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納入新型衛星網際網路 四川版新基建行動方案來了!

2020-09-11     成都科技

原標題:首次納入新型衛星網際網路 四川版新基建行動方案來了!

日前,四川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四川省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將實施9大工程22項重大任務,其中之一是謀劃打造新型衛星網際網路。這是全國範圍內,首次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範圍。

《方案》明確,探索建設天基智能衛星網際網路,拓展「衛星+智慧城市」「衛星+安全服務」等應用服務能力。實施「星河」智能衛星網際網路建設重大工程,建設人工智慧(AI)衛星總裝工廠、地基AI衛星運控網、衛星網絡應用服務平台等,構建支持巨型星座式星群管控任務的地面測運控網絡,打造通導遙一體化空間信息大數據中心,具備提供覆蓋全球的分鐘級對地觀測和影像數據安全共享能力。

9大工程包括——

通信網絡設施規模化組網工程

信息技術設施創新發展工程

算力基礎設施集約共享工程

智慧交通基礎設施示範工程

智慧能源基礎設施聯網工程

智慧水利基礎設施提檔工程

數字市政基礎設施升級工程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發展工程

產業技術創新設施能級提升工程

整體來看,9大重點工程分別聚焦信息、融合和創新三個方面,即先進泛在的信息基礎設施、數智賦能的融合基礎設施和前瞻引領的創新基礎設施。

《方案》明確

經過3年努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全省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撐,基本建成技術先進、高效協同、天地一體的信息基礎設施,打造全國核心通信網絡樞紐;信息技術深度融入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領域;初步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基礎設施體系,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到2022年底,全省5G基站總量達到12萬個,在用數據中心機櫃數達到10萬架,設備聯網數量達到1000萬台,建設區塊鏈技術應用示範場景20個以上,打造車路協同示範線路3條以上,建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20萬個以上,建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30個、產業技術創新設施600個以上。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超過40%。

《方案》明確

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申請發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專項債,支持金融機構給予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庫企業利率優惠。實施「五千五百」上市行動計劃,建立完善上市後備企業培育機制。要強化技術攻關,對獲得國家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綜合險保費補助的在川企業給予5%的保費補貼,對符合省級首台(套)目錄的產品,按照不超過2%的費率標準,給予70%的保費補貼。

《方案》全文如下

四川省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

(2020-2022年)

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服務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促進我省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面向未來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制定本方案。

總體要求

(一)基本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機遇,堅持「創新引領、統籌兼顧、遠近結合、安全高效」原則,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廣泛調動社會各方資源,加快建設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信息基礎設施,穩步推進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礎設施,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引領技術創新平台、產業技術創新平台等創新基礎設施,實施一批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工程項目,進一步增強網絡基礎資源支撐能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構建高層次高水平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全面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目標。

經過3年努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全省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撐。基本建成技術先進、高效協同、天地一體的信息基礎設施,打造全國核心通信網絡樞紐;信息技術深度融入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領域;初步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基礎設施體系,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到2022年底,全省5G基站總量達到12萬個,在用數據中心機櫃數達到10萬架,設備聯網數量達到1000萬台,建設區塊鏈技術應用示範場景20個以上,打造車路協同示範線路3條以上,建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20萬個以上,建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30個、產業技術創新設施600個以上。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超過40%。

加快建設先進泛在的信息基礎設施

(三)通信網絡設施規模化組網工程。

全域部署建設5G網絡。加快建設5G和光纖超寬頻「雙千兆」網絡,推進跨行業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優先實現5G網絡在交通樞紐、產業園區、熱門景區、核心商圈等熱點區域深度覆蓋,加快實現各市(州)主城區連續覆蓋,到2022年底實現縣級以上城區全面覆蓋。加快推進5G獨立組網(SA)建設,力爭率先建成SA核心網。解決好5G干擾協調。積極推行「微基站+智慧杆塔」「5G+WiFi6」等新型網絡部署方式。支持在工業製造、交通物流、文化旅遊、教育醫療、安全應急、社會治理等領域開展「5G+」融合應用示範。〔責任單位:省通信管理局,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大數據中心,四川電信、四川移動、四川聯通、四川鐵塔,各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中第一個逗號前為牽頭單位〕

謀劃打造新型衛星網際網路。探索建設天基智能衛星網際網路,拓展「衛星+智慧城市」「衛星+安全服務」等應用服務能力。實施「星河」智能衛星網際網路建設重大工程,建設人工智慧(AI)衛星總裝工廠、地基AI衛星運控網、衛星網絡應用服務平台等,構建支持巨型星座式星群管控任務的地面測運控網絡,打造通導遙一體化空間信息大數據中心,具備提供覆蓋全球的分鐘級對地觀測和影像數據安全共享能力。〔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省大數據中心,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加快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推動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促進位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爭創成渝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平台,加強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成都)節點及行業(區域)二級節點建設,培育一批面向重點產業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支持建立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創新體驗中心和公共服務平台。加快省級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監測與態勢感知平台建設,初步建立工業網際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深入實施「萬家企業上雲」行動,到2022年底實現上雲企業超過25萬家。〔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省發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

