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5年,即使豆瓣5.4,為什麼我仍要說《匆匆那年》是部好青春片

2019-05-20     波老師看片

此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匆匆那年》最初吸引我的是幾位主演,和與《那些年》相近的青春題材,雖然是和《致青春》一樣是根據小說翻拍的電影,但我個人更喜歡《匆匆那年》,電影和小說吻合度較高,而且劇情連貫。

《匆匆那年》講述的是校園愛情故事。

匆匆那年,那年的我們都很年輕,那年的我們對愛情是懵懂未知的,那年的愛情發生的很悄然卻很熾熱...而因為年輕所以會因為氣盛而莽撞,會因為那自以為是的自尊心而錯過,會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而後悔。而正是因為年輕才如此任性,再不瘋狂就老了,所以再看這部片子也充滿了回憶,祭奠了青春也讓人紀念一下那逝去的青春,甜蜜中帶些許苦澀,是種成長,更是種收穫。

對於電影說的致敬「80後」其實是個幌子。

其實這樣說比較好,《匆匆那年》並不適合所有人,只適合在學生年代有過刻骨銘心戀情的觀眾。或許這是那些猛給差評5.4的觀眾一個重要的原因。

張一白的手法很熟練,故事流暢,風格清新。所以這樣看來至少《匆匆那年》不是爛片。

而且對於喜歡青春題材的觀眾而言,基本上該有的元素一應俱全。這在有《將愛》和《開往春天的地鐵》護航的張一白的鏡頭裡,應該不是難事,畢竟他還有我喜歡的《夜 上海》。

所以說,當你看到從陳尋的第一視角,他用大逆光拍穿著素凈白襯衫做黑板報的方茴時,還是蠻感動的。

最起碼他知道青春片的樣子應該如此。畢竟張信哲的《信仰》和動力火車《當》更有殺傷力,也很直白得讓人無法迴避。

如若電影能如其名般止戈於那匆匆年華,並更為夯實劇情,那麼這或將是一部真正值得憶青春的力作。

《匆匆那年》開篇以彭于晏飾演陳尋的初戀回憶為引,將鏡頭聚焦中學時代的友情與愛情,暖色調逆光鏡頭契合青春賣點的運用使電影質感討巧不失唯美,已然陌生又熟悉的高中校園也方感有往昔如泉涌的共鳴。

「如果再見不能紅著眼 是否還能紅著臉

就像那年匆促刻下永遠一起那樣美麗的謠言 如果過去還值得眷戀

別太快冰釋前嫌 誰甘心就這樣彼此無掛也無牽 我們要互相虧欠 要不然憑何懷緬」

每當看到《匆匆那年》里照畢業照的場景,總會莫名的心酸。

大概,總會不經意瞥見一些影子,藍白色的校服,起鬨的兄弟,還有那句「我高考沒考好,我這一輩子完了」...很多觀眾看這部片子仿佛瞥見自己當年,專注,執拗,幼稚,堅持,還有如臨深淵徹骨的寒冷和恐懼。

但是細細去想的時候,又會覺得無跡可覓,畢竟,每個人的青春都是珍藏版,歲月總會讓回憶變得溫柔,這部片引起那麼多人共鳴的原因也許就在於此。

《匆匆那年》滿載各種80後的青春片璀璨花招

例如陳尋抒情式的旁白——「你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例如籃球場神似《灌籃高手》安西教練的老頭,《還珠格格》熟悉的音律,旱冰場、群架、還有那《愛情公寓》中陳赫這次居然變身為了校園偶像。

再如從教室到碧綠蔥翠的樹木、藍天白雲的長鏡頭,以及眾人意外大鬧婚禮的狂歡場面,都容易叫青年觀眾興奮。

而彭于晏、鄭凱、倪妮、張子萱幾位人氣偶像,在那高中校園間亦無違和感,那股已然逝去的青澀在電影中才覺原是如此美好。

在故事方面,陳尋和喬燃都喜歡方茴、趙燁喜歡林嘉茉兩條線索。

他們你追我趕,卻永遠沒人結伴,成為了《匆匆那年》中愛戀部分。

只是部分故事改編有待商榷,尤其方茴目睹陳尋和沈曉棠在一起後,憤怒之下去找別的男人糟蹋自己,還在流產時不打麻藥。而趙燁那麼全心全意愛著對方,就連自己在婚禮後,都親自為林嘉茉獻花,對方卻對他無興趣,同樣設計上有點常規化。

