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喪父又被退婚約,成年又勵志從政經商,最後於佛經中安然圓寂

2020-09-11     王春秋史

原標題:少年喪父又被退婚約,成年又勵志從政經商,最後於佛經中安然圓寂

「呂碧城」,單是提起這個名字,可能好多人都是沒什麼印象,不過要說起她眾多了不起的頭銜,就非常令人羨慕了。

她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編輯,還是近代影響力最大的《大公報》的主筆人;

她是近代女權運功的帶頭人,還是女子學校的校長;

她是大總統袁世凱的秘書;

她還是位企業家和知名的社會活動家。

她就是呂碧城。

歡樂時光雖然開始,不過卻很短暫

呂碧城1883年出生於太原,因為父親曾中過進士,呂碧城自小就深受詩書之氣的薰陶,早早就顯出了同齡人不具備的才能。

呂碧城7歲時就已經能和父親對對子,除了詩詞寫作外,書畫方面也是頗為擅長。呂碧城在父親的教誨下,可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且童年時代也是充滿陽光和歡樂的。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呂碧城父親一日閒來無事登上了自家的假山,

可是腳下一不小心意外滑倒去世,而此也就是呂碧城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變故。

當時的封建社會本就規矩嚴苛,尤其呂碧城不但是個女性,還是個孩子,更是地位有限,而且呂家有明確的族規說女孩沒有繼承權。

呂碧城和母親二人備受欺辱,甚至還有人教唆匪徒將其母子監禁起來,好侵吞財產。

此種危急關頭,呂碧城突然想到像父親的生前好友們求助,當時才13歲的呂碧城果斷將希望寄託於此,四處寫信求助。

說來也幸運,呂碧城之前的好多書信都像石沉大海一樣,卻有一封傳到了時任兩江總督的樊增祥手裡。樊增祥很快的就被呂碧城情真意切的文字和過人的膽識所打動,決定幫一把這個小姑娘。有了兩江總督這樣的大官做靠山,呂家母子的危機也終於得到解除。

呂碧城向兩江總督求助的事情很快就傳遍開來,而早就和呂碧城定下親事的汪家卻強行悔婚,理由則是呂碧城如此年紀的一個女子就能這樣,等長大了過門的時候肯定難以約束,便找了個藉口否掉了婚約。

而這在當時那個年代來說,

女子還未過門就被退婚,簡直就像被釘在恥辱柱上一樣,讓全家人都抬不起頭來。

青春是什麼?是奔逃

1904年,已經21歲的呂碧城早已成長為進步才女,她不滿足於傳統的學識,希望能到天津學習新學繼續深造。

正當呂碧城滿懷熱情的向家人描述自己理想時,卻突遭舅舅的一盆冷水

:「本來就被退過婚,現在竟然還要一個人去天津上學,總是這樣的拋頭露面,算什麼婦道。」

可是呂碧城怎能安心於在相夫教子中,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一天夜裡,呂碧城未帶行囊、身無分文的「逃離」了家中,孤身一人踏上了通往天津的列車。

很快,呂碧城終於因為自己的才華而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大公報》創辦人英斂之對呂碧城的一首《滿江紅》讚不絕口,並決定聘用其為編輯。

後來,呂碧城深感中國女性地位實在低下,決定創辦天津公立女學堂,並且自認總教習,還順便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的女校長。

後來,呂碧城和女俠秋瑾相識,雖然二人的一些主張頗有不同,但是同為女性,又有著差不多相同的信仰,還是讓二人十分的英雄相惜。

後來,秋瑾因為起義消息敗露,遭到清廷拘押,最終,秋瑾留下了「秋風秋雨秋煞人」的絕筆。無論是任何一個年代,起義都是一個絕對禁忌的詞彙,尤其是那個已經千瘡百孔的清朝。

秋瑾死後,人人自危,最終還是呂碧城冒死派人給秋瑾收屍,後來又安葬於西湖岸邊。秋瑾之死,令神州大地上的無數民主鬥士一時噤聲,而呂碧城的「俠肝義膽」也是相當令人敬佩。

到底想要什麼只有自己才知道

秋瑾一個人的死,還不足以讓清廷停止對起義派的打擊,清廷派專人搜索秋瑾生前的一切蛛絲馬跡,力求一網打盡,而呂碧城因為與其密切的關係,也「成功」引起清政府的注意。

當時雖然仍處於封建社會,不過思想也是受到了較大程度的開化,而呂碧城這樣的新時代女性自然也是欽慕者頗多,其中就包括袁世凱家的二少爺袁克文。

袁克文對呂碧城更多是因為欽慕所以才想提供幫助,而當自己將此事告知父親後,沒想到袁世凱也是呂碧城的「粉絲」之一,當即就對案件主管部門說:「如果有書信來往就算是同黨,那呂碧城還和我有書信呢,難道你們要把我也抓起來?」而呂碧城也終於成功脫罪。

呂碧城聽說此事後,當面向袁世凱答謝,呂碧城後來又經袁克文的推薦成為了總統府的咨議,

又成為了民國時期第一位可以公開參與政事的女官

後來就是袁世凱開始起稱帝野心,雖然呂碧城曾極力阻攔,奈何自己身微言輕,而且袁世凱的野心膨脹。上一個封建社會才剛剛推翻,這又要有人開歷史的倒車,於是呂碧城果斷抽身退出,並投身於商界。

呂碧城本就精鍊才幹,魅力超凡,再加上之前在袁世凱身邊做事積累的人脈,

才經商三年的時間就已經積累起一大筆財富。

有了厚重的物質支撐,呂碧城絲毫不掩飾自己對美的追求,她將家裡裝修的富麗堂皇;出門赴宴穿的是最華麗的服飾;雜誌封面上的她也是風度翩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袁克文曾對呂碧城展開過瘋狂追求,但是呂碧城的回應只是

「袁家公子,只適合在歡場中偎紅倚翠罷了。」

呂碧城永遠知道自己要的什麼,不要的是什麼。

美到極致的靈魂的升華

呂碧城從政和從商的生涯都很順利,不過她的情感世界真的是種種悲愴,她幼年喪父又被退婚、一姐一妹也中途夭折,萬般無奈和傷痛中,呂碧城開始了對命理人生的思考。

1930年,呂碧城皈依佛門,後來又編寫了佛經著作,

無意之中又成為了女性譯述佛經的第一人。

後來二戰爆發,呂碧城又以自己所學佛法「普度眾生」。

而可怖的死亡在如此的女人面前,似乎也變得優雅和莊重。1943年1月24日,時年剛好六十歲的呂碧城在佛堂誦經時安然圓寂。

翌日清晨,呂碧城的骨灰和花瓣在一聲聲的誦經中,被灑入九龍灣的碧水之中。

而呂碧城雖一生未嫁,可生如夏花、死若靜秋,是不是也是所有人都追求的一種生活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9S_enQBURTf-Dn5vn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