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與逆轉錄結合實現了所用鹼基間的自由轉換

2019-11-19     306醫院醫學科普

如果說DNA是上帝造人的圖紙,那麼以CRISPR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就是上帝的手術刀。不過這把手術刀的也不是百分百精準,這也成為基因編輯技術臨床應用的一大障礙。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追求更好、更實用的基因編輯方法,單鹼基編輯是其中一個。但正如這個名字所說的,單鹼基編輯只能編輯一個鹼基,而且4個鹼基總共12種變化中,能實現的只有4種,嘌呤和嘧啶間相互轉換的8種統統做不到

最近科學家將CRISPR與逆轉錄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所用鹼基間的自由轉換,編輯脫靶和插入缺失的問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這一研究發表在Nature上[1]。

(來自sciencemag.org)

CRISPR這個名字,最初指的是大腸桿菌里一種奇怪的重複基因序列。直到2010年人們才搞清了它的作用,這些序列實際是細菌儲存的病毒DNA片段。它轉錄出的嚮導RNA與切割DNA的Cas蛋白結合,把Cas蛋白帶到入侵的病毒DNA上,切斷病毒的DNA,是細菌的免疫系統。

嚮導RNA+Cas蛋白這樣的組合,只要改改嚮導RNA的序列就可以把Cas帶到不同的位置,這不就是基因編輯的絕好工具嗎?確實,CRISPR迅速成為了一個大熱的基因編輯工具,操作十分簡單,甚至生物愛好者自己在家都能完成。

不過CRISPR用來基因編輯卻也並不完美。近年來有研究指出,CRISPR基因編輯有可能會激活p53系統,因此最終成功編輯的可能是那些p53功能缺陷的潛在癌細胞!

而且常用的CRISPR/Cas9系統,對於嚮導RNA的匹配要求並不十分嚴格,Cas9也有可能不遵守RNA的指引胡亂切割,造成編輯的脫靶,甚至編輯位點遠端的大段丟失。

至於單鹼基編輯,那是把Cas蛋白的DNA切割功能去掉,接上個嘧啶脫氨酶等等直接改變鹼基的酶,CT互變、AG互變,都可以在不切斷DNA鏈的情況下進行。但對於C/TA/G這樣嘌呤和嘧啶間的轉化就無能為力了

而且,單鹼基編輯器存在一個編輯窗口,要是窗口裡有好幾個可以編輯的鹼基,編輯的選擇性就很差了,也存在脫靶的問題。此外,如果是想插入或刪除幾個鹼基,目前還沒有能避免雙鏈斷裂的方法去實現。

不過這些問題都被劉如謙解決了。他一方面對Cas蛋白進行了修改,讓其只能切斷DNA雙鏈中的一條鏈。另一方面,他還在嚮導RNA上接上了一段要添加的DNA的模板RNA,成為編輯擴展嚮導RNA(pegRNA),相應的在Cas上加上了一個逆轉錄酶,利用模板RNA逆轉錄出來的DNA去修複目標位點

PE編輯技術的基本原理

(圖源:Susanna Hamilton, Broad Institute)

這一套基因編輯系統被命名為PE。而且在改進的過程中,誕生了PE1、PE2和PE3,三代編輯工具。其中PE1和PE2隻能切開一條DNA鏈,PE3在PE2的基礎上加了一份sgRNA,可以切斷非編輯鏈,提高了編輯效率。至於效果怎麼樣,還得看試驗數據說話。

PE3編輯技術的示意圖

研究人員首先測試了PE的單鹼基編輯能力。相比於傳統的嘧啶編輯器,PE對於編輯窗中心的鹼基的編輯效果較差,編輯效率不到其一半。不過對於編輯窗邊緣的鹼基,PE3的效率是傳統方法的2.7倍,意外的插入和缺失也較少。而且PE不會影響編輯窗內的其它同種鹼基,編輯的精確性更高

PE與嘌呤編輯器的比較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

對於CRISPR的脫靶問題,理論上,PE的編輯中總共要有三次鹼基互補配對:先是pegRNA中嚮導序列和靶DNA配對定位,然後靶DNA和pegRNA中的引物序列配對開始逆轉錄,最後逆轉錄形成的DNA和靶DNA配對完成編輯,應當能很好的避免脫靶

事實也果真如此。在對攜帶16個已知的CRISPR脫靶位點的4個基因編輯靶外的測試中,PE對兩個靶點編輯的脫靶率都低於0.1%,脫靶率最高也不過2.2%。相比之下,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脫靶率在4.3%~60%不等

PE編輯的脫靶率很低

接下來,研究人員嘗試利用PE去修復了幾種常見的單基因遺傳病。

鐮狀紅細胞貧血是血紅蛋白基因中一個A·TT·A轉位引起的,導致β球蛋白中的E6V突變。這樣的轉位,通過單鹼基編輯是無法修復的。而使用PE對其進行編輯修復的有效率可以達到58%,只有1.4%出現了意外的插入或缺失

Tay-Sachs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患兒常常在6個月內出現大腦發育紊亂,在3歲左右死亡。它是由HEXA基因中一個4鹼基的插入引起的,PE對這一基因異常的修復也達到了33%的有效率,插入和缺失只有0.32%

相比於傳統的CRISPR/Cas9切割+同源重組修復,PE的編輯/插入缺失比例大約高出了270倍,編輯的準確性大大提高。而且由於PE的適用範圍十分廣泛,研究人員估計,大約89%的人類遺傳病基因突變,都有可能可以通過PE糾正

目前,這一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授權給了Prime Medicine公司進行開發。

(此文為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tPYhG4BMH2_cNUgvB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