陳尋,是個現實感很強的角色,放蕩不羈愛自由,偶爾才氣外漏,再加上邪魅的微笑,方茴和後來的女孩喜歡上他是再容易不過的一件事了。

當他遇到沈曉棠,一起飛的鳥,飛著飛著就離陸地遠了。其實無所謂渣男不渣男,只不過還不懂什麼是愛,自然也就不會懂得珍惜。他是很喜歡方茴,也很努力地喜歡,但終究不是愛。很難給喜歡和愛一個涇渭分明的定義,但是很少有人能騙得了自己的感覺。

女孩子拼盡全力想抓住一個男孩的時候,只不過是因為這個男孩沒有給她足夠的安全感,她直覺里明白,卻不知道如何讓他愛上自己,於是越鬧越慘烈。喜歡一個人很容易,但把一份喜歡變成愛,大概比方茴做錯了的13分大題也容易不了多少。

方茴在我的想像里,是那種絕對不能太漂亮的女生,第一眼不驚艷,但看久了卻越來越舒服。而且,和這樣的女孩子對視,不會覺得太勾人,卻會讓人心裡有一點點挂念。

倪妮演的確實很走心,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

方茴愛的太痛愛的太深,愛的從來都缺少表達,愛的從來都放在心底。有的時候,愛情是要說出來的。

我愛的少年死在了回憶里,我愛的少女早已消失在人海。

方茴拒絕陳燃的擁抱,跑回樓上找陳尋的時候,目光相抵的那一刻,我才知道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正如張信哲《信仰》歌詞所唱的那樣:「我愛你,是多麼清楚多麼堅定的信仰;我愛你,是多麼溫暖多麼勇敢的力量」。

一股瞬間被擊中的感覺,一段的感情終於可以變得光明坦蕩,那一刻的女孩,仿佛站在舞台中間。

「我愛你,我們會一直在一起嗎?會結婚嗎?會有小孩嗎?我們會有自己的家嗎?一起買菜做飯、洗碗、鋪床單、晾衣服嗎?到老了我們還會像這樣手牽手嗎?」

「會,會,會...」

為了多看喜歡的人一眼,願意騎著單車繞遠路經過操場;為了吸引她的注意力,把運動服反穿只為讓她一眼認出,多少的舉動都是為了他或她。而年輕的陳尋自以為瀟洒的給予承諾,卻不知道他們口中的永遠有多麼遙不可及。

離開高中小圈子後,五人各奔東西,只有陳尋和方茴上了同所大學,可是,大學太大了,誘惑太多、困難太多,相處太少,當方茴問著陳尋是否愛上沈曉棠時,他回答說「我不知道」,年輕時自以為的愛情長大後變成不確定,讓兩人最後以遺憾收場。

以為只有相逢,卻沒想到還有錯過,遺憾,還有來不及。

我們總在開始時無所謂,結束時卻痛徹心扉。

如果方茴沒有懷孕,也許陳尋不會意識到什麼是愛,也許陳尋就不會愛上方茴,也許就那樣分手,各自生活,悲歡離合,很多年之後再相見,也只不過是初戀。

方茴以一種自殘的方式喚起了陳尋的憐惜,終究得到了他的愛和註定的分開,很奇怪的青春期邏輯,但居然順理成章。

林嘉茉,喜歡蘇凱那麼多年,哪怕蘇凱從一個落拓少年變成一個油嘴滑舌搞傳銷的,還是會衝上去第一個揍給他戴綠帽子的行長,從始至終,只有她的心,一直沒有變過。

即使是在校園時光被蘇凱拒絕,林嘉茉還是說「我還是要看他打球,給他送水,回家呼他,放學等他,攢SK的錢,幫他干好多好多的事,等他畢業,我就可以站在他面前,漂漂亮亮的跟他說,我其實特喜歡他。

趙燁,作為全片最「虐心」的人物,一直喜歡林嘉茉,但最後娶的卻是她人。

被林嘉茉甩那樣的臉色還盡力忍下來,一句「我不是你男朋友,我們是好朋友,好朋友分什麼手,拿什麼分手」是整部電影里第一個戳中我淚點的,要不是真的太喜歡林嘉茉了,怎會如此低眉順眼?

鄭凱演的真的太好了,演出了趙燁的滑頭搞笑,但又心酸自嘲的角色特性。

當趙燁把捧花要來送給林嘉茉說「祝你幸福」的時候,我知道,這段青春里最美好的回憶到這就結束了。

或許林嘉茉覺得,她配不上這個一直默默為自己付出的男人吧。

喬燃是我在片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正如他對陳尋所說「你能像我一樣只看一眼不去打擾她的生活嗎?」

即使15年過去,他對方茴依然是念念不忘。

他念的那篇作文的結尾很貼切地表達出了喬燃的愛「我愛丁香,白的紫的我都喜歡,我喜歡她,是我的,不是我的,我都喜歡」。方茴翻開筆記本,看著夾在裡面的紫色丁香花,手有微微的顫抖,這個場景真的超級感動。

