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觀,宜賞,宜靜思。
驚鹿為日本園林中一竹製小品名,利用槓桿原理,當竹筒上部注滿水後,自然下垂倒空筒中水,而後再翹頭,回復原來的平衡,尾部擊打在撞石上,發出清脆聲響,頗為有趣。下面的石墩叫「蹲踞」,在寺院和神社中是必備品。用於茶道等正式儀式前洗手用的道具。
落花已千年,流水經萬世。
水,孕育生命,豐潤文明。
那吟唱在世人口中的文賦詩歌,
皆有水影映照。
水於不同境地,姿態各異——
靜則為池為湖,平靜蕩然;
動則為溪為河,肆意洒脫;
若深藏地脈,則暗涌不顯。
水,生命之源,亦是精神之源。
流水清靜,淡然心魄,安然於世。
置家造園,無論古今、東西,都需水相隨。
中國古代園林,將水的萬般風采,展示無遺。
擬自然溪流之態,水之來龍去脈,
形之窄闊得宜,皆收放自如;
寬闊水面,又常置方壺、瀛洲、蓬萊三山,
是為仿仙境、摹畫卷。
承了中式園林的氣韻,
應了山水畫的格局,
又延長出自身特色的日式園林,
其用水之形制,又是無限地巧思。
聞名的枯山水,砂石擬態,
便見得山海壯闊。
而日式庭院中的流水,則亦為精巧。
手水缽
日本庭院中,常設「茶庭」。
茶庭中設一室
專供舉行茶道、品茶之用,稱之「茶室」。
日式茶道,講求「和敬清寂」。
舉行茶會之時,茶客入茶室前,
需以清水凈手、漱口。
是以身心的澄凈,進行茶道儀式。
手水缽,則是茶庭中必不可少的物件。
手水缽原設於神佛前,
是供人清口凈身之用的盛水器皿。
手水缽紫陽花・京都の柳谷観音
其材質有石制、木製、銅製。
後演變為茶庭中的石制洗手器。
手水缽有高有矮,
高的,人彎腰便可舀水,稱為洗手缽;
矮的需蹲下舀水
便以下蹲的姿態「蹲踞」命名。
以巨石製成,雖形制各異。
最為注重的則是石的自然樣貌與野趣,
無過多的雕飾,保持原有的樸素質拙。
正是茶道精神的具體化。
日本美學意識中的「侘」,
更是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其他雕刻的形制,
皆有各自的稱謂:
菱形、方柱星字形、菊花形、橋樁形、
鹽壇形、伊勢岩形、日本扁柏木形、
難波寺形、伊勢井口組合形、刻「布泉」的錢形。
手水缽,僅為一整套的洗手用具中的一部分。
其他組件還有:
手水缽、前石、手燭石、湯桶石,水門。
石盆上由竹製水渠引入流水,
竹子製成了水勺,或置在石上,或浮在水面。
前石:供人洗手時的坐凳。
手燭石:夜間用以放置燈具。
湯桶石:用以冬日裡盛放熱水。
水門:亦稱為「海」
是在手水缽四周鋪滿的砂石,用以散水。
驚鹿
竹莆尺余,上短下修,蓋類欹器,又仿桔槔,矯首於下流,鼓尾於片石,旋轉俯仰,發揮我巨石之聲。
聲韻不凡,圓轉清亮,如喚起明於春曉。俞山民至秋構諸稻田,時驚鹿豕。」
——日本連歌詩人,飯尾宗祗
驚鹿亦稱添水、僧都、驚鳥器。
由竹製成,分上下兩部分:
一高一低的竹筒,上方作為水渠引水,
下方竹筒,被稱作水竹、竹水鳥或醒竹,
被固定的支架上,可自由轉動。
水竹尾部的下方置一石頭。
利用槓桿原來,上方水渠流水,水竹盛水,
水滿則傾,而後再翹頭,
水竹尾部就會擊打在撞石上,發出清脆聲響。
驚鹿最初是作為計時的工具,水滿則石竹相擊,如同鬧鐘。後引入田間,用發出的聲響來驅趕破壞莊稼的鳥獸。驚鹿,以靜制動,頗有意趣。亦有隱隱含蓄的禪意。後多用於庭院,作為園中小品,常與「之字橋」搭配,構成一處雅致景觀。
將驚鹿引入庭院的鼻祖,是日本江戶時代前期的漢詩人——石川丈山。他在京都一乘寺所造的詩仙堂的庭院中,將驚鹿作為小品置於流水下,亦動亦靜。竹叩石面的清越之音,更為小園增添樂趣。丈山還為此作詩云:
爾以自鳴,秋守田畝。水滿覆前,石出憂後。
行側溪流,聲答山阜。宥坐惟肖,為誡雲有。
炎夏日長,潺潺流水,
聲聲里便送了清涼。
智者淡薄了一切,
便有了流水的無心。
無論是小園抑或華庭,
置一曲水韻,
便能盪開天地。
宜觀宜賞,宜靜思。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