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解放前夕,橋頭屬第五區(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屬銀坑區橋頭鄉。1958年9月成立橋頭人民公社,同年11月併入銀坑公社,1961年8 月又從銀坑公社劃出橋頭公社,1968年10月再次併入銀坑公社,1972年11月恢復橋頭公社。
橋頭是革命老根據地。1927年江背的鐘聖樓、朱屋的朱學玖二人從南昌朱德同志主辦的軍官教育團學習回鄉後,積極組織與發動農民暴動,於1928年3月23日在橋頭打響了革命暴動第一槍,是全縣最早暴動點之一,為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
橋頭鄉地名及人口變遷(一)
橋頭圩 農曆五、八當圩。煙葉有名。地處橋頭村木橋西南端,故名橋頭圩。朱氏於宋末由朱屋村遷入。肖、李、謝、鍾、劉、黃姓相繼遷入。
【橋頭大隊】 以橋頭圩命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橋頭鄉。1958年9月成立橋頭公社橋頭大隊。同年11月撤銷併入銀坑公社,1961年8 月屬橋頭公社,1968年又併入銀坑公社均稱橋頭大隊,1972年又從銀坑公社劃出橋頭公社稱橋頭大隊。
老屋場 在橋頭圩西北面。人們為祈求富裕,原名老富場,後叫成今名。賴氏於明末從福建遷入。
盤羅石 在老屋場北偏東山窩公路邊。因村旁有塊石頭象羅盤,故名。朱氏於清末從朱屋村遷入。
石腳下 在老屋場東偏南石嶺腳下。清未朱氏由朱屋遷入。
大面腳下 在老屋場北偏東公路邊大嶺面腳下,朱氏於清中從橋頭圩遷入。
犁園坑 在老屋場北偏西山腳下。村側有條坑象犁轅,原名犁轅坑,因諧音改現名。清末黃氏由馬安河背遷入。
石背 在老屋場北偏東石嶺腳下。村背面是石山,故名。朱氏於宋中從朱屋遷入。
下屋背 在老屋場南偏西坡上。明末謝氏由廣東遷入,建了兩隻廳堂,靠西為上屋,靠東為下屋,該村靠東,故名。
坑公背 在老屋場南偏西山腳下坑空邊。原名坑空背,後諧音變今名。謝氏於明末從下屋背遷入。
赤竹坑 在老屋場南偏西坑口山腳下。長有很多竹,故名。謝氏於明末從固石遷入。
火草坑 在老屋場南偏西坑口嶺腳下。該山坑茅草多,據說是火燒茅草開基建房,故名。清初鍾氏由江背遷入。
大坪腦 在老屋場南偏西崗坂上。地勢較高,坪場較大,故名。張氏於清初從銀坑平安寨遷入。
【水背大隊】 以轄地水背村而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橋頭鄉,人民公社化時屬橋頭公社稱水背大隊,1968年屬銀坑公社朱屋大隊,1972年又恢復橋頭公社稱水背大隊。
張屋 在橋頭圩東北面山腳下小溪邊。原名上逕,後以姓氏為名。張氏於清末從大坪腦遷入。
大路麻 在張屋東北面山坑水口邊。原名蘆草坑,因坑大都是田壟又稱大隆麻。後因有大路進此,又改稱大路麻。清末李氏由楊屋遷人。
上烏坑 在張屋北偏東山坑小溪邊。土質呈烏黑色,位於下烏坑上方,故名。清末劉氏由大屋遷入。
小路麻 在張屋東北面山坑嶺腳下。位於大路麻下方,且小於大路麻,故名。清末劉氏從水背遷入。
庵上 在張屋東北面山腰窩上。據傳唐代在該處建過庵,故名。庵毀後又建村,仍沿用其名。1942年朱氏於蒲子坑遷入。
瓦屋下 在張屋北偏東山坑溪邊。相傳清代該村劉沛考上了秀才,出門坐衙轎,故名衙屋下,因諧音成今名。清中劉氏於水背遷入。
水背 在張屋東偏北山腳下。村背有條小溪,細水長流,故名。清初劉氏於尋烏河嶺遷入。
樟山排 在張屋東偏南山腳下。村後山排上原有樟樹,故名。明初朱氏於橋頭下村遷入。
