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刁鑽的問題和最絕妙的回答,每一個都讓我看的心服口服!其中的涵義,更是值得我們深思!
01
劉文典是當年清華名教授,他給學生上課,追求學術性強、內容新、語言獨特。他曾說過:「凡是別人說過的,我都不講;凡是我講的,別人都沒有說過。」沒有淵博的學識底氣,誰敢說這話?那年代的學生,那年代的大學課堂,開放得很。你敢發大話,我就要探虛實。
有一次,學生大聲問:「先生對寫文章有何高見?」劉文典應聲道:「問得好!」隨即朗聲念出5個大字:「觀世音菩薩。」眾學子無不愕然——這是哪跟哪呀!
接下去,劉老師神秘地解說道:「『觀』,多多觀察生活;『世』,須要明白世故人情;『音』,講究音韻;『菩薩』,要有救苦救難、關愛眾生的菩薩心腸。」
果然非同凡響,令眾學子聞所未聞,細細想來,真是「高見」,把寫文章的學問概括得既全面又深刻。
編者說:
不僅是寫文章,生活也要做到「觀世音菩薩」:
觀察發現生活的快樂幸福;明白人情世故;給生活添加一點美妙的音樂;保證自己到老都有一份善良的菩薩心腸。
02
1982年秋,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的中美作家會議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請中國作家蔣子龍解個怪謎:「把一隻5斤重的雞放進一個只能裝1斤水的瓶子裡,您用什麼辦法把它拿出來?」
蔣子龍說:「您怎麼放進去,我就怎麼拿出來。您顯然是憑嘴一說就把雞放進了瓶子,那麼我就用語言這個工具再把雞拿出來。」金斯伯格不由讚賞:「您是第一個猜中這個怪謎的人。」
「你怎麼放進去,我就怎麼拿出來。」這句話除了具有「我用你放進去的方法拿出來」的字面意思外,實際上還隱含著另一個信息———「如果你根本就放不進去,我也就無須拿出來。」
這樣,一個燙手的山芋被蔣子龍成功地拋了回去。
編者說:
當別人刻意出問題為難你時,
或許你可以換個方式,
把問題還給他。
03
擔任山東大學校長多年的陸侃如教授,年輕時留學法國。
1935年博士論文答辯會上,一位「隆目深眼」的洋考官提出一個刁鑽古怪的問題:「『孔雀東南飛』,為什麼不往西北飛?」人們無不面面相覷、臉色愕然。
「孔雀東南飛」用的是比興手法,與內容沒有必然聯繫,簡直讓人無法回答?但是「方額秀目」的陸先生稍一思索,即朗聲答曰:「因為『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這答案出自《古詩十九首》。因為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阻斷了孔雀西北去路,它才索性折身而返,振羽東南!
「妙答」對「刁問」,人們相顧莞爾,滿場粲然。陸先生此答,顯示出他面臨詰難時的機敏睿智,與古代典籍諳熟於胸的深厚古典文學功力。
編者說: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詩詞更是其中的璀璨之星,讀點古詩詞,不僅能提升自己的文化氣質,也許還能幫助我們回答別人的問題呢!
別忘了把這個刁問妙答發給更多人看看,也算是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04
觀眾:請問法師,我的小孩不聽話、不愛學習怎麼辦?
法師:您影印過文件嗎?
觀眾:影印過。
法師: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錯字,您是改影印件還是改原稿?
(場內立刻響起雷鳴掌聲。後有人答道:改原稿。)
法師:應該原稿和影印件同時改,才是最好。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機,孩子是影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來,父母更是孩子的未來。
編者說: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在你要求孩子優秀的時候,
請先自己做到優秀!
05
一位女士不停地述說自己的苦難,沒完沒了。法師打斷她的話說:你的苦還真多呀!
女士:別人訴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訴苦需要三年!因為我的苦得從前幾年就開始說!
法師:那不是過去了嗎?為什麼還緊抓不放呢?(停了一下)你拉出的糞便臭不臭?
女士:當然很臭啦!
法師:現在糞便在哪裡呢?
女士:拉完就衝掉了。
法師:為什麼不把它包起來放在身上?見到人就拿出來告訴別人,說我被這東西臭過?
女士:那多噁心!
法師:對呀!苦難也是一樣,它已經過去了。回憶和訴苦就如同把糞便拿出來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別人!聽懂了嗎?
女士:聽懂了!
法師:那以後你還要不要訴苦?
女士:不要了!
法師:記住,越訴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幽默菌說:
放下過去,不要抱怨,
笑對未來,方得快樂!
這5個不一般的對話, 不僅有趣,還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