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新發現:
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朋友,開始把業餘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健身、高爾夫、滑雪、養花、外語這些興趣愛好中去了。
有個在學畫畫的朋友也告訴我,他們班上的同學,幾乎都是有家有口的中年人。
過了30歲,為什麼大家都開始「好好學習」了?
今天的書單觀察欄目,和你分享3個在努力學習的中年人的故事,看看他們在走進興趣班之前的人生,到底發生了什麼。
——書單君
30歲,我突然打算為一件「沒用」的事努力
有時候,成熟和年齡真的沒有任何關係,反倒是在經歷一些挫折後,一個瞬間,突然開了竅。即使還不太明白自己究竟要什麼,但起碼生活有了新的方向,而從前的那些困擾也會消失不見。
32歲的路一本來已經買好了機票,準備今年帶女朋友回老家一起見父母。可就在臨近春節的時候,女友卻突然打來電話提出分手,已經連續半個月加班的他整個人都懵了。
分手的理由,和之前的幾段失敗的感情一樣,「因為你不夠有趣」。
這讓路一很困惑,究竟她們所說的「有趣」是什麼意思,「難道更重要的不是努力賺錢為兩個人的生活和未來奮鬥麼?」
大學畢業後的10年北漂生活里,路一一直全身心地扎在工作里。所有的時間幾乎都被出差、開會、應酬占據得滿滿當當。
有時候女朋友要求一起逛街,他都累得直接拒絕:「周末好不容易休息,我只想躺著。」
忙碌拚命的收穫,就是銀行卡里的帳戶餘額不斷上漲,住處從最初每月1200元的小隔間變成了現在9600元月租的loft。
難得休息的時候,他最喜歡在網上瘋狂地報復性購物,因為「花錢是特別減壓的事情」。名牌包、香水、3C 產品……雖然大部分東西用過一兩次,就放在陽台吃灰了。
雖然在職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生活質量看起來在不斷提升,但他的幾段感情卻始終不像事業那麼順遂。戀愛談得斷斷續續,幾乎每次被甩,女朋友都認為路一不夠浪漫,生活里除了工作就是工作。
「太沒趣了,還不如跟個機器戀愛。」這是他聽到最多的抱怨。
他自己也覺得,「可能就是太忙了,有時候顧不上別人」。但是又固執地篤信,只有努力賺錢才能讓生活更好,讓兩個人都幸福:「我這麼拼,她一定能理解」。
可沒想到,他自以為的「拚命」,最後還是輸了。
「你是一個很無聊的人。」
「什麼?」
「你有最想做的事情嗎?」
「我最想天上掉錢的時候只有我知道,怎麼了?」
「你如果閉上眼,想像 10 年後的自己,最期待出現什麼畫面?」
「想不出來。」
掛掉最後一通電話,女友走了。但她提的問題,卻留在了路一心裡。
「其實不用想,那個畫面我一直都有,就是我坐在一個有陽光灑進來的亂糟糟的房間裡畫畫。只是我覺得太不實際了,就懶得告訴她。」
最近和團隊里新來的下屬聊天時,他分享了那個有陽光曬進來亂糟糟的畫面。那個年輕女生一臉陶醉地說:「真想過那樣的生活,想想就美好。」
路一愣了一下,覺得心裡有什麼東西在輕輕地動搖,抖落一地灰塵。
像從大夢中醒來一樣,他跟公司請了一天假,賣掉了擺在陽台上的那些閒置品,買了最貴的畫筆、顏料、全套數位板,在網上報了在線學插畫的課程。
他對待畫畫的態度,如同對待工作那樣勤懇。每周三次授課,下課後的第二天都會準時交作業。他的朋友圈也不再曬那些昂貴的數碼產品,而是自己周末去看的藝術展,常常一整天都泡在美術館裡,有時候就坐在地上,認真臨摹學習。
「突然覺得好充實啊,畫畫的時候,整個人都鬆弛下來,像進入了另一個時空里。」
甚至工作的效率也更高了。「其實根本沒有那麼累,現在的狀態更好,勞逸結合。」
有一天,路一沒忍住,偷偷翻了翻前任的微博,發現她幾乎隔一天就會發一張手工毛氈的人偶圖。
路一也默默給自己定了個「百人計劃」:在 35 歲之前畫夠 100 人。
