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放牛班的春天》學育兒: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2019-12-08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晚上下班回到家,孩子吵著想出門看電影。我感覺出門有些累,所以和孩子商量在家用電視看電影。孩子體諒我也答應了。正愁著給孩子看什麼電影的時候,孩子指了指《放牛班的春天》。可能因為孩子喜歡牛,才想點開這部電影的吧,可惜這部電影與"牛"並沒有多大關係。

不過這部電影的確值得一看。電影2004年上映的時候就獲得許多好評,併入圍2005年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上大學的時候,老師也推薦我們看這部電影,那時候我看了覺得挺感動的。如今再看一次,不僅僅覺得感動,還更加肯定了心中的育兒觀點: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放牛班的春天》:野孩子得到"救贖"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Les Choristes》。"放牛班"這一俚語在台灣話里是垃圾班、差班的意思,電影里那群問題少年所在的班級就屬這種類型。這群野孩子遇到了主人公馬修,得到了愛與尊重,得到了真正的教育,就仿佛進入人生的春天。

馬修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才子,經人家介紹後來到這個"塘底教養院"的教養中心擔任助理教師。這裡的教養院收養了許多問題兒童。他們父母因為覺得自己沒辦法教育便送到這兒來進行特殊教育。

可是這裡的特殊教育也只不過是毆打、體罰、關緊閉等暴力的懲罰措施。孩子們見到校長後會條件反射"乖巧"一會,實質上他們並沒有什麼改變,繼續惡作劇繼續搗亂。許多老師都怕了他們,認為他們無惡不赦。

馬修發現這裡的問題後,用"這裡沒有音樂課"為緣由給孩子上音樂課,組建孩子們成為合唱團。他讓孩子們接納自己,給予孩子們關愛和理解,用耐心引導孩子們走上正軌。

最後馬修雖然被學校辭退,但是孩子們不再是以前的孩子,行為和性格上都得到良性的轉變。他們塵封已久的對自由、友愛、人性真善美的渴望,都被馬修喚醒了。

這部電影雖然是老師與學生的故事,但是這些學生在馬修那就宛如他的孩子,馬修就宛如野孩子們的父親。因此我們依舊可以從電影中獲得家庭教育啟示,從這些啟示中我們會更加明白為什麼沒有壞孩子,而是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啟示一:孩子的問題不只是孩子的問題,是我們沒有給予孩子本該擁有的"需求"

影片中的野孩子們,的確特別調皮。但他們並不是天生就想如此的,他們身上的問題一大部分是由於家庭、社會多方面造成的。與其說他們是問題少年,不如說他們是受傷後、得不到基本需求的滿足後而"狂躁"的孩子。

這些孩子雖然年齡不小了,但是他們的需求沒有因為年齡增長而得到滿足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他們也就只滿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而這些需求是層層遞進的,只有滿足了低層次需求才會追求高層次的需求,比如只有滿足安全需求後我們才會去追求歸屬與愛的需求,以此類推。

可是這些孩子有些是孤兒,有些很久才能見父母一面,稍微幼小些的在這又是被欺負、動不動就被懲罰,毫無安全感;稍微大些的得不到尊重,也得不到認可。如此一來,沒有安全感的像三四歲的孩子鬧著要安全感、歸屬與愛,得不到認可和尊重的鬧著證明自己。

馬修明白這些孩子因為社會忽視他們的存在、家庭對他們絕望、教師對他們失去信心,所以孩子們才用各種粗魯的行為來掩飾內心的不安和脆弱,以獲得關注和愛,久而久之便成為大人眼中的"壞孩子"、"眼中釘"。

因此,馬修去滿足孩子們的"馬斯洛需求層次",即當老師又當父親,即避免孩子受罰,又給孩子鼓勵和認可。如此一來,孩子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曾經出現在他們身上的問題也隨之而去。

這就告訴我們,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要只想著去批評孩子,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這就好比嬰兒哭鬧的時候我們會去想是餓了還是睏了。如今孩子調皮,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想孩子是不是沒有安全感或者覺得沒有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候,也不要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已經給足了孩子愛,你自己所給予的可能只是物質上孩子感受不到,孩子其實更多需要的是精神上的。

啟示二:我們教育孩子的態度和方式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結果

影片中,校長與馬修對待孩子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校長、老師認為這些孩子無藥可救,只要孩子犯錯就懲罰,但這些下來孩子依舊繼續犯錯。校長懷疑孟丹偷錢(其實不是他偷的),一直用暴力的方式逼孟丹承認,甚至報警讓警察把孟丹帶走。被暴力對待的孟丹心中充滿仇恨,最終放火燒了學校。