長坑口 在張屋南偏西長坑口上。池氏開居。池氏遷,謝氏於明末從橋頭圩遷入。
焦坑 在張屋南偏西山坑口。地形似芭蕉,故名。清初謝氏從固石遷入。
【朱屋大隊】北靠塘華山,地勢北高往南傾斜,河溪自北南流。以駐地朱屋村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橋頭鄉,人民公社化時屬橋頭公社稱朱屋大隊,1968年屬銀坑公社,1972年屬橋頭公社仍稱朱屋大隊。
朱屋村 在橋頭圩北面。橋頭圩邊石山腳下有度木橋,唐末朱氏在橋東端建村,名橋頭村,公社化時因該村朱氏居多,故改名朱屋村。朱氏從興國竹壩遷入。
崬腦 在朱屋村北偏西山崬上。清初朱氏從朱屋村遷入。
八公丘 在朱屋村北偏東山坡下。兩側排田八字形,故名。清中朱氏從朱屋村遷入。
木湖塘 在朱屋村北偏西山坡下。有口六畝寬的大塘似湖,塘邊樹木茂密,故名。明末謝氏從東山遷入。
大楓樹下 在朱屋村西北面嶺腳下。從前,後山有很多大楓樹,故名。清中朱氏由朱屋遷入。
天卜園 在朱屋村東偏南山坑嶺腳下。據傳此地有個朱蠻教司公膽子大,曾到寧都斫柴崗學法,求一神女落井致死。後人稱他膽量「天菠蘿」大,在此建廟,取名「天卜園」。爾後建村,仍沿用其名。元末朱氏從朱屋遷人。
園門口 在朱屋村南面田塅中。原系周、池兩姓開基圍了牆,始名「圍腦」。後周、池遷走,朱氏遷入,改稱今名。清中從朱屋村遷入。
白石板 在朱屋村南偏東山排上。相傳李氏祠堂天子壁的牆基下有塊白石板,故名。清中李氏從珠村背遷入。
珠村背 在朱屋村東南面嶺排下。原屬朱氏之地,下村人稱此朱村堡。後賣給李氏,改稱珠村背。清初李氏從福建武平遷入。
排腦 在朱屋村南偏東的山排上。清末李氏從珠村背遷入。
大坪腦 在朱屋村南偏東大崗坂上。清初李氏從塅上遷入。
坡上 在朱屋村南偏東溪邊田塅中。清末李氏從興國茶嶺遷入。
【江背大隊】 黃泥山丘多。以江背村命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江背鄉,公社化時屬橋頭公社稱江背大隊,1968年擴社並隊時屬銀坑公社橋頭大隊,1972年又恢復橋頭公社稱江背大隊。
暗腦 在橋頭圩南偏西。從前當地建了三個庵,該庵位居上方,故名庵腦,後因諧音叫成今名。1950年鍾氏從江背遷入。
瓦屋下 在暗腦北面黃泥崗上。清初鍾氏從江背村遷入。
下圩 在暗腦北偏東崗坂上。位於橋頭圩的下方,從前開過圩,故名。清中鍾氏從江背村遷入。
下布頭 在暗腦東北面田塅中。位於上布頭的下方,故名。清中鍾氏從江背遷入。
新屋腦 在暗腦東偏北田塅中。以建村年代得名。民國初期鍾氏從江背遷入。
江頭咀 在暗腦東偏北塅中小河邊。侯氏開居。侯氏遷走,李氏於清初從興國左壁逕遷入。
江背 在暗腦東南面嶺腳下。以小河分界,河西稱江背,河東稱河背。顏氏開居。顏氏遷,明中鍾氏從興國龍江中田遷入。
盤坑 在暗腦南偏東山坑裡。地形似盤龍,故名。宋末石氏從興國遷入。
水塘 在暗腦南偏西田老塅上。該地有口泉水塘,故名。何氏開居。何氏遷,清中鍾氏從江背遷入。
【東山大隊】 東面高山,西面小河,西南北之間較平級屬田設。以駐地東山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江背鄉,1958年9月成立橋頭人民公社稱東山大隊,1968年併入銀坑公社稱東山大隊,1972年又恢復橋頭公社東山大隊。
東山 在橋頭圩南偏東山腳下。位於橋頭圩東面,故名。明末李氏從楊屋遷入。
楊屋 在東山北偏東山腳下。先是楊氏在此立基,故名。楊氏遷,宋末李氏由塅上遷入。
廟前 在東山北偏東田塅里。村後原有一廟,故名。清初謝氏從固石遷入。
