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淡淡翠
2016年,80後小伙楊焓做了一個瘋狂的決定:
他賣掉房子,買了一艘二手帆船,帶著妻子和5歲的女兒,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航海旅行。
200多天裡,他們駕駛帆艇從馬來西亞蘭卡威出發,漂洋過海去了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還花了170個小時,橫穿了印度洋......
人這一生,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最看重的是房子、票子;有人最看重的是事業、名譽。
而楊焓,卻在長達半年的航海旅行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房子賣掉還可以再買,工作丟掉還可以再找,但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失去了將永遠失去,再也拿不回來。」
是什麼支撐他們堅持自己的夢想?又是什麼讓他們有勇氣打破現有的舒適圈?
我們是否都能像他們一樣,逃開這一成不變的生活,去嘗試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也許,從他們的故事裡,你會找到想要的答案。
楊焓是個土生土長的昆明人,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戶外運動愛好者。
大學畢業,他回到老家,找了一份自己不喜歡但卻安穩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結婚、生子、貸款買房。
女兒出生後,楊焓和妻子陳媛忙於工作,就把孩子交給了雙方老人來帶。
原本生活過得十分平淡,卻也幸福。
但是突然有一天,生活把他們打了個措手不及。
女兒兩歲多時,雙方父母因為各種原因,都不能再繼續來幫忙帶孩子。
而他們也發現,由於長期缺乏父母陪伴和隔代溺愛,女兒身上的教育問題越來越明顯。
壓力、糾結、焦慮、困惑......擺在面前的現實讓他們陷入了兩難。
如果其中一人辭職帶娃,那麼銳減的收入根本無法支撐生活開支;如果都不辭職,又怎麼忍心把剛兩歲的孩子送去幼兒園?
那段時間,楊焓過得很不快樂。
夜深人靜時刻,他常常問自己:
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為什麼沒買房的時候過得很快樂,買了房之後卻越來越不快樂?
在與妻子徹夜長談後,楊焓痛定思痛,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賣掉房子,從現實的框架中「出逃」。
楊焓在日記中寫道:
「房子雖然在漲價,但房子畢竟不是生命,任何時候都可以買,但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失去了將永遠失去。
到底哪一個重要,我們的思維越來越清晰。
我們要賣了房子陪伴孩子,陪伴她去旅行,去看世界,去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然後重建我們的生命,從新開始人生旅程。」
打定了主意,他們就開始瘋狂尋找適合自己的旅行方式。
價格太高,不行;不方便帶孩子,不行;太過複雜繁瑣,也不行......
經過篩選,他們先後排除了傳統旅行、自駕游、房車旅行、騎自行車,最終確定了帆船旅行。
其實,楊焓很小就迷戀一款名叫「大航海時代」的遊戲,在他內心深處,一直渴望成為一名船長,駕駛帆船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而帆船旅行正好與他的夢想不謀而合。
找到目標的他,感覺自己獲得了重生,找到了活著的意義。
儘管妻子陳媛仍有種種顧慮:
海上遇到危險怎麼辦?孩子的教育怎麼辦?路上生病了怎麼辦?半路錢用光了怎麼辦......
雙方父母也堅決反對,甚至生氣、發火。
但楊焓卻很堅定。
他一邊工作一邊開始著手準備:購買航海書籍來看;收集所有關於航海的資料;尋找國內可以學習帆船駕駛的地方.....
2014年,楊焓果斷辭職、賣房,去往美國考察北美帆船文化和市場,又在海南三亞跟著獨臂船長徐京坤學習,深入了解航海的真實情況,並在2016年考取了ASA國際帆船教練。
夢想只能被掩埋,卻從不會消失。與其糾結彷徨,不如勇敢去嘗試。
不到三年時間,楊焓就從一個連帆船都沒有見過的人,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環球之夢。
激動之餘,他寫下這樣一段話:
「當你成為某件事情的第一人的時候,你將會面臨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包括不被理解和尊重,當然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認識世界的方式是融入整個世界,世界因不同而美麗,所以我們不同並且美麗。」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週遊世界......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詩人海子這首詩,說出了多少人想要卻不敢追求的生活,而楊焓卻用實際行動,實現了「面朝大海」的夢想。
2016年10月,楊焓和妻子拿出賣房的錢,加上友人的資助,買了一艘二手帆艇,起名叫「Everyday天天號」。
從馬來西亞蘭卡威啟航,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航海之旅。
他們帶著女兒在沙灘看寄居蟹。
他們在麗貝島附近,看日沉大海。
他們眺望著遠處,飲下杯中清水。
他們在印度洋上,看波濤翻滾起伏。
他們在船上,享受靜謐的親子時光。
他們在海島上,看鳥兒飛翔。
然而,大海變幻莫測,在海上漂泊的日子,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
剛開始啟航時,因為海上氣候多變,風時有時無,所以除了發電機提供的電能比較穩定之外,太能能發電板效率並不穩定。
再加上加油不方便,淡水補給也非常困難,所以,他們不得不學會節約水、電、油等能源,能省則省。
由於買的是二手帆船,配件也常常出現問題。比如:衛生間排水系統壞掉、發動機冷卻水泵漏水等......