與校長觀念不同的馬修認為孩子犯錯不能只是懲罰,他認為孩子需要都是好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引導,允許孩子犯錯也會懲罰,但不會簡單粗暴地懲罰。

在一次惡作劇傷人事件中,校長不知元兇便說誰不站出來就集體懲罰。馬修後來得知事件元兇,並沒有把他交給校長暴力懲罰,而是要求他作為事件受害者——兼任學校門衛、校醫的馬克·桑斯的護工。這個孩子最終因為看到校醫因自己受傷後開始真正認識自己的錯誤,也開始覺得這個校醫原來並不是那麼討厭。如果不是馬修不一樣的態度,採取不一樣的教育方式,這個孩子被校長懲罰後可能依舊會惡作劇校醫。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有些孩子會更喜歡媽媽的溫柔耐心因此表現得更好些,而不喜歡爸爸的簡單粗暴而表現得調皮、叛逆。有時候我們只注意比較自己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的不同,卻忽略了去比較別人家家長與自己教育態度、方式不同,而往往後面這個比較才能最幫助我們更好地教育孩子

當孩子行為結果不良好時,我們要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態度與方式。

啟示三:放下大人架子,讓孩子信任、接納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孩子沒有信任、接納自己。就像朋友之間一樣,如果是信任、接納的話,兩個人會互相理解、體諒,而不是對著干。馬修對待孩子不會擺架子,將孩子像當朋友一樣溝通。一次皮埃爾在黑板上畫他畫像嘲笑他是禿頭的時候,馬修一開始有些生氣,但後來也畫上一個皮埃爾的畫像,嘲笑回這個調皮但心存善良的孩子。

要是其他老師或者家長肯定會大罵一通,但是馬修的做法不一樣。所以馬修就直接獲得了孩子們的笑聲和接納。馬修對孩子們的平等、尊重,最終使得孩子們與自己推心置腹,十分信任馬修,不敢和別人說的話都和馬修說。如此一來,馬修了解孩子想法可以及時引導孩子,發現孩子的問題並解決。

反觀現實,很少孩子會和家長推心置腹,而這缺乏溝通的親子關係是最不妥的。孩子一出現問題,家長管不住管不了,而後家長又在說孩子的不是,卻忽略了作為孩子最親近的自己都沒有真正發現或者真正了解過孩子的問題,又怎麼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呢?孩子出現問題,作為父母的不可推卸責任。

孩子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周圍人影響,自己也會發展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為了及時發現孩子問題並解決孩子的問題,我們平時就要注意放下大人的架子,像朋友一樣與孩子溝通,在生活細節上與孩子站一線(當然不是寵溺),獲得孩子支持與信任。

啟示四:巧妙糾正孩子錯誤行為,尋找機會讓孩子肯定、認可自己

馬修對孩子們充滿了尊重與包容,也會去糾正孩子錯誤行為。一次皮埃爾一時衝動用墨水丟向馬修。馬修通過取消其獨唱的方式讓他明白:只有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皮埃爾引以為傲的獨唱取消後,便明白了自己的錯誤。

馬修總是如此巧妙懲罰孩子,但懲罰目的是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所以他也不忘給予孩子機會肯定、認可自己。因此為伯爵夫人演唱的那天,馬修又轉向皮埃爾,向他做出了"請"的手勢,讓他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進行獨唱。

除了皮埃爾,馬修給孩子們在合唱團安排了合適的位置:中、高、低音,每一個人都有價值,即使唱不好的兩個孩子也當了"樂譜架"和"合唱助理"。馬修的如此用心、巧妙的教育孩子,孩子們也長大了。 平時我們在生活中教育孩子也應該如此,發現孩子的優點與不足,讓孩子展示自己的優點,幫助孩子糾正錯誤行為,不要只顧批評懲罰,也不要只顧表揚炫耀。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馬修的職責雖然是教學,但是他不止於簡單的教學,而是通過教學這一工作達到育人的目的。同樣的,我們父母教育孩子當然不是只看孩子成績高低的,還要去啟迪孩子,尤其是比較調皮搗蛋的孩子。笑中帶淚地看完這部電影,我想你一定會對教育心生希望。

不因為什麼,就因為孩子就是希望,不是某個,而是每個孩子都是。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