4.4 mmol/L(3.5-5.5),鈉(Na+)140.3 mmol/L(135.0-145.0),氯(Cl-)112.8 mmol/L(96.0-110.0),鈣(Ca2+)1.2 mmol/L(1.05-1.35),PH值 7.41(7.35-7.6)。
其他
腹部彩超(-)。
心電圖:竇性心律不齊。
胸片:兩側胸廊對稱,所見骨質未見異常;兩側肺野透過度正常,未見異常密度增高影;兩肺紋理清晰,無增粗、增多、變形;兩肺門無增大、增濃;心影大小、形態如常,主動脈未見異常;縱隔居中,兩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銳利。
末梢血塗片鏡檢
立即再采末梢血塗片鏡檢:中性粒細胞百分比35%(50%-70%),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31%(0.5%-5%),嗜鹼性粒細胞百分比0%(0%-1%),淋巴細胞百分比29%(20%-40%),單核細胞百分比5%(3%-8%),細胞形態無異常,沒有找到寄生蟲。
診斷過程
依據靜脈血和末梢血塗片鏡檢,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特別高,高度疑似寄生蟲感染[1]。因為是學齡前兒童,飲食習慣有別於學齡兒童。於是與家長進一步溝通交流,詳細了解個人生活史、家族史和抽血檢查寄生蟲病同時進行。
生活史
其母親在江蘇常州懷孕,產前1個月回重慶市開州區分娩,孩子出生後在常州生活2年又回重慶市開州區生活,寒暑假在四川省南充生活。和父母曾在浙江舟山旅遊一次,並一起下海游泳。假期經常去常州游泳館,開州區星級酒店游泳池游泳。否認生食海鮮、蟹、蝦等,煮熟後吃過。否認家庭豢養寵物。平素身體好,按規程接種疫苗。
家族史
母親30歲,孕前及孕期身體健康,在江蘇生活3年,孕前曾在海里游泳一次,喜食三文魚、蟹、蛙、螺類、火鍋食物。父親32歲,籍貫四川省,在外工作,每逢節假日、過節全家相聚,熟吃蝦、蟹。
寄生蟲檢查
2019年6月3日報告:廣州管圓線蟲抗體(EIA)陽性(+)。
肝寄生蟲全套:包蟲抗體(EIA)弱陽性(±),肝吸蟲IgG抗體、肺吸蟲抗體、弓形蟲IgG(-)。腦寄生蟲全套:腦囊蟲IgG抗體(EIA)弱陽性(±),肺吸蟲抗體、裂頭蚴抗體、日本血吸蟲IgG、弓形蟲IgG(-)。
肺寄生蟲全套:肝吸蟲抗體,日本血吸蟲IgG,弓形蟲IgG(-)。
再進一步行頭顱CT檢查:雙側大腦半球對稱,灰白質對比正常,未見局灶性密度異常,各腦室、腦池大小形態正常,中線結構居中,幕下小腦、腦幹無異常。顱骨未見明顯異常。
診斷
廣州管圓線蟲病[2]、腦囊蟲病[4]、肝包蟲病[5]。
治療經過
患兒體重22 kg,阿苯達唑一次0.2 g,一天兩次,連服10天[2]。
2019年6月19日複查報告:廣州管圓線蟲抗體(EIA)弱陽性;包蟲IgG抗體弱陽性;腦囊蟲IgG抗體弱陽性。
2019年6月24日再予:吡喹酮(按30 mg/kg od,連用6天),每日660 mg,分3次服[3]。7月初以來,體溫正常,腹痛消失,飲食正常。
7月9日複查:廣州管圓線蟲抗體(EIA)陰性(-);包蟲IgG抗體陰性(-);腦囊蟲IgG抗體陰性(-)。
討論
血常規檢查是患兒就診,特別是發熱症狀或發熱待查最基本的檢查,臨床醫生不僅應關注白細胞數目和中性粒細胞數目,醫生目光還要往下掃描檢驗報告單的每一項類別,因嗜酸性粒細胞數很高,疑似寄生蟲病需進一步檢查,以免漏診。
臨床中,若靜脈血白細胞計數很高或很低,應采末梢血塗片復檢,同時白細胞形態學檢查,有助於急慢性白血病診斷,鑑別診斷[6]。若末梢血白細胞計數很高或很低,也應末梢血塗片白細胞形態學檢查。
學齡前兒童的飲食生活主要是家長看護和掌握,自己購買和獨食的機會沒有,為什麼會感染多種寄生蟲病?
臨床思維要指向家長,溝通後對家長抽血檢查,2019年6月11日報告:肝吸蟲IgG抗體(ELISA)弱陽性(±)。診斷:肝吸蟲帶蟲者[7],此例證明家長的飲食生活習慣影響其子女。
寄生蟲病的診斷
一種寄生蟲可感染多個臟器,一個臟器可被多種寄生蟲感染,把被查的寄生蟲組合,可減少漏診,病原學檢查技術(如糞便檢查、體液檢查、排泄物與分泌物檢查、器官組織檢查、培養法、動物接種培養法)雖有確診寄生蟲病的優點,但對早期和隱性感染,以及晚期和未治癒的患者卻常常出現漏診。而免疫學診斷技術則可作為輔助手段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今天此技術已經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寄生蟲病的臨床診斷,療效考核以及流行病學調查[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酶聯免疫法(EIA)][8]。血清免疫學試驗用以檢測病人血清抗體,酶聯免疫吸附最為常用,陽性率為90%左右[9]。
治療重要,而預防更重要!門診診斷室的健康教育三代同堂(患兒、母親父親、外婆外公),場面極為少見,再加進修醫生、實習醫生,還有候診病人數名,聽後大家內心非常震憾!預防食物源性寄生蟲病[10]從食物源做起,從娃娃抓起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尚紅,王毓三,申子瑜。第三節 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2015,(4):16-22。
[2] 諸欣平,蘇川。第九節 廣州管圓線蟲,人體寄生蟲學(第9版)。2018,(8):186-188。
[3]北京協和醫院。第五節寄生蟲病 兒科診療常規。2004,(1):164-169。
[4]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實用內科學》編委會,名譽主編,陳灝珠,主編 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第十三章 寄生蟲性疾病,第十六節 囊蟲病。《實用內科學》上冊(第15版)2017(11):678-680。
[5] 李蘭娟,任紅。第六節 棘球蚴病(包蟲病),傳染病學(第9版)2018,(8):322-326。
[6] 尚紅,王毓三,申子瑜。二、血細胞形態學顯微檢查,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2015(4):20-22。
[7] 諸欣平,蘇川。第五章 寄生蟲感染的特點。人體寄生蟲學(第9版)。2018,(8):17-18。
[8]諸欣平,蘇川。附錄四,寄生蟲病實驗室診斷技術,人體寄生蟲學(第9版)。2018,(8):261-273。
[9]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實用內科學》編委會,名譽主編戴自英,主編陳灝珠。第九章:寄生蟲性疾病,第十四節,棘球蚴病(包蟲病)。《實用內科學》上冊(第12版)2005(5):697-700。
[10] 諸欣平,蘇川,第一章 引言。人體寄生蟲學(第9版)。2018,(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