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閃閃發光的昆明搪瓷廠往事

2019-07-29   昆明信息港

說起搪瓷,現在還沒有完全退出居家,每個家庭里,總能找到一兩件搪瓷製品。只是,隨著塑料、不鏽鋼和鋁合金製品的崛起,搪瓷製品才淡出日常生活。但搪瓷製品並未消逝,有資料統計:目前,全國還有百餘家民營搪瓷廠,其中,做日用品搪瓷的有二十幾家。前幾年,搪瓷燒鍋還是熱門貨,現在又冷落下去了。走在昆明街頭,偶然可見擺攤賣搪瓷製品的,也有人買。人們幾乎忘了,昆明也曾有過搪瓷廠,它生產的「日月牌」搪瓷製品,在昆明千家萬戶都留下過它的身影。

(本文圖片源自作者在彩龍社區的發布)

昆明搪瓷廠,位於黃土坡立交橋附近,學府路西端。別看它小,名氣可不小,它的產品,幾乎家家都有,這個廠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工廠。

它成立於何時,眾說紛紜,比較確切地說法,是說它成立於1958年。當時叫「昆明市搪瓷五金社」,社址在雙龍橋,後來搬遷到黃土坡,更名「昆明搪瓷廠」。

「昆明搪瓷五金社」的成立,是和1956年國家出台的一個政策有關。這一年,當時的輕工部頒布了一個搪瓷製品標準,要求全國大力推廣,新建的搪瓷廠更要按照這個標準執行,號召「家家有,人人用」。

於是,「昆明搪瓷五金社」應運而生,上到省委書記,下到平民百姓,都用昆明搪瓷五金社的搪瓷製品,在搪瓷製品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其實,搪瓷,在明代就有了,也有的考古學家發現我國隋唐時代就有出土。不過古時不叫「搪瓷」,叫「琺琅」。我們在《鑒寶》欄目里經常聽到的「景泰藍」「景泰藍」的,實際就是「琺琅」即「搪瓷」,只有宮廷里的皇親貴族才用得起。

後來,也就是上世紀初,日本趁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把大量低質琺琅製品傾銷到中國,搪瓷才普及開來。日本的大量傾銷,還把日語的「搪瓷」這一名稱也帶來中國,一直叫到現在。

由於是舶來品,「搪瓷」一直在民間叫「洋瓷」。昆明搪瓷廠成立時,就有人把昆明搪瓷廠叫昆明洋瓷廠。過去,我們昆明的搪瓷主要是從滇越鐵路輸入的,只有「老洋咪」才用得起,它初登陸昆明,只見法國人和一些買辦才用得上「洋瓷製品」,它是那個時代的奢侈品,裝飾著一個家庭的體面生活。所以,「洋瓷」這一稱呼在昆明更加根深蒂固些。現在我們還習慣稱搪瓷碗為「洋瓷碗」。

搪瓷進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作為時代的宣傳載體。我們看到的最早的時代印記,是抗美援朝的慰問搪瓷口缸,印著「獻給最可愛的人」字樣,由中央慰問團帶到朝鮮,送給志願軍,人手一個。

不過那時昆明搪瓷廠還沒有成立,這批搪瓷口缸是上海搪瓷廠印製的。昆明有了搪瓷廠,也繼承了為時代服務的傳統,印製過許多應時應景的搪瓷製品。

最有影響力的是1974年,昆明鋼鐵公司實現年產150萬噸鋼,扭虧為盈,昆鋼的職工家屬也是人手一個大搪瓷口缸,可以用來盛飯,打開水。

@海飛

當時昆鋼職工家屬號稱十萬,按當時昆明一百萬人口統計,每十個昆明人當中就有一個昆鋼人,這個搪瓷大口缸,幾乎遍布昆明市。現在到昆鋼,深入昆鋼家庭,還會有人家有這種大口缸的。附圖是昆明搪瓷廠為某單位某次大會戰印製的搪瓷口缸,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搪瓷製品不僅僅是政治宣傳的載體。人民需要美好的東西和圖案。昆明搪瓷廠有位綽號叫「墨西哥」的設計人員,把齊白石畫的「蝦」,徐悲鴻畫的「奔馬」吳作人畫的「熊貓」等印在搪瓷製品上,淡雅清新,投放市場大受歡迎。後來,「墨西哥」又設計出許多城鄉人民喜聞樂見的圖案,加上搪瓷製品造型的改進,一時成為青年人結婚相互送禮的時髦物品。

最後,說說「搪瓷」與「琺琅」的區別。簡單地說,用於工藝品的叫「琺琅」,日用品的則叫「搪瓷」。昆明市一度出現過搪瓷燒制的門牌,藍底白邊白色門牌號碼,當時的《雲南日報》在報道這則新聞時,用的就是這樣的標題:「昆明市昨起更換琺琅門牌」。這個說法是準確的。

深夜悲劇!昆明一渣土車與兩車相撞致4人死亡 瘋狂渣土車,何時能休?

91.98億!2019年新一任全國「總價地王」在昆明官渡區誕生

昆明又在耍個性了!世界那麼熱,她卻這麼涼

請遠離這種危險體驗!昆楚高速上,培訓機構竟組織40多名青少年攔車體驗窮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