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像一盞燈」--追記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大集市場監督管理所原負責人陳剛

 「我上班去了。晚上下班後我們一起去走走路啊!」8月2日早上6時,和妻子吃完早飯,臨出門前,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大集市場監督管理所(以下簡稱大集所)原負責人陳剛習慣地和妻子道別,他告訴妻子,「手上還有個棘手的投訴,要早點到單位處理」。

  逐漸散開的晨曦中,妻子目送著陳剛坐上了從蔡甸城區開往大集街的公交車,但她沒有看到丈夫踏著夕陽歸來,也沒有等到丈夫說好的「一起去走走路」。

  當日下午2時50分,陳剛在辦公室商議群眾投訴處理方案時,突感身體不適,經搶救無效不幸離世,生命就此定格在52歲。

  一位基層市場監管工作者的離世,引發了很多當地百姓的追思、悼念。9月19日,蔡甸區委追授陳剛「全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陳剛生命中的最後時刻是怎樣度過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11月29日,記者來到湖北武漢蔡甸區,深入陳剛生前生活、工作過的地方採訪。

  生命中的最後6小時

  二樓9平方米的辦公室,一張1平方米見方的桌子,在狹小的空間裡略顯侷促。桌上,依次擺放著檯燈、眼鏡、放大鏡和茶杯;幾份來不及處理完畢的投訴案件卷宗,靜靜地留在桌面中間;牆上掛著一件藍色的短袖工作服,緊挨著唯一的一扇小窗。陳剛的辦公室,簡陋得有點寒酸。

  「他平時總是在一線。」談起自己的老搭檔,大集所副所長李小橋滿心地不舍,「8月2日那天,早上8時不到陳剛就到了單位。這天的工作安排得很滿。」

  大集所8月2日的工作簡報顯示:陳剛召開了「雙評議」工作會,傳達了區政府「雙評議」工作安排。陳剛要求:通過實際行動讓群眾滿意,外出巡查人員加強監管力度。隨後,該所又開展了黨支部主題黨日學習。

  上午9時,會議結束。陳剛帶隊到大集街道最大的新蘭集貿市場例行檢查,看是否有人非法售賣野生動物。

  9時30分,陳剛帶隊到大集西灣村查處一家無證滷製品作坊。李小橋說,該作坊在民房內,主要滷製鴨脖子,無生產許可證,環境衛生堪憂。「他反覆叮囑我要盯緊這處作坊,避免死灰復燃」。

  10時30分,陳剛回到所里,拉著李小橋進了辦公室。「世茂龍灣的業主又投訴了,說還有一點白色垃圾沒處理。」對於這起居民投訴,他和李小橋先後跑了8趟,事件處理基本結束。

上午11時,陳剛突感胸悶,身體極度不適,李小橋催促他趕緊上醫院。「怕耽誤工作,他沒有讓我送,而是讓他的妻弟來接他上醫院的。」李小橋回憶說,當天下午2時50分,他就接到信息,陳剛在武漢漢陽醫院因搶救無效離世。

   9人直面34個村3800多家企業

  初冬的大集街,道路兩旁的店鋪鱗次櫛比,空氣中瀰漫著湖鄉的氣息。

  位於武漢西郊的蔡甸,南臨長江,北依漢水,是知音故里,楚文化發祥地之一。1000多年種植蓮藕的歷史,成就了遠近聞名的「蓮花水鄉」。而大集,就靜靜地棲息在蔡甸之東的知音湖畔,緊鄰武漢經濟開發區。

  在城鎮化大潮的席捲下,城市現代化的觸角已伸向大集。陳剛生前好友、大集所現任所長肖建軍說,大集常住人口4萬餘人,但因緊鄰武漢經濟開發區,流動人口就有約10萬人,而大集所現有工作人員9人(其中在編的6人),轄區內34個行政村,大大小小的市場主體多達3853家,其中食品企業600餘家,村級醫務室17家,藥店13家,幼兒園和學校的食堂22家,小作坊22家。此外,轄區在用特種設備788台,涉及使用單位112家。

