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北接內蒙、南連甘肅、東鄰陝西,自古是中原和少數民族地區緊密銜接之地;兩千多年以來,寧夏地區少數民族政權幾經更替,先後由匈奴、党項、蒙族所控制;及至元朝,在此設立寧夏府,「寧夏」由此而得名。
「寧夏」是一個充滿詩意、又意蘊深遠的名字;我猜,它寓意「安寧的西夏」,因此或多或少寄予了百姓對於國泰民安、太平盛世的美好夙願。寧夏雖地處西北內陸,因黃河的滋養以及歷史上移民興屯的政策,也曾擁有「塞上江南」的美譽。
「小而美」的寧夏,是我遇見的第三十二個省份。
幾年前,一直計劃著寧夏的行程,卻總因這樣那樣的原因,久未成行;終於在去年清明,自北京出發,向著古老而神秘的異域「西夏」進發。
銀川是寧夏首府,自然也成為此行當仁不讓的第一站。午後,飛機落地,抵達銀川;進入老城區,在這個歷史悠久而沉穩低調的城市,開啟了我的城市漫步模式。
跟隨導航,徒步至這個令銀川老城廂倍感親切的南門樓。南門樓,又稱「南薰樓」,歷史上幾經重修,現已成為民眾節慶的集會之地。解放後,南門樓左右兩側增設觀禮台後,其外形酷似微縮版的天安門城樓,因此又被稱為「小天安門」。途徑此地,近旁的街道正在施工維修;因其位於鬧市,為安全起見,只得遠遠觀望,留影一張。
南門樓:
離開南門樓,左繞右繞,行走不遠,即見導航指示的玉皇閣。古老的玉皇閣四平八穩的矗立在城市中心的街道中央,周圍老樹掩映,在四月初的季節里,似乎仍沉睡在昏聵的舊夢中,不知何時方能甦醒;而數餘步之遙的寧園和鼓樓,則桃紅柳綠、草長鶯飛,一派勃勃生機,早已煥發出春的色彩與朝氣。
玉皇閣:
寧園:
鼓樓:
銀川鼓樓與商業步行街毗鄰,一古一新,相映成趣。走過繁華的步行街,為各色小吃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所吸引,忽覺飢腸轆轆、腹中空空,急尋特色吃食以果腹。恰逢鼓樓附近一家老字號的「老毛手抓」,是當地首屈一指的手抓羊肉(此處非廣告:P),於是欣欣然信步而至。
西北地區的羊肉,不腥不膻、肉質鮮美,並素以寧夏灘羊、新疆大尾羊等優良品種而遠近聞名;而銀川當地的手抓羊肉,即是以鹽池灘羊為主要食材進行料理,因此即便白煮,也極為美味可口;再配上一碗羊肉臊子麵,真真令人大快朵頤。
老毛手抓:
在銀川這個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城市,如再有半日游賞時光,一定不要錯過端莊素雅的南關清真大寺。南關清真寺,是寧夏地區最大的清真寺;其建築恢宏、歷史悠久,在當地回民心中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清真寺坐西朝東、中軸對稱,突顯出端莊穩重的美感;以回族歷來偏愛的白色、綠色為主色調,清麗典雅;東南門臨街,建有高大的門洞和飾有一輪新月標誌拱頂;新月標誌高達22米,使整個清真寺正門呈現恢弘大氣之感。
進入清真寺,院落兩側廂房前整齊排列著幾塊石碑,記載著南關清真寺的興建歷史;沿院落中軸的磚石小路到達中庭,面前呈現的是一座中央和兩側均可拾級而上的平台;行至台階高處盡頭,登上開闊平台,即是具有五連拱精美門廊的禮拜大殿。由於不是清真禮拜日,此時殿門緊閉,透過玻璃窗向內望去,陽光斑駁的篩落在地面上,看得出空氣中飄蕩著微塵,四周圍極安靜,無不透露出一種宗教的神秘。
禮拜大殿底層,設有南關清真寺陳列品的展廳。由於第一次參觀清真寺,更是第一次步入清真寺建築內部,此處陳列的經年圖書、珍貴照片、精美展品以及微縮模型,無不令我感到新奇;通過相關介紹文字,更為深入的了解到伊斯蘭教的有關知識,感覺頗有收穫,不虛此行。
時間就這樣安靜的流淌,不知不覺,銀川之行也接近尾聲……
- END -
感謝關注與支持,歡迎留言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