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控制型父母之下,孩子的生活是怎樣的?這就是他們的心聲

2021-01-04     福林媽咪

原標題:在一個控制型父母之下,孩子的生活是怎樣的?這就是他們的心聲

文丨福林媽咪

偶遇一位朋友,尚未寒暄,她就急急拉著我的手,萬分沮喪地說:「你說我有多失敗,辛辛苦苦將女兒培養到大學畢業,畢業的時候,也為她謀到一個好職位,只等她回來就一切隨順,誰知她報名去鄉村當村官。

我搞不明白,她對從政一直沒什麼興趣,幹嘛還跑那麼遠,到鄉村去當村官。她竟然告訴我,這樣做是為了躲離我們,她估計我們不會跟到鄉村去,你說可悲不可悲,失敗不失敗?」

我嘆了一口氣,發生這樣的事情,確實是做父母的失敗。

想起之前看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就非常典型。

齊明月和媽媽一起買衣服,媽媽一邊嫌棄齊明月沒主見,一邊否定孩子的所有選擇;

齊明月和媽媽一起請同學吃飯,齊明月點個菜也要被媽媽批評;

後來媽媽才知道,齊明月為了不想考媽媽想讓她上的政法大學,高考的時候故意少填一張答題卡;

……

後來齊明月和媽媽吵架,終於把內心的話說了出來:「媽你從來都不了解我,我從小最擅長的就是撒謊,你不讓我乾的事情,我在你背後全都乾了,我不會再聽你的話了!」

媽媽怎麼也想不到,女兒大的叛逆會用在這麼糊塗的地方。

朋友的女兒是獨生女,本來應該集父母的寵愛於一身,只是父母的愛裡面,更多是操控。

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父母,以愛為藉口,打著愛的旗號,過分操控子女的生活,最終讓孩子害怕、疏離。

鄰居的一對父母,情況跟這位朋友大同小異,他們對兒子指揮和命令已成習慣,直到孩子遠離他們。

兒子讀幼兒園時,聽過他對媽媽說:「媽媽,我不學畫畫,我要學跆拳道。」媽媽強勢回答:「不行!學跆拳道對你沒任何用處!」

兒子讀小學,想去一位同學家里,聽到他爸爸大聲斥責:「不准!這個同學成績差,他的父母還沒素質,你不能走近他!」

兒子高考填報志願,兒子說:「我想去北京讀考古。」可兒子最後無法如願,因為他爸爸斬釘截鐵說:「不行!北京太遠,考古學太偏門,我們已幫你選好學校和專業,你要聽我們的!」

兒子交了一個女朋友,爸爸媽媽卻給兒子下了通牒:「不是本地女孩不行!」

當兒子大學畢業,這對父母要求他回歸家鄉時,兒子說:「我不想再活在你們的操控之下。」他自己在異地找了工作,後來還成了家,跟家裡很少聯繫。

這對父母想不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兒子為何如此無情?

其實,沙子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愛情,也適用於親情。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手中掌控的東西,可以由父母隨心所欲拿捏,或者放置。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性格、興趣和愛好,父母應該尊重而不是改變。

當孩子呱呱落地,很多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但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和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多,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想法,乃至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及自身的遺憾和欠缺都強加到孩子頭上,要他們去實現。

他們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出人頭地,成為自己的驕傲和未來的依靠,卻忽略孩子自身的條件和真實意願,肆意操控孩子。當孩子被父母強制性地依照自己喜歡的模樣進行彎曲、修剪,甚至雕刻,孩子的感覺是痛苦的。

所以只要他們長大,只要能長出「飛翔的翅膀」,他們會不由自主想盡辦法飛離。而更不好的後果,是孩子成了父母願望中完全相反的樣子,令人痛心。

父母要能夠意識到操控孩子的危害性,在與孩子相處,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注意做好幾個方面,把控好幾個環節。

孩子處於嬰兒時期,要向孩子伸出雙手,用愛心、耐心、細心呵護孩子,給孩子愛的感覺,讓孩子真真切切體會到安全感,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在孩子處於幼兒時期,也要伸出手,牽引著孩子前行。怎麼走,節奏如何,父母要起到調節作用,然而也要尊重孩子,結合孩子的身心發展情況,帶著孩子快樂前進。

在孩子進入少年階段,父母要適當放手,只當陪同者,而不是緊緊攥著、拉著。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在身邊的安全的感覺,是父母的認同、支持和鼓勵,當然,還有父母在關鍵時刻的引導和支撐。

在孩子進入青年階段,父母則要大膽放手,完全尊重他們,看著他們的背影前行。任何掌控的念頭和行動,在這個階段若付之實施,孩子可能不是叛逆、遠離,就是成了一個毫無主見,缺乏獨立能力的巨嬰或「換不上牆的阿斗」。

操控孩子,毀掉的不僅僅是親子關係,還可能傷害到孩子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07Dz3YB9j7PxaI71f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