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偽史論是中國學術界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新現象,認為西方的歷史存在偽造、虛構的成分,從希臘到近代西歐,都存在這個問題。
西方存不存在偽史,存在。但是,西方偽史派們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西方偽史的病根在其錯誤的史觀,錯誤的史事是錯誤史觀的結果。
書寫的歷史,是由兩個要素組成的:史事和史觀。世事是歷史的肉體,而史觀才是歷史的靈魂。靈魂決定肉體,史觀決定史事。
顯然,西方偽史派並未區分歷史中的史事和史觀,他們更傾向於一種歷史陰謀論,認為西方偽史的出現,是當時的西方史家蓄意造假的結果。
其實,要論偽史,西方最大最嚴重的的偽史是《聖經》,直接說世界和人類都是上帝造出來的,而且是在七天之內。然後,人類的歷史進程依然在上帝的管控之下。現在即便在西方,《聖經》的歷史也被認為是偽史。
但是,西方之所以認為《聖經》是偽史,是因為他們推翻了基督教,而信仰科學,這不過是19世紀下半期才發生的事,距離現在不過區區100多年,不到200年。在此之前,則被認為是真史、真理。
《聖經》起源於猶太教,後經基督教,而被升級和光大,被信奉的時間超過3000年。在這3000年里,對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而言,《聖經》中歷史就是真史、真理。
請問,當初編寫聖經的人,他們是在蓄意造假嗎?他們是在蓄意欺騙信眾和教徒嗎?現在如果批判《聖經》的偽史,一件一件地批判其神話式的史事有什麼意義嗎?
要知道,100多年前,《聖經》中的神話式是史事,還被西方當做歷史的真實。僅僅100多年,你能指望他們在歷史能夠取得多麼大的進步。事實上,所謂的西方偽史,與《聖經》中神話般的歷史並無本質區別,就史事去一件一件地批駁是沒有意義的,猶如揚湯止沸。
《聖經》之所以構造出神話般的歷史,將神話當成歷史真實,根源在當時的歷史書寫者所秉持的「有神史觀」。他們認為神是真實存在的,既然神是真實存在的,既然神的存在是可信的,那麼神在7天之內創生世界和人類就是可信的,真實的。
既然3000年來,猶太教和基督教徒都認為神的存在是真實的,神創造和管控世界是真實的,那麼就沒有理由懷疑最初構造《聖經》的人,就沒有理由懷疑猶太教的創始人摩西,他們同樣相信神的存在,以及神的行為是真實的。
因此,《聖經》偽史的根源,並不在那些神話式的史事,而其有神論的思維模式,這會導致他們形成有神論的史觀,從而以此去構造歷史。
固然我們知道「有神史觀」,是一種錯誤的史觀,但是卻忽略一個基本事實,現代西方史家的史觀是誕生於有神史觀的基礎之上,在根本上與有神史觀是一致的。
批判《聖經》偽史,如果僅僅批判其神話式的史事,而不去批判其有神史觀,那是揚湯止沸。同樣,批判現代西方偽史,如果僅僅批判是史事的錯誤和荒唐,而不去批判其背後與「有神史觀」並無根本不同的錯誤史觀,也是揚湯止沸、隔靴搔癢。
徹底推翻基督教之後,現代西方形成兩類史觀,一類是唯心主義史觀,一類是唯物主義史觀。這兩類史觀,在表面上都是無神的,都是反基督教的,但是在實質上與有神史觀並無本質區別,都是錯誤的。基於這兩種錯誤的史觀,也構造了錯誤的歷史,即偽史。
也就是說,現代西方偽史的出現,從根本上來說,並非西方史家蓄意造假的產物,而是因為所秉持的錯誤的唯心或唯物史觀的結果。正如這些史家相信唯心的哲學實體或客觀世界、客觀真理是真實存在一樣,他們同樣相信基於唯心主義或唯物主義所構造的歷史也是真實的。
以中國傳統的「心物之辯」的視角來看,西方的唯心和唯物,實質都是物,而不是心。唯心和唯物表面上相反,但是其基本理念基本假設是相同的,都是認為世界的背後存在著一個本源。世界自身無法自主和獨立,而是受背後的這個本源的支配。
或者更形象地說,認為世界的背後存在著一個後台老板。西方哲學中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與西方基督教神學中的「有神主義」,在這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三者的區別僅僅在於,為這個後台老板所構造出形象上。
基督教,包括之前的猶太教,甚至更早的多神教,認為世界的後台老板就是神,擁有人性,既有理性思考,也有喜怒哀樂之情緒。唯心主義主義認為,世界的後台老板僅僅有人的理性,而沒有人的情緒,是一個理性化的抽象精神實體。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後台老板是「客觀規律」、「科學真理」,世界在根本是一個「客觀」的物質世界。
就西方的歷史來看,一神教認為自己比多神教進步,因為多神教中的後台老板不僅擁有人性,而且擁有具體的人形,表現具體的神像上。哲學認為自己比神學進步,因為自己為世界找的後台老板更抽象,或者把人性中情緒抽象掉了,或者把整個人性抽象掉了。唯物主義又認為自己比唯心主義進步,因為自己為世界找的後台老板是沒有人性的,與神學的距離更遠。
但是,在中國文化的視角看,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和基督教神學,都是認為世界背後有一個後代老闆,都在為世界虛構後台老板,在本質上並無不同。
在中國傳統看來,為認為世界背後存在一個後台老板的看法是神經質的,所有的對世界的後台老板描述都是虛構的、偽造的,因為世界壓根就不存在後台老板。世界就是世界,世界自身是獨立的自由的,不受任何的世界之外的東西的決定和控制。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維方式、基本理念是「自然主義」。自然的含義是自然而然,他自己本來如此。自然主義講的尊重和順應世界本身,而非為世界找一個後台老板。
世界有世界的自然,人有人的自然,即世界有世界的本性,人有人心的本性。但是,人的本性與人之外的世界的本性的不同在於,人會思考,擁有基於思考的判斷和選擇能力,而世界不會。思考是人的本性,不會思考是物的本性。
人的思考器官是「心」,因此「心」的特徵是思考、思考本身,而「物」則是不會思考的東西。需要指出和強調的是,作為「心」之思考結果的東西,一旦脫離了心,就不是心,而是物了。因此,西方哲學中的唯心主義的基本理念,是物,而不是心。
在中國傳統文化看來,歷史是人的歷史,人本身是自然的,也是獨立自主的,因此歷史本身也是自然的,是獨立自主的。歷史不受任何的歷史之外的東西的決定和支配。
也正因為歷史是人的歷史,所是人的本性的反應,包含著人性。人性是什麼,就是「義理」。就宋明理學所說的「心即理」、「性即理」。因此中國傳統的史觀就是「大義史觀」,即「微言大義」、「春秋大義」。清朝的章學誠將其總結為「史義」或「史意」。歷史的關鍵在「史意」,而不在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