  在人少事多任務重的情況下,作為大集所的負責人,陳剛總是一忙起來就忘了自我。李小橋說,實際上,他的病情早有徵兆。

  今年6月,陳剛體檢時被檢查出高血壓、青光眼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療。李小橋說,這是他的老毛病。「他偶爾也會感到頭暈,但休息一會就好了」。

  大集所唯一的女職工劉麗娟說,與陳剛共事5年,他對工作要求很嚴。「他眼睛不好,手機里字號都是特大號。有時候寫文件,他列出提綱,我替他打字。」

  今年7月,陳剛到蔡甸區市場監管局(以下簡稱蔡甸區局)彙報工作,向領導請假去醫院治病。該局主要負責人叮囑他趕緊就醫。

  其時,隨著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日益臨近,各項保障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同時,為做好非賽時運動員的保障工作,武漢市擬定3條專線,將武漢花博彙、黃鶴樓等7個知名景區納入接待名單。花博彙是蔡甸區唯一的軍運會接待景點。

  「3條路線,其中有兩條在大集。」肖建軍說,加強對景區內食品安全的監管,成為市場監管的重中之重。

  就在此前,陳剛到醫院做了檢查準備住院,可他放心不下所里的工作,於是找醫生開了點藥就回到了工作崗位上。妻子一再要求他儘快住院,但陳剛堅持處理好手頭的幾件投訴後再上醫院。

李小橋說,大集街豆製品、滷製品等無證小作坊較多。在他的印象里,陳剛總是強調食品安全,守土有責,其安排的工作從不過夜。

  接地氣才能有底氣。在大集所任職期間,陳剛帶領同事們承辦各類經濟違法案件148起,沒有一起發生複議訴訟,先後組織7次專項打擊傳銷行動,搗毀疑似傳銷窩點154個,遣返疑似傳銷人員627人。

  「他就像一盞燈。」「生命最後的6個小時,依然在忙碌。」「很難過」「遺憾」……這是記者在走訪過程中,從基層所人員口中聽到最多的感慨。

  蔡甸區局局長鬍筱紅回憶說,陳剛去世後,家屬帶了兩條麻袋到所里準備打包其遺物,但除了一卷書、一支筆、一盞燈、一副眼鏡和一個放大鏡外,辦公室里空空蕩蕩。

  「遺物都不到半袋子。」胡筱紅的眼睛濕潤了。

  34年如一日紮根基層

  從18歲參加工作,到52歲猝然離世;從李集第一站,到大集最後一站,34年如一日,陳剛用自己的一生,譜寫了一名基層市場監管人員對黨的事業的忠誠。

  「為人和氣,總是笑眯眯的。」談及陳剛,蔡甸區局組織人事科科長李曉熱淚盈眶。

  「工作認真負責,處事雷厲風行。」和陳剛工作接觸很多的蔡甸區局食品生產(流通)安全監管科負責人余飛一度哽咽。

  「在多個基層所工作過,盡職責,守底線,有擔當。」蔡甸區局副局長李國才這樣評價。

  回憶如斷了線的珠子,凌亂地散落、跳躍,往事一樁樁浮現在大家的眼前。

  在余飛的記憶里,有一次,大集所在巡查中發現黃陵橋村有一家豆製品作坊環境衛生惡劣,無證經營,大集所下達責令限期整改後,經回訪檢查,該小作坊業主拒不整改。

  2016年底一個大雪的深夜,陳剛聯繫多個部門組成聯合執法隊,準備對這家「黑作坊」進行取締關停。

  當晚,執法人員現場沒收生產的豆製品200多公斤,收繳生產設備8台(套),對該作坊進行強制關停。

  次日上午,小作坊業主衝進大集所,要求歸還沒收物品,並威脅要動手打人。得知該業主為外來務工人員,一家4口全靠作坊維持生計,陳剛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耐心地給其做工作,幫其找到一處合規的生產加工場所,讓小作坊慢慢走上了正軌。

