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媽媽轉給我一個新聞,令人痛心的同時,也讓人唏噓不已。
西安一名9歲的小女孩,從15樓自己的臥室里跳樓,當場死亡。
在最後的時間裡,小女孩曾發語音給媽媽說: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5點交,只有25分鐘了,完成不了。
還提到老師要求寫一頁半,而她當時只寫了一頁零一行。
小女孩說話的語氣很沮喪,但媽媽只是鼓勵她儘快完成 。
下午6時左右,兩個堂妹在客廳睡著了,爺爺下樓倒垃圾。回來後敲小女孩屋門沒有回應,過了一會仍然沒有反應,撞開門後發現,窗戶開著,人不見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可以讓一個本該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孩子站在高樓之上,毫無恐懼地一躍而下?用結束自己的生命來解決眼前的一切?
在她的兩封「十字遺書」中似乎能夠找到答案。
1、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2、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
和遺書在一起的還有未完成的作文,仔細看你會發現,她的作文文筆流暢、字跡工整,對於一個9歲的小女孩而言,這已經很難得了,但她仍然覺得自己幹什麼都不行。
直到要以這樣的方式結束生命時,也不忘記跟媽媽說「對不起」,懂事得讓人心疼。
這略知一二的細節已經透露出,她其實並非自己口中的「幹什麼都不行」,但這樣的 自我否定卻已經深深地印刻在她的心裡,讓她無法自拔也無從尋得幫助。
實際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根本不具備自我評價的能力,他們主要是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
可見她一定是長期受到了太多的否定。
自我的否定來源於父母的否定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的孩子真矯情,說說不得、打打不得,動不動就跳樓、自殺,完全不考慮後果。
很多事情在我們成年人看來不算什麼,不值得,甚至覺得孩子是在小題大做。 那恰恰是因為我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他們會因為系不上扣子大哭一場、因為一個紙箱子壞了而大發雷霆、因為和小朋友鬧彆扭而氣到不吃飯。
如果此時我們的反應是:
- 這有什麼好哭的,繼續學就可以了嘛;
- 一個破紙箱,咱家多得是,值當得麼;
- 多大點事啊,還不吃飯了,根本不至於……
這無疑是在告訴他:
- 這樣做不對!
- 這樣做不行!
- 這樣做沒意義!
美國幼兒教育家莉蓮·凱茨說:「有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 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並因此逐漸地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具體是什麼原因呢?
莉蓮·凱茨總結了三點:
給孩子過高的學習目標;過早的知識傳授;
過多的否定和負面暗示。
進行不符合年齡的學習和知識傳授,本身就有難度,容易產生挫敗感,而此時如果父母再不停補刀: 這麼簡單都做不好!怎麼這麼笨!
久而久之孩子也就 認同了這個評價:我就是笨!
一旦形成自我否定,那麼膽小怕事、自卑、不上進也就是必然的了。
莉蓮·凱茨說,
這是習得性愚蠢。
習得性愚蠢並不單指學習、寫作業,它存在於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
甚至很多隱形的你根本沒有察覺。
吃飯時:怎麼吃這麼慢?挑食不好,不要挑三揀四的!
洗漱時:刷個牙也刷不好,又把衣服弄濕了,哪有那麼多時間光給你洗衣服啊!
做飯時:別在這添麻煩了,你還小呢,弄不了,趕緊出去!
-
收拾時:玩具又擺一地,光知道玩不知道收拾,玩完就不知道收起來嗎,要我說多少遍啊!
……
或許你沒有直接說過孩子蠢、笨、沒用、什麼都做不好!