推廣建設物聯網。推動建設窄帶物聯網(NB-IoT)和5G協同發展的移動物聯網綜合生態系統,提升終端開發、過程管理和垂直應用能力,促進跨行業跨領域共享。加強智能停車場、智能倉儲、綜合管廊等新型物聯網集成載體建設。支持企業探索構建跨行業物聯網運營和支撐公共平台。實施產業功能區物聯網全覆蓋工程,推動智慧園區建設。〔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四)信息技術設施創新發展工程。

加快發展人工智慧。加快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積極創建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加快建設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機構,推動智能晶片、智能計算、智能交互等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加快推進人工智慧倫理規範和治理體系建設。依託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科學城等重點區域開展人工智慧創新應用示範,實施「AI+產業沙箱」培育計劃。聚焦智能製造、金融科技、智慧醫療、智慧文旅、智慧教育、智能空管等領域,著力推進「AI+場景應用」示範工程。(責任單位:科技廳、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遊廳、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通信管理局、省政府口岸物流辦)

搶先布局區塊鏈。加快推進區塊鏈隱私保護、跨鏈控制、網絡安全等核心技術攻關、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建設區塊鏈產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提升區塊鏈核心創新能力。推動區塊鏈在政務服務、金融服務、物流倉儲、數字版權、農產品溯源等領域創新應用,打造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區塊鏈試點平台、「蜀信鏈」等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智慧財產權融資服務平台,探索建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資產交易平台。打造區塊鏈高端合作交流平台,提升我省區塊鏈技術產業的全國影響力。(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大數據中心、省智慧財產權中心,成都市人民政府)

(五)算力基礎設施集約共享工程。

統籌布局建設數據中心。探索跨區域共建共享機制和模式,引導數據中心向規模化、一體化、綠色化、智能化、國產化方向發展。優先在水電消納產業示範區建設數據中心。積極爭取全國一體化國家大數據中心區域中心落地四川。加快建設雲錦天府數據中心、川西大數據產業園、長江上游區域大數據中心和四川省大數據資源中心。推動建設醫療健康、綜合交通、能源環境、文化旅遊、科學、應急等公共性基礎性數據中心。〔責任單位:省大數據中心,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生態環境廳、司法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交通運輸廳、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省政府口岸物流辦,國網四川電力公司,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加快構建智能算力體系。積極推動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算力應用生態,夯實現代產業發展數字底座。加快建設成都人工智慧超算中心,力爭納入國家超算中心體系布局。積極推動紫光芯城等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基於鯤鵬及昇騰、海光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晶片的多層次融合架構計算系統,形成多架構、分布式的智能算力支持體系。(責任單位: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中心,成都市人民政府)

全面發展數智賦能的融合基礎設施

(六)智慧交通基礎設施示範工程。

開展車路協同試點示範。探索建立車聯網和車路協同試驗、測試、認證標準,推進「中德合作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標準及測試驗證試點示範」項目四川基地和智慧高速項目建設。在都汶高速(龍池段)、成都繞城高速、成宜高速、大運會重點道路等開展車路協同試點示範。支持企業圍繞車聯網應用開展應用創新。〔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交通運輸廳、省通信管理局,省發展改革委、公安廳、省大數據中心,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打造軌道上的智慧都市圈。加快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等軌道交通建設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儘快開工建設軌道交通資陽線,加快推進成都至眉山市域鐵路、成都至德陽市域鐵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設成都市城市軌道交通9號線等全自動運行示範線,加快推進成灌(彭)鐵路公交化運營改造,實現「多卡制」刷卡進站乘車。積極探索發展磁懸浮列車。〔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加快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交通樞紐服務設施智能升級。強化綜合交通協同運營管控,推動平台互聯、數據互通。依託成都繞城高速建成智慧高速公路,依託川九路建成智慧普通公路。對普通國道部分特大橋、特長隧道以及「三州」重要路段橋隧實施智能化監測。在嘉陵江、岷江開展智慧航道建設。依託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加快部署智能安檢、智能物流、機場自動化調度等智能服務設施,探索實現機場「一臉通」。依託瀘州港、宜賓港,加快推動港口基礎設施數字化,積極發展多式聯運。依託成都國際鐵路港臨港服務業功能區、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內江國際物流港,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打造「一帶一路」智慧國際區域物流基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省政府口岸物流辦,省機場集團、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等,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七)智慧能源基礎設施聯網工程。

