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被爾冬升懟哭的一個星期後,《爵跡2:冷血狂宴》在視頻網站上線。
也許人們點開電影的瞬間,腦子裡還是郭敬哭著叫著像個孩子在胡鬧的樣子。
不可否認,郭敬明踩著精準的卡點回來了。
經過這些天熱搜的輪番轟炸,估計觀眾哪怕看到:
郭敬明被當場掌摑
郭敬明當場暈厥
都不會驚訝,只會想——
哦,他又想回來圈錢了呀。
放在十年前,要說這個久居暢銷書榜首的少年作家會變成一個靠負面新聞維持熱度的跳樑小丑,大家多少還是有點不相信的。
如今,當郭敬明在鏡頭面前第N次流下眼淚說「爾導我真不是那個意思」時,
我仿佛看到了頂著熊貓眼的馬保國對鏡頭笑著說:
「年輕人不講武德,欺負我 69歲的老同志。」
撒謊成性卻死不認帳;
毫無底線,靠噱頭搏出位;
引發全民審丑狂歡,未來資源一片利好(在被封殺前)。
郭敬明和馬保國似乎有著相同的人生底色。
他們都在人生的轉折點加速變道轉向了利字當頭;
他們同樣充沛的表演欲正向著任何一處閃著金光的地方蠢蠢欲動。
郭敬明,不就是電影圈的馬保國嗎?
哦不,他應該算得上是高配版馬保國。
01
馬保國和郭敬明雖然八竿子打不著,但是說白了,他們都是各自行業的投機者。
肚子裡不見得有多少真貨,但只要時機找的准,就成了風口上舞蹈的豬。
馬保國資質平平,一生中抓準的機會不多。
千禧年之後選擇將功夫的受眾瞄準國外市場,是第一次重大轉折。
回國後,他抓住了功夫打假事件,約戰徐曉冬。雖然架沒打成(據說是他自己報警),但當天媒體記者來了百十號人,也算是轟動一時。
再後來,他被打的視頻走紅網絡,馬保國遂聞風而起,開始接受採訪,甚至準備出演電影。
不過論起來,晚輩郭敬明才是這條路的先驅。
由於其生活經歷太過豐富,我們僅看郭敬明在《演員請就位》的表現,便知此人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功夫。
知道他能言善辯,但不知道他竟然用「你可以不喜歡,但請允許它的存在」懟得影壇前輩啞口無言。
知道他愛哭賣慘,但不知道他居然兵出奇招,在陳凱歌誇他的時候哭出來。
知道他鐘愛男色,但沒想到他可以堂而皇之給一個不會演戲的小鮮肉S卡。
知道他喜歡裝逼,但沒想到他膽敢拿爾冬升開涮,結果坑得自己臉面全無,再次淚灑當場。
每次觀眾都會想,還你能作出什麼花來?
郭敬明總能愈挫愈勇,想辦法搶占你的娛樂生活。
對比兩人的人生,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對成功有執念的投機者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類似的策略。
想要在江湖站穩腳跟,師出有名很重要。
顯然,兩人都對自己的師承關係和所屬體系十分看重。
沒有師承就自創師承,沒有組織就自創組織。
馬保國在自傳的第一頁亮出一張複雜的師承關係圖,上面顯示他是河北形意、陳氏太極、峨眉和武當的綜合傳人。
2013年,他創辦渾元形意太極門,自封為掌門,從此自成一家。
在宣傳視頻中,馬保國與歐洲MMA冠軍皮特過招,輕輕鬆鬆就用太極將其KO(雖然事後皮特稱那是給錢擺拍而已)。
而郭敬明從17歲開始,就一直渴望得到同行前輩的認可。
終於在2007年, 24歲的郭敬明經著名作家王蒙的介紹,正式加入作協。
當然,他的介紹人王蒙是這麼回應的:
但這並未能夠打消人們對於郭敬明的質疑。
怎麼辦?