謝屋圍 在東山北偏西田塅中。謝氏建村圍了牆而得名。明末謝氏從固石老屋遷入。
更坑 在東山東北面山埂坑裡,故名。清末謝氏從謝屋圍遷入。
花欄前 在東山北面田排上。村東是高山,形似花籃,諧音花欄前。清中李氏從興國龍工山遷入。
黃泥坑 在東山西偏北偏僻山坑裡,黃泥土質,故名。清末鍾氏從江背遷入。
背坑 在東山南面坑口嶺腳下。村背是山坑,故名。清中鄧氏由本縣沙心遷入。
楓樹 在東山東偏南坳上。因楓樹多,故名。清末謝氏從廟前遷入。
七工丘 在東山西南面山腳下橋邊。清末謝氏從謝屋園遷入。
蒲坑子 在東山南偏西坑口山腳下。清中戴氏從茶園口遷入。
獅子石下 在東山西南面塅邊嶺腳下。該村祠堂門口一對石獅子,故名。清末謝氏從謝屋圍遷入。
茶園坑 在東山南偏東嶺腳下。以山坑油茶樹多而得名。清中戴氏從茶園口遷入。
茶園口 在東山南偏西茶園坑口上。清中戴氏從寧都平湖嶺遷入。
河背 在東山南偏西山腳下小河邊。建村於黃田腦小河對岸而得名。清中鍾氏從黃田腦遷入。
黃田腦 在東山西南面黃泥崗上。清中鍾氏從廣東梅縣遷入。
高坑子 在東山西南面坑口嶺腳下。坑大地勢高而得名。清中彭氏從仙下吉村遷入。
高排 在東山西南面坑口嶺排上。因山排地勢高而得名。民國初期彭氏從銅鑼塘遷入。
新圩 在東山南偏西黃泥崗下。從前開過圩,故名。清中謝氏從固石老屋下遷入。
【中石大隊】從橋頭至馬安有五座石山,該地石山居中間,故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貢布鄉,公社化時屬橋頭公社稱中石大隊,1968年屬銀坑公社歷逕大隊,1979年恢復橋頭公社稱中石大隊。
歐腦 在橋頭圩南偏西。原居歐氏而得名。歐氏遷走,羅氏於清中從草窩腦遷入。
楓樹坑 在歐腦北偏西嶺腳下。該處山坑楓樹多,故名。清中賴氏從老屋場遷入。
草窩腦 在歐腦北偏西山窩裡。該地雜草叢生,故名。清中羅氏從福建遷入。
新屋下 在歐腦東偏北山腳下公路邊。清中李氏從鴨咀遷入。
崗子腦 在歐腦西北面山腳下。屋場靠近矮山崗,故名。清中鍾氏從上寶遷入。
竹山下 在歐腦西北面崗坂瞄下。因後山竹多,故名。清中羅氏從草窩腦遷入。
桐子樹下 在歐腦東偏北崗坂下。村北桐子樹多,故名。明末張氏從廣東遷入。
石背 在歐腦西面石山背面。許氏於民國年間從石榴樹下遷入。
柳樹下 在歐腦西面石山腳下,樹側原有棵大柳樹而得名。清中鍾氏從上室遷入。
山塘尾 在歐腦西偏南崗坂邊。該村原有一口山塘,屋場建在塘的尾部,故名。明初林氏
從廣東遷入。
烏石背 在歐腦南面。屋場側面有一巨石呈黑色,故名。清中劉氏從興國溫陂遷入。
鴨咀 在歐腦南偏西山腳下。以地形得名。清中李氏從廣東遷入。
【歷逕大隊】土地革命時期稱歷逕坊而命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江背鄉,公社化時屬橋頭公社稱歷逕大隊,1968年與中石合併屬銀坑公社歷逕大隊,1979年又劃為橋頭公社稱歷逕大隊。
營盤下 在橋頭圩西南面。據傳南宋時期,此地駐過兵扎過營,故名。杜氏於清中從安遠縣遷入。
樟樹下 在營盤下東面山腳下水庫邊。原有兩棵大樟樹而得名。清中謝氏從圍腦遷入。
麻土 在營盤下東面山腳下。明初方氏從仙下上方屋遷入。
塘下 在營盤下東偏南里山窩裡塘下。清中方氏從麻土遷入。
嶺子頭 在營盤下東偏南天華山腳下。建村於鴨婆坑頭上,故名。明初方氏從仙下上方屋遷入。
(註:本篇內容來源於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縣地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