加快建設能源網際網路。搭建能源網際網路創新平台,深化大規模清潔能源送出及併網調控、自然災害預警與應急搶險等技術研究。積極推進流域梯級統籌調度綜合管理,開展風電、光伏基地智能化集中運維。加快推動先進電網技術、控制技術、信息技術融合,促進傳統電網向能源互聯互通、共享共濟發展。擴大無線充電社區公交線路範圍。〔責任單位:省能源局、國網四川電力公司,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加快構建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加快在學校、醫院、旅遊景區等公共服務區域建設公(專)用充電基礎設施。積極布局高速公路、國省道沿線快速充電基礎設施,形成連接全省主要城市的城際快充網絡。實施「充電樁進小區」示範項目,推動建設集中式充換電站。支持將充電設施供電納入配電網專項規劃。推進智能充電試點。建立充電基礎設施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充電基礎設施監控、運營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責任單位:省能源局,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自然資源廳、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加快推進特高壓工程建設。規劃建設四川特高壓交流環網和川渝特高壓交流聯網。按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進行規劃,建設一批特高壓交流變電站。爭取先期將甘孜—天府南—成都東、天府南—銅梁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納入國家「十四五」電網規劃。爭取四川水電外送第四回特高壓直流工程2021年建成,促進水電納入全國電力市場統籌消納。〔責任單位:省能源局、國網四川電力公司,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八)智慧水利基礎設施提檔工程。

大力建設數字水利基礎設施。推進5G、建築信息模型(BIM)、3S(遙感、定位、導航)等技術與水利工程建設運行、水資源管理等深度融合。建設水利大數據資源平台,提升水利管理精準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進都江堰灌區水利信息化建設,統籌提升河長制湖長制、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水資源調度管理等業務應用水平,不斷完善水利物聯感知體系。〔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水利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九)數字市政基礎設施升級工程。

加快市政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鼓勵開展城市公共設施、建築、環保等領域智能化改造。加快推進污染源智慧環境監測監控設施建設。積極推動電力塔杆、通信基站、交通指示牌、路燈杆等掛高資源開放共享和數字化改造,鼓勵一體化、多功能智能塔杆建設應用。因地制宜部署環境感知、狀態監測、信號傳輸、運行控制等智能設備,建設智慧管廊綜合運營系統。推進縣城智慧化改造,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新支撐。〔責任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公安廳、生態環境廳、省通信管理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布局完善前瞻引領的創新基礎設施

(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發展工程。

全力打造大科學裝置集群。著力夯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創建基礎,加快布局建設大科學裝置,全力爭取電磁驅動聚變大科學裝置等項目納入「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並落地四川,聚焦核能與核技術、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科學裝置集群,謀劃推動在天府新區集中建設科學數據和研究中心,加快形成以大科學裝置為核心的原始創新集群。〔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有關項目建設單位,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前瞻布局前沿引領技術創新平台和實驗室科研平台。啟動建設西部光源系列裝置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布局國際一流的前沿引領技術創新平台。統籌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加快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等高水平實驗平台。鼓勵高校發起和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鼓勵和支持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台、成果轉移轉化平台、國際合作科研平台和基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中科院、中物院等有關項目建設單位,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協同建設國家科教基礎設施。面向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理論物理等重點領域,加快建設國家科教基礎設施。全力爭取中科院西部科學數據資源庫等納入「十四五」國家專項規劃,加快構建開放共享的科研裝備和平台設施體系。(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中科院等有關項目建設單位,成都市人民政府)

(十一)產業技術創新設施能級提升工程。

加快建設先進技術工程化設施。加快在醫用同位素及藥物製備、生物靶向藥物以及航空航天、信息技術、軌道交通質量安全技術、新材料等領域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加快打造新興產業培育中試基地。加快培育以「產業技術研發、科技企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高端人才集聚」為主要功能的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加快建設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範基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經濟和信息化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加快布局重點產業創新發展平台。加快創建精準醫學等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川藏鐵路、高端航空裝備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工業雲製造、工業信息安全等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啟動建設一批省級產業創新發展平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組織實施

(十二)加強政策支持。

統籌用好國家補助資金、本級財政資金、政府債券資金等各類資金,鼓勵省級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和運營。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申請發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專項債,支持金融機構給予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庫企業利率優惠。實施「五千五百」上市行動計劃,建立完善上市後備企業培育機制。創新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投貸結合方式,開展中短期貸款、信息科技融資擔保、信用保險保單融資增信等服務。探索實行工業用電階梯電價政策,進一步降低5G、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用電價格。加強與「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銜接,全面推動環境影響評價、節能審查、安全評價、航空限高等方面評估評審結果的共享共用。(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應急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經濟合作局)

(十三)強化技術攻關。

制定四川省新型基礎設施關鍵技術攻關清單。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高校院所、科技領軍企業開展戰略協作和聯合攻關,加快前沿關鍵技術創新突破,積極推動重點研發應用環節先行先試,建立標準規範,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推廣應用。對獲得國家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綜合險保費補助的在川企業給予5%的保費補貼,對符合省級首台(套)目錄的產品,按照不超過2%的費率標準,給予70%的保費補貼。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增量給予後補助。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利用省內工商、稅務、社保、個人/企業徵信等數據資源,開展產品服務創新和研發。(責任單位: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四川省稅務局、省市場監管局)

(十四)建立協調推進機制。

研究制定專項規劃和重大政策,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督促落實重大項目,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積極推動與知名優質企業(單位)合作,面向全國發布需求清單。切實加強項目組織管理,依託省項目「一張網」建設項目專有庫,強化動態管理,加強跟蹤調度。〔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省通信管理局等省直有關部門(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

綜合:成都日報「錦觀」、四川省政府網站

圖據:攝圖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wbcfHQBd8y1i3sJs2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