「也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以前讓她受委屈了,挺不好意思的。」
30歲以後,興趣才是最好的舒適圈
有的人被生活拖拽著前行,一路上不敢面對自己的渴望,也錯過了很多美好。比如路一。
也有人投入的事情太多,看似忙忙碌碌,挑戰自己,最後才發現,只有真正的興趣,才是人生最舒服的姿勢。
比如蔚蔚。
直到33歲,一直以「鋼鐵人」自稱的她,才突然覺得生活變得柔軟了。
大學畢業,她就進了全國最好的電視台做剪輯師,親手剪出了很多現象級的綜藝節目,被同行尊稱為「神剪手蔚姐」。
但電視人熬夜是家常便飯,而且剪輯又是一門比較枯燥和勞神的工作。27歲時,她生了一場重病,治療時注射了大量激素,身材胖了不止一圈,大把掉頭髮。
身體垮了,蔚蔚開始反思:一切忙碌和光彩都很不值,自己耗盡心血其實是一種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複。
於是,休養了大半年,篤信著「脫離舒適圈」哲學的蔚蔚,放棄了重回台里,決定離職和朋友一起去創業,「尋找更有價值的自己」。
她依然是那個以一貫的衝勁全力以赴的「鋼鐵人」:獨自背著攝影機上雪山,被拍攝對象恐嚇也絲毫不畏懼。幾年過去,公司越做越大,過了30歲的她也從剪輯師進化成能寫能導能出鏡的全能製作人,手底下管著幾十人的團隊,看起來真的更成功了。
可漸漸地,她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容易情緒失控,老朋友慢慢也疏於來往,只剩利益相關的工作夥伴。
她成了一隻刺蝟,把女下屬罵哭的時候,會嚴厲地說:「你是有多大的委屈,幹不了別干,別在我面前哭。」可等小姑娘走出辦公室,她又覺得心疼和自責。有時候晚上打車回家,她就會問自己:「現在的生活究竟是不是真正想要的?」
曾經以為跳出電視台來創業,終於可以沒有束縛,更大限度地讓自己成長。但事實上,焦慮和厭倦還是席捲而來,眼下的生活並不能真正地讓她感到舒服。
有一次,她看了《午夜巴塞隆納》,斯嘉麗在電影里背著相機開始週遊世界的做法打動了她。她深思熟慮後,再次決定離職,從眼下這個看起來更成功的「舒適圈」里逃走。
「我從小會畫畫,工作後會剪輯,會攝像,創業後會演講、會賺錢,但到了現在,那些東西,都只是『我會』,而不是『我喜歡』。」
她賣了兩室一廳的大房子,換成郊區的一套小開間,剩下的錢買了想要很久的吉普車,還出錢入股了朋友新開的一家花店。設計專業出身的她包辦了所有店內裝潢、賀卡、網頁店鋪的設計。
她也開始學習插花。
普通的花,就開車去花市裡挑選,稀少一點的就從外地進貨。最開始她會對照圖書、網上教程,模仿歐式、東方式插花。熟練之後,就憑著當天的心情來。
仍舊好強,但這種親力親為讓她感到充實。
掌握插花後,就開始試著了解各種花器,陶制、塑膠、木頭、石制……
才一年的時間,她就從一個碰泥巴還會嫌髒的人,變成了周圍朋友的插花老師。
「每天的生活里都有花和泥土,是煩心不起來的。就算一天只有一點進步,或者沒有任何長進,也不會責怪自己。」
生活忽然之間變得輕盈了。
蔚蔚還報名學習了瑜伽。每天晚上都去上 45 分鐘的課。什麼都不用想,就聽自己的呼吸。
從當初進入電視台,到後來自己創業開公司,高強度的工作,讓她根本就沒有心思去戀愛。可就在瑜伽班上,她認識了男朋友。
兩個人都是要強的天蠍座,但到了 30 多歲後,都想要讓自己放慢一點。發現世界上還有另一個「我」之後,人就變輕鬆了。
「我還是很好強啦,還是會忍不住要發脾氣,但我找到了和生活和解的方式。插花和瑜伽,是我真正的舒適圈。」
只有真正地擔起責任,才算找到了自己
網上有句話,「北上廣容不下肉身,家鄉放不下靈魂」。雖然多少矯情誇張了點,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在主流的兩種成長路徑:留鄉安穩度日、外出闖蕩冒險。
在外漂泊打拚的人都覺得,如果要留在家鄉,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小,房價也便宜很多。而且幾乎沒有什麼煩惱,每天需要應對的就是家長里短和雞毛蒜皮的小事。
