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到底在哪兒?

2021-04-07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到底在哪兒?

作者 / 坦克

2021年開年的電影市場,連破記錄。

1月,史上最強元旦檔報收13.03億,同比歷史最好成績增長2.5%;

2月,史上最強春節檔報收78.43億,同比歷史最好成績增長32.8%;

4月,史上最強清明檔報收8.2億,同比歷史最好成績增長17.5%。

連續三個法定節假日檔期,票房大盤都創造了歷史最佳成績。不過大盤冷熱不均現象依舊在加劇,2021年度票房相比2019年同期水平,依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目前來看,2021年年票房超過600億並不困難,但是想要超過642億的最高成績,甚至達到700億+,仍然存在著較大的挑戰。

毫無疑問,內地影市今年將繼續坐穩全球第一大市場,並且伴隨著北美流媒體平台的不斷成熟與院線電影市場搶奪市場,我國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的桂冠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長期保持下去。

不過,一個市場並不會無限擴張,每一個商業領域都存在天花板效應,中國院線電影市場的上限到底在哪兒呢?通過對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市場的對比,以及近幾年內地影市發展現狀來看,我們來一探究竟。

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到底在哪兒?

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到底在哪兒?

觀影人次的天花板在哪兒?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們所要聊的市場天花板,主要是談論觀影人次的上限。畢竟無論是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還是電影的平均票價,每年都會以一個正常的比例上浮。考慮到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每個時代的經濟水平也不盡相同,所以,如果僅僅用票房作衡量標準顯然不夠客觀。相比之下,從觀影人次的角度來衡量其實更能直觀看到某個電影市場的開發水平。

而2019年,內地全年票房雖然實現了小幅上漲,但是觀影人次上漲僅僅1%,也再次給行業敲了警鐘。觀影人次縮水,似乎成為了大家形容行業現狀的另一種消極言論。

而觀影人口,也是核算一個電影市場的指標之一。也就是每一年至少去一次電影院觀影的人口。觀影人口比率,就是觀影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比例。

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到底在哪兒?

根據統計,韓國是所有大票倉市場中,觀影人口最多的國家,達到了總人口的79%,這也意味著5200萬韓國人,其中有4100萬人每年至少去一次電影院觀影。而美國這個數據是74%,法國是63%,義大利是55%,英國是51%,日本是主要已開發國家中最低的,近年已經下滑到了39%。

而對於中國市場,目前還缺少官方的統計口徑。不過我們發現,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在2017年曾經對12581人的一個樣本做了分析,這1萬多人中,其中有4541人每年至少會去一次電影院,可以得出中國的觀影人口比率在36.1%,但是考慮到調查樣本選取人並不與中國實際人口完全重合,這裡需要排除老年人、不計票兒童、身體殘疾的不適應影院觀影受眾、邊疆偏遠地區人口後依據所在和年齡調整人口比例分布使用。得出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觀影人口比率達到了42%,而中國內地整體則是32%左右,觀影人口在4.5億左右。

通過多年的觀察,拍sir認為,相比北美、日本和歐洲甚至港台地區、中國內地觀眾的觀影習慣與韓國更為接近,對比韓國高達79%的觀影比率,我們至少還有著一半的增長空間。當然,這一增長必須也要伴隨著我國的城市化、脫貧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銀幕數等多方面的增長。

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到底在哪兒?

如何提升我們的觀影人次?

近幾年,票房大盤和年觀影人次的漲幅不斷下滑。從2010年到2015年,靠城鎮院線擴張和網際網路票補紅利驅動票房增長的牛市已經告一段落。而下一階段,提升內地影市的天花板,要從兩個大方向來看。

首先,對於電影人來說,需要源源不斷提供優質影片的供給、保障優秀進口影片的順利引進、以及提升觀影人的便捷。

影片供給方面,我們需要堅定做大片、做現實題材的電影,這是最根本的。這裡的「大片」,既包括像《戰狼2》《流浪地球》《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系列等重工業大片,還包括《我不是藥神》《你好,李煥英》等有著強烈人文關懷的影片。

當然,很多小而美類型的影片也有著自己的受眾群體,但在對拉動觀影人次的貢獻上,上面提到的那些「大片」顯然要比「小片」來得更加猛烈一些,也只有這些「大片」才能真正吸引大批觀眾進入電影院。

其次,從放映端的角度來看,我們也需要做好影院服務,繼續擴增銀幕數量也是持續維持市場觀影人次的方法。目前,國家已放開院線執照申請,也鼓勵增加銀幕的增加,提升影城數量、影城質量已經提上日程。表面上看,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的核心地段影院已經出現趨於飽和的狀態,但大部分核心區域的實際運行年份都較長,影院的建設步驟也有一個時效性,出現淘汰和更新的情況是很正常的。

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到底在哪兒?

可以說,如何維護好觀眾觀影黏性,讓觀眾保持持續進入電影院的習慣,也讓更多觀眾進入電影院,是提高整個大盤的根本方向所在,這也是製片方、宣發方以及放映端三方都需要考慮的事情。

而在電影人之外,我們國家未來的城鎮化依舊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在上個月結束的兩會上,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其中也說了未來會繼續完善城鎮化空間布局: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引導大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可以說,伴隨著未來中國居民消費水平上升、城市化進程的深入以及對文化產品的需求,電影市場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結構性的行業變革正在加速進行中。

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到底在哪兒?

內循環還是外循環,

中國未來發展電影市場的方式?

中國經濟既離不開內循環,也離不開外循環。但對於中國電影來說,90%的市場都來自於內循環的貢獻。比起中國電影對內的貢獻,中國電影對於國際市場的貢獻微乎其微。中國電影的對外輸出能力,進一步被質疑。

根據廣電總局統計,2017年中國電影的海外銷售收入,占國產片總票房產量的比例僅僅為7.6%。對比鄰國,而印度電影的海外收入一般占總收入的30%以上。另一個成熟的日本市場的海外輸出能占國內票房市場的15%以上。

從國內單片方面來說,雖然《戰狼2》全球狂攬8.7億美元,但其中8.54億來自中國內地票房入帳,海外收入1600萬美元,僅僅占總票房的1.84%。而這已經是海外票房占比相對較高的影片了。實際上,中國電影在海外的輸出能力已經不如印度很多年了,根據相關發行商的數據,2017年印度電影在北美累計收穫超過1億美金的票房,而華語電影累計還不足1500萬美金。

雖然中國國內市場廣大,但軟實力輸出也是檢驗一國文化事業發展水平和高度的重要指標,僅依靠國內的「量」而不依靠海外輸出的「質」,難以讓人心生感慨。雖然國產電影很難做到向好萊塢那樣,在全球各地都能擁有極高的歡迎度,但是對比印度、日本、韓國等國電影的文化輸出以及獲得全球票房成績,還是能夠拓寬國產電影市場天花板的。

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到底在哪兒?

2020年,不斷有人唱衰院線電影市場已經是黃昏產業,但復工以來多部票房爆款的誕生以及多個破紀錄的檔期大盤,也都讓我們認識到,院線電影依舊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可以說,院線電影目前僅開發了50%左右的市場,未來更多的下沉市場、更多的觀影人群依舊需要更好的內容和渠道去開拓。至少在10年內,我們依舊不會摸到所謂的天花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Xlfq3gB9EJ7ZLmJ3V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