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歲那年,姥姥52歲。
52歲在今天看來,還是年富力強,風華正盛的年紀,廣場上早晚舞得最歡的,跳得最帶勁的,就是50歲上下年紀的大媽們,他們或放歌,或勁舞,生命的活力正是旺盛的時期。可是在我的記憶中,50歲出頭的姥姥,已經老的像90歲的老嫗,滿臉褶子,像千溝萬壑遍布臉頰上,牙齒全掉光了,嘴巴癟癟的,一說話能聽到噗噗的漏風聲。走起路來,兩條腿從來都站不直,猩猩一般曲著。我跟著姥姥上茅房,就看到姥姥的腿蹲不下去,總是把屁股撅得高高的撒尿。
饑荒中過來的姥姥,身體早早地就被摧殘垮了,老得不像她那個年紀的人。
那大約是1963年左右,中國人記憶深刻的三年自然災害剛剛過去,大食堂已經解散了,家家戶戶允許開灶冒煙了,姥姥也可以給我做好吃的了。雖然家裡仍然缺糧食,仍然面臨著飢餓的窘況,但是姥姥那矮小而又病弱的身影,卻總是快樂地穿梭在灶房裡,變著花樣做一些好吃的給我。
我沒有去過北京的菜市場,想想那個場面應該是很壯觀的,像魔術廣場一樣,可以買到你想要的任何菜品。我只去過老家縣城的小菜市場,但現在也是應有盡有,南方的,北方的,雞鴨魚肉到千百樣菜蔬,大城市有的,小城市一樣也不少。想要吃什麼,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每天可以變著花樣的給全家人做各種美味佳肴。但在那個年代,鄉下人的家中,只有鹽巴,甚至連鹽巴都缺,很多人家都每天吃淡飯,經常可以看到有女孩子十幾歲就白了頭髮,據說就是因為缺鹽的原因。姥姥的家裡所有的調味品,也只有一樣:鹽。除了鹽,再找不到任何可以調味的東西。
沒有菜,缺糧,缺鹽,缺調味品,但姥姥依然每天都設法給我做好吃的,不會讓我餓著肚子。
姥姥最喜歡做的,是一種我們當地叫「炒粸豆」的食品。製作方法是,從土崖畔挖來一種發白的土,我們當地就叫「白土」。這種土很酥鬆,碾碎後用細篩子篩過,像白面一樣細綿,然後放在一口鐵鍋里去燒,燒到白土沸騰,也就是開始冒泡,然後把用白面做成的面豆,放進冒泡的白土鍋里去焙,直到焙得麵條的水分乾了,就用笊籬勞出來,放在蓆子上,用乾淨的毛巾去搓,把白土搓乾淨了,然後就可以吃了。這種炒粸吃起來酥、脆、香,即使牙齒不好的人,放進嘴巴里含一會兒,也會自動化開。而且久存不餿,放幾個月都不會霉變。當地人出遠門,或者孩子上學,家裡就會做這種炒粸給帶上,當做乾糧。講究的人家,會在白面里摻上花椒葉子,還有雞蛋,這樣做出來的炒粸豆,更香更酥。這也是我最喜歡吃的一種食物,饑荒年之前,幾乎可以說是我兒時不離口的一種零食。
但是在自然災害剛剛過去的年代,家裡的麵缸時常都是空的,哪兒來得白面能經常給我做「炒粸」吃呀!不懂事的我就纏著姥姥鬧,又哭又吵的,鬧得姥姥無計可施,只好答應給我做。
家裡沒有白面怎麼辦呢?姥姥便從地里挖來一種薺薺菜,還有一種馬齒菜,合在一起,洗乾淨剁碎,然後把剁碎的野菜和進玉米面里去,做成炒粸豆的樣子,放進燒沸的白土鍋里去焙。不大一會兒,香噴噴的炒粸豆就出鍋了。
我是頭一回看到這種金黃中夾雜墨綠的炒粸豆,看上去非常漂亮,那股野菜被焙烤後的香味,直往鼻子裡撲,還沒等到姥姥用毛巾把土擦乾淨,我就急不可耐地偷抓了一顆塞進了嘴巴里。雖然燙得我直吸溜嘴巴,但那從未有過的香、酥、脆的味道,饞得我什麼都不顧了。
我說:好吃!好吃!姥姥,這炒粸豆真好吃!
姥姥的臉上樂開了花。她滿臉縱橫密布的溝壑里,都是掩藏不住地笑。
姥姥說:好吃俺以後就天天給我娃做!
在那個食物極缺的年代裡,姥姥給我做過各種各樣的好吃的。我吃過姥姥做的軟柿子玉米餅,軟柿子玉米面窩窩頭,還有馬齒菜谷糠餅,玉米棒軟柿子細谷糠窩窩頭,如果是現在,可能都是很難下咽的食物,可在飢餓的年代,它們都是無與倫比的美食。我的記憶中,軟柿子和玉米面做的各種食物,都是沙沙甜甜的,特別好吃。馬齒菜餅也是香噴噴的,味道美極了。
但是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姥姥做的野菜玉米炒粸豆。那種香味,那酥脆,只有姥姥才能做得出來。姥姥去世後,我再也沒有能吃到過那麼香那麼酥脆的野菜炒粸豆了。
姥姥最後一次做炒粸豆,是我六歲那年的麥收後。這一年麥子豐收了,生產隊分了不少麥子,姥姥想要給我做一次純白面的真正的炒粸豆。那天姥姥領著我,到崖畔去挖白土。姥姥一路走,一路不停地瞅著我笑。說,今天我給我娃做白面的炒粸豆。我說,姥姥我就吃野菜玉米面的炒粸豆。姥姥說,白面做的炒粸豆才是真的炒粸豆,野菜玉米面做的,那是姥姥哄我娃的。
但是,這天我最終沒有吃上姥姥說的真正的炒粸豆。就在剛剛到達崖畔時,姥姥突然身子搖晃了幾下就倒下了。我嚇得趴在姥姥身上大聲哭喊,我的哭喊引來 了村裡人,姥姥被用門板抬著送到了城關醫院,最終姥姥還是死了。
我長大後才知道姥姥當時是死於急性心衰。
那時我還不懂得「死」這個字眼,姥姥被從醫院抬回來,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哭,媽媽和舅舅、姨姨都趴在姥姥的身上放聲大哭,於是我也開始放開喉嚨大聲地哭,大聲地喊著姥姥。可是,姥姥再也沒有回應我。
50多年過去了,如今炒粸豆已經成為我們當地一種名特產,有很多專門賣炒粸豆的門店。如今的炒粸豆都是純白面做的,製作方法也有了改進,有的還用上了烤箱。炒粸豆里加上了雞蛋、香油、十三香等等多種佐料,價格也變得很昂貴。我每次買來給在外上大學的兒子寄炒粸豆時,總要抓幾顆品嘗一番,但是我卻怎麼也嘗不出來姥姥做的那種炒粸豆的味道,吃不出來那種野菜玉米面焙烤後的香、酥、脆。
我想,那只能是屬於姥姥的味道。沒有了姥姥,沒有了那個年代,便沒有了那種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