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說17世紀中期這個時間太精確了,我們就說崇禎皇帝前後吧。因為非要嚴格意義說中期那也許只能說南明小朝廷了,因為明朝作為統一的政權都已經亡國了。所以我們按照進入17世紀後大明王朝和西方殖民者的激烈碰撞作為參考來解析是否能夠打得下西班牙占領的呂宋島。如果如果真能打下來,也許可以以此為基地團結東南亞的華人反攻大清王朝。雖然明朝末年跟西方各國屢次交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無論幾個回合都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我們根據實際戰況的細節分析,我們當時還真不一定有這個能力遠征呂宋打下這座西班牙在遠東的橋頭堡。接下來我們詳細敘述一下原因。
西方殖民者縱橫大洋的歷史背景
從阿拉伯帝國崛起後絲綢之路上就多了一級批發商。從漢朝絲綢之路開通後到唐朝東西方還是可以直接貿易的,但是阿拉伯帝國崛起後壟斷了東西方的貿易。東西方的交流必須通過阿拉伯這個中間商交易。
等到蒙古帝國的崛起趟平了歐洲到亞洲的商路,東西方的直接貿易得以短暫進行。當鄂圖曼帝國在西亞和歐洲崛起後,短暫直通的商路被阻斷。尤其是在明朝鄭和下西洋停止後,鄂圖曼把東方的商品茶葉、瓷器、香料等大宗東方商品加上暴利後批發給義大利的商業城邦。再有義大利的商業渠道再次加利潤後批發到歐洲各國。(如下圖所示)
經過鄂圖曼帝國和義大利這兩個批發商層層加利,到分發到歐洲各國的時候已經是天價了。不堪忍受剝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歐洲各國要尋找絲綢之路以外的海洋新航線。以國家名義資助的遠洋探險開始了,哥倫布和達伽馬的探險隊就是在這種模式下進行的。
隨著地理大發現的展開,優先完成的探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始在美洲和非洲亞洲等地跑馬圈地開始進行殖民。西方殖民者和大明王朝的戰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的。
明朝與西方殖民者的戰爭
此時的大明王朝早就不在進行下西洋之類的海外宣威或者貿易,官方的貿易僅僅是在宗藩體系下的互通有無。如同生物進化一樣,長時間的禁止大規模的遠洋貿易導致明朝海軍無論是船體大小、船隊規模還是在海戰戰術以及火炮鑄造上都與西方殖民者有一定的差距。
16世紀開始明朝和葡萄牙先後打了兩次局部戰爭:屯門和西草灣之戰。兩場戰爭都以葡萄牙的戰敗而告終。但是大明王朝明顯從中看到了雙方的差距,明朝第二次大力發展火器的時機就來源於此。
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後,再次來到大明東南沿海的是荷蘭。荷蘭不但要求貿易還要占領澎湖等地,這樣荷蘭和大明先後發生多次明荷戰爭。但是都被大明水師和招安的鄭芝龍所部聯合擊潰。當然這個過程是曲折的,荷蘭也曾經完成對我國東南沿海的掠奪。荷蘭占領台灣還是在鄭芝龍降清、南明政府自顧不暇的情況下才完成的。
最後到來的英國殖民者照樣沒有得到好處,被大明水師打的丟盔棄甲後還賠償了幾千輛銀子。這也許算是鴉片戰爭的預演吧。
大明王朝不一定能夠完成遠征並占領呂宋島的原因
明王朝與西方殖民者之間的戰爭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是明朝海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也顯露無疑:
船隻差異:
明朝相當長時間一直努力維持嚴格的海禁制度。這不僅讓造船業受到打擊,也讓所謂的大明水師的艦隊無法得到最及時更新和疊代。明朝的船隻不但笨重,而且火炮數量和射程都遠低於對手。
火炮差異:
明朝立國後之所以能迅速在早期屢次北伐蒙古,並不是說我們的弓馬騎射真的形成了對蒙古的壓制。而是明朝軍隊中成建制的火器的大範圍應用,比如神機營。但是經過兩邊多年的發展和閉關鎖國,到了明朝末期明軍的火炮早就落後。為了戰爭不得不引進西方的紅夷大炮,或者聘請外國顧問開發鑄造的佛郎機炮。
遠征呂宋難以取勝的原因:
明朝水師在戰勝荷蘭的幾次海戰中都勝利的極其艱難,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的大。首先在料羅灣海戰中,明軍大量的使用無人火船焚燒荷蘭戰船;然後水手下船鑿穿對方海船。這種戰術在兩千年前的赤壁之戰中都已經開始使用的古老戰術被再次使用只能說明我們的戰術、火炮和艦隊的先進性和西方已經形成很大的代差。
再次明軍水師是在招安的鄭芝龍的艦隊的配合下擊敗荷蘭的,並且是在大明沿海的近戰中擊敗對手的。在近戰中,無論是後勤補給還是艦隊和船員的補充都相當於本土作戰自然沒有問題。
如果跨越遠洋組織艦隊征服西班牙殖民者統治的呂宋島,有以下幾點缺陷無法規避:
1、長時間的海禁使大明水師嚴重缺乏遠洋訓練缺乏遠洋作戰經驗,遠征曾經縱橫海洋強國西班牙光憑勇氣是遠遠不夠的。
2、艦隊的船隻和火炮都不如對手的西班牙殖民者。
3、西班牙是主場作戰,大明水師客場遠洋征戰。船艦的補給、海戰戰術都會成為很大的問題。
4、大明王朝先後和葡萄牙、荷蘭、英國等作戰,雖然都擊敗了對手。但是對方肯定是口服心不服,當我們遠洋征戰呂宋島的時候對手會不會組成聯合剿殺的圈套都未可知。
小結:
綜上所述,大明王朝閉關鎖國百餘年後要在嚴重缺乏遠洋征戰經驗的情況下遠征西班牙控制的呂宋島的結果很難預料。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GgTI3MBiuFnsJQVz2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