郭敬明面對媒體,給自己蓋了一個紅艷艷的防偽公章。
他親自搬出了香港四大才子倪匡的話:
大師說他是大師,沒人敢反駁了吧?
當然,時代變了。
就在馬保國創辦渾元形意太極門的那一年,郭敬明放下了獲得茅盾文學獎的畢生理想,投身影視行業。
很快,闖入者小郭知道過去文學圈的組織不好使了,於是他找到了——體系。
沒錯,他很快領悟到,影視行業的體系分為電影體系和電視劇體系。
而他註定屬於台詞量更少的、更為高級的電影體系。
02
有了門派體系,下一步就要開始樹立權威。
馬保國和郭敬明不約而同地將眼光轉向了理論指導實踐。
沒有理論的體系,終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馬保國選擇自創理論。他結合畢生所學總結出一套「接、化、發」的基本招式,又自創「閃電五連鞭」。但因為動作過於鬼畜,是真是假一看便知。
相比之下,作為曾經高居暢銷書榜首的前文人,郭敬明以理服人的套路要高明得多。
他深知自創理論破綻太多,一不小心就會馬失前蹄貽笑大方,唯一的辦法就要死咬經典理論。
於是,我們看到在2013年的《鏘鏘三人行》中,無論嘉賓許子東問什麼問題,郭敬明都能給出教科書式的正確答案:
作家應該怎樣繼承和傳統的關係?答曰,做自己。
作家應該怎樣處理與讀者的關係?答曰,做自己。
這樣的回答,放在文學理論的期末試卷上是一百分。
但許子東最後笑道:
你回答得很好,只是我們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
沒有就對了。
郭敬明並不是真心回答問題,他只是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樹立自己作為圈內人的權威。
《演員請就位》為郭敬明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展示自己影視專業知識的舞台。
因此,他在舞台上不斷輸出各類影視術語,聽得演員和觀眾一愣一愣的。
理論造成的陌生化效果奏效了。
這還沒完。
他還要挑軟柿子來捏,以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絕對可以擔得起導演一職。
正如馬保國在鏡頭前的大部分攻擊動作都在摔自己的徒弟,或者將手伸向完全不懂功夫的各路記者,
郭敬明的下馬威悉數貢獻給了他指導的演員們。
沙溢想跟他探討情感爆發是否合理,他指責沙溢演不出劇本效果就改劇本;
李溪芮在片場啃指甲,他斥責其心不在焉;
孟子義帶自己的化妝師來,他怒斥女演員太在乎形象不敢變醜。
不可否認,他每一次的爆發點都恰好踩中關於演員行業的各種輿論痛點,一踩一個準,回回上熱搜。
無非是想向大眾傳達自己認真負責的形象。
一個對待細節如此精益求精的導演,自然配得上「專業」二字。無論是片場還是片外,權威自然而然就立起來了。
這一點,馬保國還得跟高配版的自己學學才行(當然現在學也晚了)。
光挑軟柿子捏還不夠,偶爾也要找機會挑釁一下高手。
挑釁的目的當然不是秀實力,而是亮出高姿態以壯士氣,借大佬抬高自己的身價。
因此,挑釁對象的選擇亦是關鍵。
不能是無名小輩,這種人一般光腳不怕穿鞋的,硬剛的可能性很大,輸了臉上也掛不住;
不能是性情中人,這種大佬脾氣硬,不圓滑不世故,誰惹他生氣他都要剛回去。
很可惜,馬保國和郭敬明大意了。
馬保國有幾次比較出圈的挑釁行為。
一次是跟徐曉冬,最後自己報警溜之大吉。
一次是在微博喊話張偉麗,說她根本不懂傳統武術,自己可以和她大戰2分鐘而不傷她。
張偉麗很懂事地表示,比武就免了,尊重老人家。
最後一次,就是30秒被業餘搏擊愛好者KO。
堂堂渾元形意太極門掌門被無名小輩痛毆,這碗飯摔了個稀巴爛。
而郭敬明對大導演的挑釁也無時不刻不在發生。
節目中郭敬明常常面露難色慾言又止地對著其他評委說:
「 XX導演,我不同意你的觀點。」
接下來又是一堆教科書理論的物理攻擊。
而這,不過是郭敬明企圖塑造人設的目的之一——
有獨到見解,敢於挑戰權威,老前輩膽敢硬剛,很容易就產生老一輩用話語權打壓新人的既視感。
所以,老實人李誠儒總吃啞巴虧。
而郭敬明此次選中爾冬升,自然也不是為了針對他,只不過是一次例行的裝逼現場。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郭敬明哭著說「導演我不是那個意思」,是真委屈——
我只不過是想借你裝個逼,完了還會給你找補回來的。你挺大腕一導演居然跟我計較,還把我老底給兜出來了?