也許,方茴就是他心中那片需要呵護的五瓣丁香花吧。

愛情是兩個人的故事還是一個人的獨白,暗戀能不能算一段感情,有些問題,還是不要想的好,因為故事會發展,人也會改變。其實兩個人分開之後就會很難再相愛,因為各自會經歷許多故事,也會因為這些經歷變成另外一個人,當愛一個人成為一種習慣,不過是感情里的刻舟求劍。

匆匆那年,愛情貌似還很純粹,卻烙印著青春的不朽。

曾幾何時,中國愛情片像《愛情麻辣燙》一樣充滿全民親切,像《花樣年華》般有王家衛的飛紙簿碎語,各具千秋,唯獨不是如今這般零零碎碎,如同段子。從鏡頭運用上可以看出,偏向文藝唯美感的色調在為青春服務。

你有你的陳尋,他有他的方茴,不一樣的是,你們的故事不會跨越十五年,不會有長久記憶,因過去只是一個夢,離去不再來。「我也記不清那棵樹了。」陳尋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青蔥愛情寫照。

所以陳尋才會在最後回憶的時候感慨:「我想從這裡重新來過,和之前的不一樣的重新來過。因為,我後悔了。

張一白的心很大,他在前些時候接受採訪時如是說:60後有《中國合伙人》,70後有《致青春》,90後有《小時代》。《匆匆那年》將鏡頭對準的是80後的青春和愛情。

2008年奧運會申奧成功、在天安門升國旗、中國對巴西的世界盃、最早的QQ版本等,都能看到是緬懷青春的回憶之旅。

我是一個青春電影的俘虜,喜歡去看看別人眼中的青春,其實我相信會有很多和我一樣的俘虜,對青春兩個字看的太重,或許曾經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亦或者心裡藏著一個只能嘆息的遺憾,往往這些人的青春,是美但不完美的,因殘缺而美,因遺憾而美。

但又正因為殘缺和遺憾變得不完美,於是說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似乎發現了人們的這個心理,從《那些年》開始到《匆匆那年》哪一部不是一幅幅青澀的唯美如畫的遺憾。

整部片子的兩個小時里,慢慢被故事帶走,會很羨慕,羨慕那麼用力地愛過一個人,愛的奮不顧身,愛到滿身傷痕。

羨慕在瘋狂的年紀遇到了可以愛的人,感慨在可以愛的年紀卻再也不願意談一場不計成本地戀愛,覺得自己越來越現實。

可是在片子快結束的半個小時里,被感性包圍住的理智,有知覺地一點一點甦醒,就像從麻醉劑的藥效里慢慢恢復,忽然覺得,也沒什麼好遺憾的,歲月並沒有因為少了一個人變得單薄,生活也並非只有一個人的微笑才能帶來整個春天,而人的一輩子,能遇到一個真正對的人,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匆匆那年,你後悔過嗎?

後來,一起寫下的永遠會碎,一起刻下的一輩子會被大雪淹沒最後消失不見,原來自己急切的想看到你在沙灘上寫下的名字不是我,原來真正愛著自己的人已經等了你太久,原來我們總是痛苦著失去的時候才知道什麼是愛情,原來原來,我們笑著痛著錯過的一切她叫青春。

就是這麼趕著趕著,在風馳電掣中,《匆匆那年》趕完了一曲青春的懺悔錄。

成也匆匆,敗也匆匆。成在它勾勒出世間無數相仿的人生:稀里糊塗就過完了最美好的年華,錯過了最愛的人,發覺無能為力時便仰天問一句,到底是怎麼了——也許只是在籃球場上少看了你一眼,就註定了所有的錯誤。

或許只是如果當初寫在黑板上的是你和我的名字,我們會在一起嗎?

但是,如果可以,我希望這並不是我們的青春,我希望青春可以多一些歡笑,少一些淚水,回想起來時哪怕有遺憾也不要後悔,時間不會倒退,過去的更不會重來。

如果年少時不懂得知足和珍惜,那就當青春里的一切都是為了學會知足和珍惜的經歷,不悔夢歸處,也莫恨太匆匆。

所以,帶著這些回憶,不管網上那些說狗血劇情還是粗製濫造也好,憑良心說,《匆匆那年》確實做到了電影該表達的效果,至於藝術鑑賞什麼的都,通通走掉。

在我心中,《匆匆那年》勾起了很多回憶,即使豆瓣打出5.4的低分,我依然覺得它是華語青春片最好之一。

今天是5.20,同時也祝願所有的異地戀情侶能夠長長久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96c_GsBmyVoG_1ZMu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