  「痛點」變「通點」,「苛刻」出安全。如今,大集22家小作坊持證率100%,小作坊管理水平一直處在該區前列。

  除了做「硬骨頭」,還當「貼心人」。2018年盛夏,轄區居民陳澤旺老人到大集所投訴。原來,老人委託一家裝修公司對自家院子進行改造,完工後不滿意,與裝修公司多次交涉未果,希望大集所出面調解。

  「當時,陳剛頂著近40℃高溫去現場調查。」發現確實存在施工問題,他隨即聯繫裝修公司,對方提出願意修補完善。但老人堅決不同意,要求全部拆除並退還部分施工費用。調解一度陷入僵局。

  「70多歲的老人從家裡步行到大集所,需要1個多小時。」李小橋說,考慮到老人年紀大,陳剛帶領大家主動上門服務,大熱天,他前後跑了10多趟,持續6天在小區和裝修公司兩頭奔波,最終投訴得以圓滿解決。

  「就在他去世前的一個星期,他還在調查處理一起食品糾紛案。後經4次協調,最後實現商家和消費者雙滿意。」余飛說。

  為人有情懷,做事有擔當。這就是陳剛,沒有豪言壯語,卻紮根於自己的平凡崗位默默奉獻;沒有英雄壯舉,卻用滿腔熱情踐行著肩上的責任。

  「他是我們的引路人」

  除了同事眼中的「拚命三郎」,陳剛還是企業經營者心中的「及時雨」。

  「從2004年的8平方米小門面,到現在近萬平方米的大賣場,一路走來,應該說,他是我們的引路人!」大集街城市便捷酒店負責人胡承相說起陳剛,深有感觸。

  「我是從湖北十堰搬遷過來的。」胡承相說,自己在大集做買賣30多年,賣過手機,做過小家電,以前一直是小門小臉小投入,經常被投訴,甚至因為「傍名牌」被人告上法庭。在陳剛的幫助下,他註冊公司、擴大經營面積、加盟家電品牌,事業越做越大。

  「實打實」換來了「心貼心」。胡承相說,2018年,其投資1000萬元,加入「城市便捷」品牌,並將自己的「丞相電器」商場,加盟蘇寧易購,成為湖北省第一家加入蘇寧易購的企業。「這一切都得感謝陳剛和大集所的市場監管人」。如今,他不僅成為武漢市誠信經營戶,而且還被評為「蔡甸好人」。

  作為保障民生的重要工程,大集新蘭集貿市場負責人周建華說,該市場業態複雜,涵蓋超市、農貿市場、服裝鞋帽,以及教育機構和家居賣場等,為加強對252家商戶的監管,陳剛經常深夜帶隊,錯時執法,「做」上用真功,「查」上動真格。在周建華的眼裡,「他是一個讓人敬重的人」。

  熟悉陳剛的同事說,平日裡雖然忙,但陳剛堅持每天晚上都和父母通個電話。父母早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陳剛是家中的頂樑柱。兒子突然不在了,78歲重度眼疾的母親一度念叨:「平時天天來電話,今天沒有他的電話。」送別那天,做過心臟搭橋手術的80歲老父親堅持趕到殯儀館,送兒子最後一程。

  陳剛去世後,一些網友紛紛留言:「這樣的監管者讓我們感動。」「愛崗敬業,幹事創業擔當,紮根基層,無怨無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型好乾部,人民好公僕。」

  點滴初心。胡筱紅感嘆道:「陳剛不是一個個體,他是蔡甸乃至武漢整個基層市場監管工作人員的代表。」

  一卷書,書寫著人生;一支筆,描繪著歲月;一扇窗,看到了世界;一盞燈,照亮了明天。

  52歲的陳剛走了,他用生命譜寫的讚歌,久久迴響在他工作了34年的蔡甸大地上。

  是的,他就像一盞燈,於平凡之中點亮自己,讓人們看見了那一束光明的力量。這盞「燈」,也因此而成為人們心中最不舍的記憶、最深重的懷念、最溫暖的底色、最耀眼的光芒。


吳傑鵬 記者:王惜純 張華 來源:中國質量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nVp-G4BMH2_cNUg0EH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