郭敬明這真真假假的眼淚,和馬保國臉上的淤青連同笑容一樣,迅速占領熱搜。
不久之後,郭敬明和馬保國各自宣布,本人的電影就要上映/開拍了,請大家多多捧場哦。
不得不說,這種奇觀在我們這個時代,真是既新鮮又尋常。
郭敬明和馬保國不僅採取了相似的投機策略,兩人在面對質疑時的話術,也展現出了驚人的一致。
總結下來就是三板斧:
迴避問題、上價值、甩鍋。
且看馬保國被質疑功夫與宣傳效果名不副實時的回答:
久而久之他要想一個問題,為什麼馬保國能打這五連鞭,為什麼那麼多所謂的擊技高手他打不出來?(迴避問題的腦迴路堪稱鬼才)
記者再度提到他已淪為笑柄時,
他突然開始上價值:
中國功夫博大精深!
記者再次提到網友質疑其功夫的真實性,他連忙甩鍋:
是他們立場有問題,他們崇洋媚外,不懂中國功夫。
再來看郭敬明去年與李誠儒battle的名場面。
李誠儒質疑《悲傷逆流成河》,認為這種青春傷痛小說以及改編的電影並無藝術價值,是「用廉價的筆觸引起廣泛的同情」。
而郭敬明怎麼說:
我們對一件事物發表意見之前,至少第一點,我需要去了解他是什麼。(人家說你這戲拍得爛,空洞無物,你說,你根本就沒有了解我的小說寫的是什麼主題。成功轉移話題同時甩鍋)
接著,上價值:
不管是悲傷逆流成河的小說,還是電影,它都是中國第一部認真探討校園霸凌的小說電影。(中國文學史和電影史都搬出來了,果然,中國功夫博大精深!)
最後,成功上價值+甩鍋:
你可以永遠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的存在。(甩鍋,意思李誠儒狹隘唄)
最後:
我們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這是電影的魅力!(中國武術博大精深!)
03
其實,與郭敬明相愛相殺這麼多年,公眾早已不在乎他的行為是真是假。
正如馬保國靠「耗子尾汁」出圈後,一些嚴肅媒體對他進行採訪也不是為了打假。
真假早已經在看客的笑聲中被稀釋。
人們更關心的是,一個江湖騙子為何能將謊話說得如此擲地有聲?
一個屢屢突破道德底線的人可以欺騙他人,可以用各種話術打太極。
但當他們被迫面對自我時,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無法擺脫的陰暗面呢?
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看到各路記者前赴後繼對馬保國和郭敬明開展攻勢。
我們看到鏡頭前的馬保國永遠一幅浩氣長存的姿態。
無論記者怎樣直截了當地刺激他,給他看各種惡搞自己的鬼畜視頻,他都泰然自若。
這就是一個年近七十的江湖騙子千錘百鍊的心理素質。
馬保國嘗過人間冷暖。最窮的時候,兒子一萬塊錢的學費,他連一千塊錢都湊不齊。
那時他是國企幹部,但沒有錢,沒有希望,沒有未來。體面有何用呢?
