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進疆,王震將軍曾說:沒有老婆安不了心,沒有兒子扎不了根

2019-10-14     路生觀史

古代屯墾戍邊為什麼不成功?王震將軍道破天機:沒有老婆安不了心

提示:我要說的是,在新疆工作五六年之久的我,也曾接觸過一些當年進疆的女兵,她們和男兵們一起紮根邊疆,為今日新疆的繁榮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沒有老婆安不了心,沒有兒子扎不了根」,不但有著掏心窩的光輝人性,也是新中國從歷史中總結出的一條成功經驗。

屯墾戍邊,是兩個詞,屯墾是駐紮下來開墾田地的意思,戍邊就是在邊疆守衛的意思。不過,這兩個詞通常一起用,強調的是後一個的意思。

在我國,「屯墾戍邊」的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期,漢廷就總結了西征失敗的教訓,開始「置校尉,屯田渠犁」,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條件。公元前60年統一西域後,西漢在西域的屯田又進一步擴大,屯田士卒亦兵亦農,亦耕亦戰,不僅為軍隊提供了糧草,保障了軍隊的戰鬥力,而且發展了生產,繁榮了經濟,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也是維護西域社會安定和發展西域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

所以,自漢朝以後歷朝歷代都把屯田作為統一、經營西域的一項重要措施。其中,唐、清兩朝屯田規模最大,收效最為顯著。但是,隨著中原王朝的興衰,這一舉措都沒有取得完美的成功。分析其原因,主要在於這兩個字:女人。而這被新中國的王震將軍一語道破天機:沒有老婆安不了心,沒有兒子扎不了根。

我們先說古代的屯墾戍邊。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族,潁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御史大夫。他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增加農業生產,振興經濟。同時,在抵禦匈奴侵邊問題上,他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御匈奴攻掠。

公元前169年,晁錯給漢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企圖使蠻夷與中國的軍隊相結合,「兩軍相為表里,各用其長技」,同時,主張主動地向匈奴出擊,但被漢文帝委婉地拒絕了。後來,他又提出了《守邊勸農疏》和《募民實塞疏》,主張積極防禦的策略。其中,《守邊勸農疏》中有這樣一段話: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復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贖罪及輸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賜高爵,復其家。予冬夏衣,廩食,能自給而止。

這段文字譯成我們今天的白話文就是:皇上擔憂邊境是天下人的幸事,派遣將領、官吏和兵士用來治理邊塞,這是很大的惠民政策。然而命令遠方之兵士守邊塞,一年一換,難以了解熟悉胡人的特長,不如選擇常年居住的人,安家室置田產,用來防備……先搞房地產,後置備耕田的器具,招募罪犯和免除刑罰的人來住;如果不夠,就招募家丁、奴婢、贖罪的人和輸送奴婢想要拜爵的人;如果還不夠,就招募想要去的人。都賞賜高官,安置他的家。給予冬天和夏天的衣服,和充足的糧食,直到能自給自足為止。

晁錯說,只有遷徙百姓充實邊疆,才能使邊疆不再有戰事,邊疆的百姓像父子一樣相互保護,而不再有被入侵的憂患(徙民實邊,使遠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虜之患)。但是,他的這一主張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真正才得以實現,漢朝政府最先是今內蒙古巴彥淖爾這個地方進行了大量的移民,開墾農業種植,興修水利工程,僅公元前121年,在朔方郡開鑿灌溉渠道,就用工數萬人,歷時兩三年。朝廷不但發給這些人安家費,還給這些人蓋房子、發補貼,允許他們帶家屬紮根邊疆,確實充實了邊疆的人口,達到了屯墾戍邊的目的。

但是,問題也隨著後來中原王朝實力的衰弱而削減了,那些被移民過來的人,很快也都會跑回去,很難做到紮根邊疆。我們以敦煌為例,在漢唐時,這裡無疑是個盛大輝煌的地方,但到了宋元,這裡基本屬於衰落的狀態,至明朝則進入歷史上的最低谷,敦煌的漢唐子孫消失無蹤。