還有離開麗貝島航行去諾克島的那天,發動機突然不明原因熄火,升帆也沒有風,只能任由船自己慢慢飄回麗貝島。
最驚險的一次,是橫穿印度洋的第五天。
半夜起了暴風雨,楊焓被巨響聲驚醒,發現甲板上已經是一片狼藉,自動舵已經失效。
此時,風已經到了35節,桅杆吹出鬼一樣的嚎叫聲。
更雪上加霜的是,楊焓從導航儀中看到,在離他們只有一公里的海面上,有個大型萬噸遠洋貨輪正在向他們行駛。
風雨太大,貨輪看不到他們,而此時距離海岸有九百多公里,棄船逃生也不現實。
危險面前,楊焓第一反應是絕對不能讓妻兒有事。
他冒著大雨,利用發動機的力量強制性把船隻左轉航行。
經過40分鐘的「搏鬥」,他們最終與大船擦肩而過,有驚無險......
儘管旅途困難重重,但總有那麼一個瞬間,會讓人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到達一個美麗的海島,絕美的日落日出,早晨醒來發現置身仙境一般的感覺,夜晚躺在甲板上陪伴家人看星空......」
橫穿印度洋的驚險歷程,讓他們更加懂得珍惜彼此,第一次拋開世俗的一切,去思考家人對自己的意義。
陳媛在日記中寫道:
「有些事情,你只有親自經歷了,才能去成長。
當遠離喧囂的文明,當穿過呼嘯的海風,當跨越咆哮的海洋,當內心被神的愛充滿,突然一切都不再可怕。
最讓人恐懼的,其實只是恐懼本身。」
不僅如此,女兒的變化也讓他們感到欣慰。
和每個帶孩子旅行的人顧慮一樣,陳媛剛開始也擔心長時間的航海,會不會耽誤孩子的教育成長。
可是隨著旅行的深入,他們漸漸發現:
孩子並不是只有在幼兒園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大自然和父母的陪伴,都能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原本比較怕水的女兒,在旅途中克服了恐懼,學會了游泳。
橫穿印度洋時,女兒的歌唱引來了一隻又一隻海豚,讓她得到了最純粹的快樂。
楊焓修船時,女兒也會在一邊幫忙。
原本在家有些「公主病」的孩子,竟然全程自己爬山,不用大人來抱。
而為了節省用電,在船上的時候,他們很少玩手機、電腦,休閒時間多用來讀書。
所以,在不知不覺間,女兒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
在他們的陪伴下,女兒的適應力和學習能力,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與大自然的近距離接觸過程中,她慢慢變得獨立,學會了承擔責任,也有了自己看世界的角度。
馬克·吐溫曾說:
"二十年後,你會因為今天你沒做什麼,而不是做了什麼而悔恨。
所以,拋開帆腳索,駛離安全的港口,揚起你的風帆。去探索,去做夢,去發現!"
半年多的海上旅行生活,遠離喧囂的城市,楊焓一家的日子過得很慢很簡單,人也變得十分平靜、專注。
夜晚值班看船時,楊焓和妻子依偎在星空下,聊生活,聊理想,聊未來,聊感受。
周圍除了海浪聲,一片寂靜。而夫妻倆也在這樣的相處中,越來越心靈相通。
他們不再擔心未來,不再擔心生活,也不再焦慮迷茫。
因為,旅行中學到的一切,都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們對人生的認識。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有你陪伴她將不同。」
「我們歷經千辛,想要追尋的夢想,不是名利,而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成長。」
航海旅行半年後,楊焓一家人回到了昆明,租了一個簡單的房子,回到了陸地生活。
但是,他們的航海之夢並未停止。而是在耐心等待,等待下一陣風來。
也許,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像他們一樣,賣了房子去旅行。
但我們可以在繁忙的生活里,暫時關掉手機,陪家人出去走走,學會給自己留余。
就像楊焓說的:
「人活得越來越快,自然會讓我們慢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