郭敬明走上這條路的初衷,也無非是一個來自偏遠小縣城的小孩希望能靠自己的才華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
他拚命寫書,寫不出來就抄。
於是人生的軌跡開始偏航。
左二為郭敬明,再也回不去的少年
他們不斷提及抄襲,揭郭敬明的傷疤,並非要一個答案,也不可能指望有什麼良心發現。
他們想得到的效果,就是郭敬明面對這一問題的逃避、尷尬、憤怒和不知所措。
因為這才是郭敬明面對真實自我的樣子——
作為曾經的抄襲慣犯,他至今都沒有勇氣回頭看一眼。
得益於郭敬明的年少成名,我們在馬保國身上沒看到的東西,在郭敬明身上找了回來。
網上有不少郭敬明面對抄襲質疑時的名場面。
二十歲出頭,面對「老謀深算」的馬東,郭敬明一步步踏入對方設置的陷阱里,前言不搭後語,完全無法自圓其說,以至於節節敗退,跑到洗手間調整情緒。
三十歲出頭,面對「冷麵殺手」易立競,郭敬明顯然已經有底氣直接甩臉色,但牴觸情緒和不斷喝水的動作仍然出賣了他的內心。
如今即將奔四,詭辯和眼淚成為他的必殺絕技。
顯而易見,在商業戰場和娛樂圈的雙重廝殺中,郭敬明經歷過自我掙扎、自我欺騙,最終,一整套防禦體系已日趨完備。
相反,這套體系已經幻化成了郭敬明的畫皮,幫助他活靈活現地應對各種非議。
你若還是不死心,企圖用外界的辱罵和嘲笑刺探他,卻發現自己刺向的只是一片虛無。
郭敬明的成長史,也是馬保國的成長史,是無數為成功放棄尊嚴和底線、伺機抓緊風口的江湖騙子的成長史。
我們有理由相信,37歲的郭敬明是馬保國,70歲的郭敬明還是馬保國,而且一定會比如今的馬保國更加虛偽,更加不要臉,更加百毒不侵。
但為什麼如今馬保國倒下了,郭敬明卻依舊可以活蹦亂跳地出現在大眾視野里,肆無忌憚地割著韭菜?
想必,這與文化行業的巧言令色不無關係。
一個暢銷書作家,遠比一介武夫懂得蠱惑人心。
郭敬明反覆輸出關於親情、關於自我實現、關於渴望被認可的情緒,自然有人會為他買單(去年他因為自己戰隊中的演員被陳凱歌誇獎,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淚水,網上有不少人撰長文表示深有共鳴)。
同時,自打《夢裡花落知多少》的抄襲官司敗訴之後,郭敬明的抄襲手法就愈加高明,眾人只能控訴他東拼西湊到處借鑑的蛛絲馬跡,卻沒法拿出實錘。
哪像真正的武林人士,打假的效果立竿見影。
一拳下去,夢就碎了。
然而,再厚的遮羞布也遮不住郭敬明日漸膨脹的野心。
他還要不斷擴張自己的商業版圖。
一滴眼淚值千金
即使《爵跡》票房慘敗,他還可以利用自己超高的商業價值接連拍出《冷血狂宴》和《晴雅集》。
臉上的淤青尚且可以將馬保國徹底釘在武林的恥辱柱上,然而無數的口誅筆伐,反而為郭敬明的好風憑藉力推波助瀾,推他上了那朗朗青天。
郭敬明何止是馬保國,他還是一個更具隱蔽性,而且更具殺傷性的馬保國,在電影圈裡渾水摸魚,賺得盆滿缽滿。
文化行業又何止郭敬明這一個馬保國呢?
又何止是文化行業呢?
一個馬保國倒下了,還有許許多多比馬保國更聰明的郭敬明們躲在各行各業里。
他們不斷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線,不斷出賣自己的自尊以換取更多的資源或權力,更可怕的是,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懂得如何包裝自己,冠冕堂皇,登堂入室,一躍成為專業人士。
我們還要容忍郭敬明們多久?
你說,我們還要忍 郭敬明多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VnkOHYBjdFTv4tAlW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