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吉隆溝,濃縮半個西藏的美

2019-10-30     鮭魚旅行

吉隆溝--我作為西藏南方的姑娘,卻鍾愛著西藏的北方。

每次有人問我,你老家是哪裡的?

我總會毫不猶豫大聲的說

「我是那曲的,藏北姑娘!」

因為比起家鄉的原始森林、秀氣的湖泊、懶洋洋的小豬兒,我更喜歡藏北一望無邊的草原、超級酷的藏獒還有帥氣的馬兒!我堅信著只有藏北的狂野,才符合我浪蕩不羈的氣質。

直到我遇到吉隆溝,那顆放蕩的心,開始一點點被某種溫柔的力量所牽制

遇見吉隆 算是偶然,純屬工作安排,從拉薩出發到吉隆800公里的路程,在感覺怎麼走也走不完的318國道上,我默默嘀咕著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顯然我這種心態和中巴車上的其他人是格格不入的,因為於他們而言美景在吉隆,更在路上。此時唯一感到安慰的是在中巴車上占了整個後排座,雖是顛了一點,但也算是獨享臥鋪。

一條吉隆溝, 半部西藏史

對於吉隆溝,我本沒有那麼大期待,我生在林芝,長在那曲,西藏南方的柔,北方的遼闊我都是看了遍的,顯然我是膚淺的,低估了吉隆的美麗與厚重。

為什麼說吉隆是厚重的?

「一條吉隆溝, 半部西藏史」這一句總結的很到位,吉隆千年以來歷史風雲漫捲,官道、商道、戰道與佛道四道合一,也是中國與外來文化和外來文明之間密切交流與薈萃之地。

「作為官道,吉隆曾是大唐通往天竺(今印度)的主要驛道,唐朝王玄策第三次奉使印度和尼泊爾,取道吐蕃,途經吉隆時給後人留下了記載此行的石刻碑銘。該碑比現存於拉薩大昭寺前著名的『唐蕃會盟碑』還早165年,這是吉隆作為『官道』最原始的記錄。

作為商道,吉隆是通往尼泊爾與印度貿易活動的重要通道長達千年以上,至今已逾千年。

作為戰道,則是乾隆年間福康安將軍率領清軍反擊尼泊爾廓爾喀人入侵的古戰場,吉隆溝公路往南30多公里處,就是當年擦木卡古戰場的遺址,那裡還殘存了當年打仗的堡壘、護垣、塹壕、掩體,在吉隆鎮至宗嘎鎮公路右側的一條山溝里,有一座清代時被稱為『招提壁壘』的小山,山中有條被稱為『吐尼古道』的小路,是古代吐蕃和尼泊爾之間的交通要道,也是清軍反擊廓爾喀軍時的進軍要道。

作為佛道,在8世紀應吐蕃王朝第37任贊普赤松德贊之邀,首先來西藏傳播佛教的蓮花生大師就是從吉隆入境的,而後9世紀古格王朝的國君益西沃力邀對藏傳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印度高僧阿底峽來阿里,阿底峽也曾在吉隆溝的乃村住過一年之久。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曾經長期修行的聖地查嘎達索寺,就位於吉隆溝已經乾涸的隆達湖山崖的頂部,歷經近千年的變遷,現在這裡依然是香火十分旺盛的尼姑庵。」

如果說吉隆十分豐厚的人文是西藏的半部史,那吉隆美麗的自然環境就是80%的西藏,是濃縮版的精華。毫不誇張的說,除了沒有我心心念念的大草原,西藏其他地方有的這裡都有,其他地方沒有的這裡也有。

一個小河谷,抬頭是湛藍如洗的蒼穹、白皚皚的連綿雪峰,低頭是幽深的峽谷,溝底穿行而過的是奔騰不息的吉隆藏布,一條長96公里左右的河流,一頭高懸在冰雪皚皚的世界屋脊,一頭低垂在四季如春的亞熱帶山谷......

走進吉隆鎮,正值吉隆國際邊貿文化旅遊節,雖是邊境小鎮,卻熱鬧非凡。鎮上還有不少尼泊爾商客的身影,他們在中國官方免稅的政策扶持下,帶著尼泊爾特色的銀器、佛像、唐卡等特色工藝品在小鎮擺起了攤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ScEH24BMH2_cNUgcPM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