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長安城的浪漫幻想,是從地底下開始的。
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遍地都是歷史。挖樓挖出來「皇宮貴族」,修路剷出來「王侯將相」,大學宿舍樓底下埋著唐代的公主,修地鐵如同大型考古挖掘現場。西安人開玩笑常說,活在西安,若誰家地下沒個古墓,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梗:
據說二號線開工運營,就挖掘並清理出130多座古墓,出土文物200多件,從西漢王侯將相到明代朱氏藩王,橫跨歷史兩千餘年。
所以,當我深入到地下二十米處,見到西安地鐵五號線施工人員,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
「咱這挖出過文物沒?」
工作人員笑了:真沒挖出過。
我們探索的這條地鐵隧道,位於五號線阿房宮段。隧道的橫截面是一個完整的圓,通風管道,高壓電纜被整齊地碼在隧道的兩側上方,隧道左側用鐵網架著半步寬的人行通道,當兩個人同時走在上面時,會隨著腳步的頻率上下震動。我用左手緊貼隧道的管片,用身體平衡這種震動。
隧道內壁由一個個管片鋪設拼接而成,就像是給曲面牆壁貼瓷磚。管片寬1.5米,6塊拼接一圈,表面是磨砂感,敲擊聲音低沉。由螺絲固定,螺母有拳頭這麼大,靠人工液壓扳手扭緊。隧道內部是一條簡易的軌道,由黃色的小火車在軌道上運載,它負責把管片運輸到前方的盾構機上去,再把盾構機挖掘的泥土運輸出來。
圖 | 網絡
盾構機,是挖地鐵的主力設備。在我們的腳下,距離地表大約20米,潛伏著這個重達500噸的龐然大物——直徑普遍在6米,長80米,它的頭部是一個圓形的刀盤,上面密布著大大小小的金剛刀頭,根據土壤不同,刀盤配置也不同。
盾構機的外殼堅硬無比,可承受住土壤的壓力和地下水的侵蝕,在它的內部,是錯綜複雜又井然有序的機械通道。在推力的作用下,盾構機向前推進,頭部的刀盤旋轉掘開土層,被削下來的土壤堆積,通過皮帶傳送至後方的渣土車土箱中,再通過地下火車運輸出去。盾構機掘進一定的距離後,由操作手操作拼裝機,拼裝單層襯砌管片。盾構機前進的方向早已經被精確設定,在漆黑的地下並不會迷路,當它轟鳴開過,隧道一次成型。
而我們在地表,毫無察覺。
這天沒有施工,我們跟隨者工作人員走到了盾構機的尾部。工作人員指著後頭黃色的小火車上堆積的土壤說,那就是我們挖出來的東西。
我仍舊很好奇,地下二十米,真的沒有挖出來過好玩的東西嗎?
工作人員反問我,盾構機在距離地表20米的地方挖掘前進,古人會把墓埋得這麼深嗎?而到這個深度就會有地下水的滲透,古人會把自己的墓埋在這種土壤里嗎?再者,你看刀盤轉動,再堅硬的土壤都被打成沫子了,運輸到傳送帶上,哪裡有寶藏呢?
據報道顯示,西安城區範圍古遺址和古墓葬埋深一般不會超過10米,而地鐵盾構施工在地面10—18米以下,所以不會直接挖掘到文物。所謂的「修地鐵挖出文物」,一般而言是在前期在地鐵開工前,在對地下進行全面的考古勘測時,發現古墓與遺址的存在,這是西安所有工程開工前的必然勘測。只因為西安地鐵覆蓋面廣,沿線有許多古蹟,所以勘測出來文物的幾率很高,並非所謂的「地鐵施工偶然發現文物」。
我繼續追問。網上有傳言說,西安地鐵之所以修建地慢,是因為文物太多。如果文物的勘測與挖掘是必然,那麼影響西安地鐵施工最大的因素是什麼?
工作人員說,那得分不同情況了。在西安,讓地鐵在城下穿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是前期的勘測。在城市之內,地表淺層,管道網絡盤根錯節,對地鐵的施工影響巨大。在地鐵三號線施工中,大雁塔站管線改遷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而到冬天的時候,供暖一開始,暖氣管道的改遷就得停止。此外,天然氣、污水、供暖、電力還有好多幾十年前的老管線,有些根本不知道怎麼改遷,但它們維持著城市最基本的需求,稍有不慎,整個城市的運轉都會癱瘓。
而在地表之上,地鐵站點和部分隧道的挖掘方式為明挖,在大馬路上的層層圍擋,旁邊用大字警示「內有基坑,請勿靠近」。面對著將近一千萬人口和三百萬輛私家車,施工給城市出行交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降低對正常運行的干擾,這些都需要縝密的規劃。
接著是地上建築的考量。地鐵的建設要穿越大量的建築。對西安來說,城牆與許多的古建築地基不穩,都需要重新從地底下加固,減少地鐵對古建築的損害。以地鐵二號線為例,穿越鐘樓和城牆,在前期就對文物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的工程保護措施。
在施工時,土壤是必須要攻克的難題。西安屬於黃土濕陷地形,黃土性質比較特殊,在自身承重或外部荷重的情況下受水浸濕,結構會迅速破壞,發生突然下沉,對建築和地鐵隧道破壞性極大。
此外,西安是全國地裂縫災害最嚴重的城市之一。目前已經查明確認的地裂帶有14條,延伸長度超過100公里,覆蓋面積約250平方公里。「治理之難,世所罕見,堪稱典型」。面對地裂帶,只能靠人工挖掘,四五個人擠站在地洞裡,一天平均推進1米,盾構機在後頭亮著牙齒干著急。
接著是河流,八水繞長安,地鐵在地下穿梭,河道是必經之路。以地鐵九號線為例,穿越灞河河道,極為複雜,在河流之下,屬於富水地層,同時夾雜大量孤石、漂石和鐵板砂層,盾構機的挖掘和防水處理都面臨巨大難度和風險。
有時候遇到實在不能克服的情況,地鐵就得重新規劃線路。這其中耗費的時間成本和運營成本都很高。
末了,他說今天地鐵之所以沒有施工,是因為廢土處理的問題,有些盾構機可以直接實現挖掘土壤的分類處理,而在這裡,他們只留下部分回填。如果今天盾構機運行,那此刻站在隧道里的我們,根本就聽不到對方說話的聲音。
我們又一起前往下一個站點,在一面垂直於地表二十多米的水泥牆壁前站定,工作人員說,一個月後,盾構機就要從這裡鑽出來了。
古人絕對想不到,今天的我們會用這種方式和長安城的地下產生緊密的聯繫。每當置身於地鐵車廂之中,窗外一片漆黑,我腦海里卻浮現出那天在隧道里探索的模樣。
在今年三月,西安地鐵單日客流量首次突破300萬大關,客流量強度超越北上廣,位於全國第一。相對於全國地鐵客流量前列的廣州、北京、成都來說,西安地鐵用僅僅126公里的線網撐起了300多萬的驚人客流。面對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地鐵建設加速的呼聲成為了必然。
根據規劃,未來的西安城底,將建設23條地下鐵。
它們像23條巨龍,呈棋盤+環+放射的結構,在地圖上蜿蜒986公里,運送千萬的人口,守護著整座長安城。
作者:郭青
貞觀作者
版式設計:霹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