對此,《敦煌縣誌》的記載是這樣的:「明嘉靖初,為吐蕃所擾,民皆內徙,土地沒於吐蕃。」意思是,當時這裡的漢族人全都逃跑回了內地。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後二百年敦煌曠無建制,漸漸衰敗,成為「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為什麼呢?我們不得不回那句話上來:沒有老婆安不了心,沒有兒子扎不了根。解放軍進疆後,一些人因為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打了多年的仗,沒時間找對象,成了大齡青年。根據齊清順《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記載,解放前,新疆人口10萬以上的民族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漢族,漢族人口超不過30萬。而解放新疆後,為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部隊明確規定:「漢族軍人不允許與少數民族婦女結婚。」這樣一來,軍人們在當地找對象就成了大問題。

對此,彭總曾說:「打仗時衝鋒陷陣,你們不怕;開荒屯田,有天大的困難,你們能克服,這些我都相信。但不想找老婆生娃娃,我不信。即使你們想打一輩子光棍,我還不同意呢,我們的屯墾事業要後繼有人,你們都打光棍了,誰來繼承我們的事業?」這就有了王震將軍那句掏心窩子的話。

王震將軍湖南人,自然先想到動員湘妹子。這就有了「八千湘女上天山」,1950年秋,他派人到湖南招收女兵,曾直截了當地對招兵團團長說:「你到湖南去,招一批女兵來。我們湖南妹子打得赤腳吃得苦,現在不打仗了,女同志越多越好。」隨後又寫信給時任湖南的領導說:「新疆人口稀少,配偶難找,部隊要屯墾戍邊,長期安家,不解決婚姻問題是不行的。」

資料顯示,1951-1952年,大約8000多湘女進疆。事實是,進駐新疆的女兵不止是湘妹子,隨後,王震將軍又從華東招了2000多部隊女護士、從山東征了3000名女兵;1954年,又從山東征了7000名女兵。到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的時候,部隊中女性的比例增長到40%。征女兵入新疆,大大稀釋了男女比例,客觀上也能適當解決幹部戰士的婚姻問題。

盧一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過十多部作品,長篇紀實文學《八千湘女上天山》為其中之一。《八千湘女上天山》所報告的湘女的命運其實是全體湘女命運的一個縮影,也是一部進疆湘女的集體回憶錄,一份由她們口述的文獻。在這部作品裡,人們同時可以看到,在解放軍進疆前,一些人的婚姻問題其實已經迫在眉睫了。其中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進疆解放軍在河西走廊的張掖時,遇到了一個地主,地主家有兩個丫環,經人介紹給了兩位部隊的幹部。

其中一位是團職幹部,參加過長征,已經45歲了。「我就給她做媒,問她願不願意嫁給解放軍。那丫環是窮人家的孩子,很崇拜解放軍,就高興地同意了。我就提醒她,你要嫁的解放軍是團級幹部,參加過長征,打過日本鬼子,一直在革命,所以年齡有一些大,你可要想好。她一聽是這樣,更高興了,激動地對我說:『我一個丫環能嫁一個團級幹部,一定是祖墳冒青煙了。』」

「還有衛生隊隊長劉崇喜,五十來歲了,也沒成家,那地主家還有個丫環,我們就想讓她嫁給劉崇喜……我問她願不願意當兵。她說地主婆老撕她的嘴,說部隊只要不撕嘴,她就願意當兵……我說在部隊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她一聽很高興,說自己願意去當兵……那丫環人長得很周正……到新疆不久就和劉崇喜結了婚,聽說兩人過得不錯。」

這都是當事人的口述,劉崇喜同志系湖南省茶陵縣人,1918年11月出生,1932年5月入伍,歷任衛生員、班長、學員、醫院副院長,解放軍第九療養院副院長,新疆軍區呼圖壁療養院院長等職。2016年2月24日在烏魯木齊逝世,享年98歲。這位老首長,我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烏魯木齊某干休所政工辦工作時,曾多次見到過,雖然是副軍職幹部,但很謙虛為人也很低調。但遺憾的是,我當時並未留意過他的老伴,也並不知道他的這段情感經歷。

我要說的是,在新疆工作五六年之久的我,也曾接觸過一些當年進疆的女兵,她們和男兵們一起紮根邊疆,為今日新疆的繁榮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沒有老婆安不了心,沒有兒子扎不了根」,不但有著掏心窩的光輝人性,也是新中國從歷史中總結出的一條成功經驗。(文|路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pEbz20BMH2_cNUgBS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