但有時候,在看似平淡的日復一日中,人往往會丟掉真實的自我。
比如,如果不是女兒的出生,35歲的阿杜依然在漫無目的地消耗著自己的生命。
從小到大,除了旅遊,他幾乎從未長時間出過遠門。「我才不想出去闖,在家多舒服啊,家人都在眼前。」這是阿杜最愛說的話。
阿杜的父母都是當地的公務員,和大多數家長一樣,盼著子女的一生如流水線產品一般嚴絲合縫。他們在阿杜3歲的時候,就把他30年後的路都規劃清楚了:幼兒園要上機關的,小學、中學都要是省重點,大學考個 211,畢業後出來再考個公務員,最好能穩穩噹噹的就一切圓滿了。
剛剛大學畢業時,阿杜還自詡有一身反骨,他拒絕了父母安排,和幾個同學進了當地的一個設計公司,幹著賣苦命的活,做著藝術家的夢。
可是,在一次連續工作 30 個小時後,他扛不住了:「我想堅持,但做不到。為什麼想成功一定要吃苦?」
之後就灰溜溜地跑回家妥協,在父母的安排下,他進了當地的日報社做審核員,每天工作6小時,準點打卡下班,每周差不多有三天休息,月薪4500元,還有1.8萬元年終獎。
身邊的親戚朋友都表示羨慕:「這種悠哉的生活真是個金飯碗啊!」阿杜自己好像慢慢也信了。
工作穩定了,父母就開始幫他安排相親。見完第一個人後,沒有太壞的印象,阿杜說:「就是她了,可以結婚了。」然後,辦酒席、生孩子,平平常常地過了一年多。
直到有天,牙牙學語的女兒開口叫了聲「爸爸」,阿杜開始抑鬱了。
「你知道嗎,孩子那一聲叫完,我就像看到自己死之前回放的人生幻燈片一樣。怎麼會有人叫我爸爸呢?我怎麼可能是個爸爸呢?」
這無法解決,因為它不是問題,是事實。新生命出生的驚喜和初為人父的責任在阿杜心裡纏繞,他隱隱覺得自己的前半生都在虛度。
「將來怎麼跟女兒吹牛他爹的青春嘛。」
他決心要改變一下,首先從日漸臃腫走形的身材開始。「我不想等女兒大了,她爸爸變得又老又胖,沒辦法保護她。」他花了兩萬塊錢辦了張健身卡,幾乎每天下了班都往健身房跑。
拳擊、長跑、舉鐵交替進行,每次阿杜都耗到大腦缺氧,完全無法思考為止。「運動真的可以讓人專注,只用想著呼吸、發力、目標,腦子幾乎完全放空,停下來後,好多東西又好像明白那麼了一點。」
除了健身,他也開始自學刻章,買來了各種印泥、刻刀、印床。憑著之前的美術功底,上手很快。
和運動完全不一樣,有時候刻章一坐就是六個小時,阿杜在這兩個極端的動和靜之間,找到了新的節奏。
刻章的第一個成品,就是他女兒的名字。練習久了,他也會刻章送給朋友。大家都覺得他哪裡變得不一樣了,他自己也覺得不像從前那樣百無聊賴,虛度時間。
雖然工作還是悠閒,但他好像找到了真正的,全新的自己。
「運動和刻章其實都沒太大難度,就是要專注,是我一個人也可以辦好的事。所以,現在沒那麼害怕做個爸爸了。」阿杜說。「而且,有能為之負責的人和事就真的很幸福了。」
之前看了一本很有共鳴的小說——《我在三十歲的第一年》。
書中的每個場景簡直都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主人公剛剛垮進30歲的門檻,在生活里感情跌宕、事業瓶頸、被房貸車貸壓著喘不過氣。
以前我們總會想,30歲,還沒有成功怎麼辦?30歲,還沒有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怎麼辦?30歲,還想不管不顧仗劍走天涯怎麼辦?
但現在了解了那麼多同齡朋友的故事,發現大家好像都在30歲以後重新解鎖了生活的B面,鬆開了枷鎖,原來每個人都是這樣在類似的遊戲規則里用各種方法去打怪升級。
20歲的時候覺得做任務通關很重要,但過了30歲,好像可以繞開一點廝殺的戰場,站在山頂等著夕陽落下,或者一頭扎進無關緊要的副本里,刷刷從前忽略的裝備,看看從沒仔細看過的故事,慢一點來。
因為,無論哪一種遊戲,總有辦法通關的,所以,著什麼急呢。
撰文 | 張忌安 編輯 | 疆留
圖源 |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