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A十年了,為何不能跑贏美國股市

2019-10-29     老羊財經

人家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已走了十年牛市,我們的指數還是腰斬階段。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其實問題很簡單,就出在這裡




吃了要拉,才健康!

退市一詞,對於A股市場來說,像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儘管熟悉但並不常見。

先來看一組數據:

WFE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8年10月期間,全球的上市公司退市數量累計值達到21280家,超過IPO數量累計值16299家。

接著看全球最大股票市場——美股市場:

WRDS數據顯示,1980年至2017年期間,美股市場仍上市和已退市的公司數合計達到26505家,扣除6898家存續狀態不明的公司,仍處於上市狀態的公司5424家,占比28%;已退市公司14183家,占比72%。

再來看全球各資本市場退市率:

成熟資本市場的退市公司數量和退市率普遍高於新興市場,倫交所、加拿大TMX集團和納斯達克的退市公司數量累計值均超過2500家,倫交所、納斯達克(美國)的退市率分別達到9.5%、7.6%,遠超其他交易所。

而上交所和深交所退市率僅0.3%和0.1%。



退市制度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制度之一,在成熟資本市場,上市公司退市已成為一種常態化現象。11月5日,宣布將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視點註冊制。政策細則正待出台,市場對此寄予厚望。接近監管人士透露,科創板退市制度建設應借鑑國際成熟市場經驗,一是要設立多維度的強制退市標準,二是要設立嚴格的退市程序,三是要健全投資者保護制度。

全球上市公司退市數量遠超上市數量

WFE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8年10月,全球退市公司數量累計達到21280家,全球IPO數量累計達到16299家,退市規模大於IPO規模。

從年度分布來看,除2015年之外,其餘年份中每年的IPO數量少於退市數量。2015年,當年全球發行市場升溫,而退市規模降至樣本期內最低,當年的IPO數量略微反超退市數量,但僅比退市數量多出51家。退市數量的整體波動性小於IPO數量,相對發行市場規模的變動而言,全球退市規模相對更為穩定。



從退市數量來看,倫交所的退市公司數達到2959家,高居榜首。此外,加拿大TMX集團、納斯達克(美國)的退市數量均在2500家之上;紐約證券交易所、孟買證券交易所、日本交易所和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的退市數量也超過1000家;泛歐等交易所的退市規模較小,均不足1000家。

從退市率來看,倫交所的退市率高達9.5%,遠超其他交易所。納斯達克(美國)、紐交所、加拿大TMX集團和德交所的退市率均在6%之上。泛歐交易所、納斯達克(北歐)、瑞士交易所和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的退市率在4%至5%之間。其他交易所的退市率均不到4%。

從交易所各板塊的退市情況來看,在披露各板塊退市情況的8家交易所中,成熟市場主板的退市數量和退市率普遍高於新興市場;加拿大TMX集團中小板TSX的退市數量遠超其他交易所;對比兩個板塊的退市情況,納斯達克(北歐)、泛歐創業板、港交所創業板、日本JASDAQ和MOTHERS的退市率高於各自主板。



美股市場超過七成公司退市

WRDS數據顯示,1980年至2017年期間,仍上市和已退市的公司數合計達到26505家。扣除6898家存續狀態不明的公司,最終納入整體分析的上市公司合計19607家。其中,目前仍處於上市狀態的公司5424家,占比28%;已退市公司14183家,占比72%。



退市樣本中,可獲取上市時間的有7234家公司,占退市公司總量的約51%。數據顯示,在上述7234家公司中,多達2862家公司是在上市五年之內退市的,占所有退市公司數量的39.6%。其中,上市後第三、第四年退市的公司最多,每年超過800家。



上市之後就迅速退市的情況並不僅僅在科技創新企業集中的納斯達克市場出現。在紐交所這種面向較為成熟企業的市場裡,情況也基本類似。數據顯示,兩個交易所退市高峰都是上市之後的第四年:納斯達克有13%的退市公司是在上市後第四年退市的,紐交所的對應數據為10%。



從退市原因來看,併購、財務問題及股價過低成為退市三把斧。數據顯示,退市公司中有56%是因為被併購而退市的,因為財務問題退市的占比15%,由股價過低導致退市的占比9%。



各大市場退市標準各有不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B4zGm4BMH2_cNUggch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