但這些嘴邊兒的話同樣是在向孩子暗示, 他不聽話、不懂事、做不好。
在孩子小的時候, 父母就是他的世界,他所接觸和認識到的一切事物、觀點都是來源於父母, 父母否定,無疑自我否定。
長此以往就會陷入惡性循環里, 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有價值,一旦遇上困難或受到刺激就很容易走向極端。
開篇那位9歲小女孩在寫下「為什麼我什麼都干不好」之後的縱身一躍,便是這樣的結果。
被否定的孩子,即使再優秀也會自卑
之前訪談節目《十三邀》有一期邀請到了姜文。
令人詫異的是,旁人眼中洒脫、自信有能力的姜文, 在過去的幾十年內心一直充滿挫敗感。
當許知遠問到他,「生活中有沒有充滿失敗感的時刻?」
姜文坦言:我人生最大的挫折,是父母的差評。
母親是教師,雖說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卻從來沒有給過姜文一句肯定。
自己考上中戲,想讓媽媽高興高興,結果通知書拿回家,媽媽看了一眼,直接扔旁邊說,有一盆衣服還沒洗,別跟我聊這個,洗衣服去……
和朋友吃飯,朋友說,給媽媽錢、給媽媽買房子,朋友媽媽很高興。
姜文學會了,也給媽媽買房子,可媽媽並沒有很高興,還不樂意去住。
姜文多次說過母親不愛看他演的戲,最愛看王志文演戲; 他從來沒有做過一件讓母親高興的事,即使自己特別努力地去改善,也絲毫沒用,始終得不到媽媽的認可。
直到2017年母親去世他也沒有等到母親的一句肯定。
小時候的自卑、長大後的挫敗、現在的無奈,一直伴隨著姜文,或多或少。
心理學家認為,自卑可以分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
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原因。
曾有一個朋友這樣跟我說:
我畢業的學校是985、211,在國外完成碩士學位,專業也很熱門,畢業後的工作也得心應手、順風順水,可我始終覺得自己很差,我害怕失敗,我只有比別人更努力才不會被貼上「笨」的標籤。
自卑跟一個人的年齡、閱歷、成就無關,往往始於兒時,卻終其一生。
戈培爾說:
「謊言說過一千遍就成為真理」。
多少父母以愛之名行打擊否定之實,不斷地強調孩子的缺點、錯誤,甚至與他人比較、用惡毒的話刺激他們, 試圖以此換來一個優秀、有主見、有能力的人。
不能嗎?
能,但是鳳毛麟角。而大部分最終就真正活成了父母口中的樣子。
真正的愛是尊重與接納
1、改變視角、尊重孩子
尊重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把孩子當做你的同事。
你還會命令他嗎?會隨便質疑或否定他嗎?會擺臉色給他看嗎?
答案肯定是, 不會!
所以,不要總是站在成人視角去對待孩子,先改變你的視角,因為, 你的視角會影響你的想法。
2、可以否定行為,但不要否定人格
孩子的身心還在成長期,走彎路或犯錯誤都是難免的。
做為父母有責任和義務指出並幫助孩子去改正。但在這個過程中切記:否定行為可以,但不要否定人格。
- 比如在外邊踢球時故意衝著鄰居家玻璃踢;
- 寫作業時多次做錯同一道題;
- 吃飯把碗打翻了……
很多人張口就來:
- 有毛病嗎故意往別人家踢?踢壞了你賠嗎?
- 簡直笨到家了你,這麼簡單的一道題,錯了三次,豬腦子嗎?!
- 這麼大了一點小事也做不好,就是個廢物!
這些侮辱、諷刺、挖苦的話 除了能夠傷害和打擊孩子之外,一點「幫助改正」的作用都沒有!
我們需要做的是,以堅定的態度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後果是什麼,以及有哪些方式方法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具體的方法論,可以參考之前C媽這篇 《孩子玻璃心只能表揚,不能批評?其實是你這一點做錯了!》
3、無論你怎樣,爸爸媽媽都愛你
孩子犯錯,除了指正之外,還要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是沒有改變的: 我們不會因為你不聽話、做錯事而不喜歡或不愛你。
對於孩子而言,被否定和批評都不可怕,只有爸爸/媽媽不愛他,才會讓他們覺得真的可怕。
所以,每次管教CC,我都會毫不吝嗇地表達我們的愛和我們的期待。
- 媽媽理解你不想輸的心情,但打人是不可以的,你可以跺腳、大喊發泄,媽媽可以陪著你,不管你多生氣,生誰的氣,我們都依然愛你,不受任何影響,我會陪你直到你感覺舒服,但你不能打人。
- 你上課戳橡皮是不對的,所以我才會收走,媽媽這麼做是希望你能認真聽老師說話,快點學會老師所教的。
有人說, 父母的愛就像濕棉襖,穿上涼、脫下冷。這是何等的悲哀,又是何等的無奈。
不要讓我們的愛成為雞肋。
讓孩子知道父母之愛沒有附加條件,爸爸媽媽是她永遠的依靠和港灣,這是養育的底線。
如此,餘下的附加值才有意義。
可以為孩子遮風擋雨,可以為他們指明方向,但請讓他們有機會成長為他自己。
將來, 他或許不會成為你想像中的那個人,但一定能活出他自己想要的樣子。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