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大古鎮圍繞在成都周邊,景美人少,國慶節走起

2019-09-28     愛泡網

上里古鎮

上里古鎮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這裡是紅軍長征北上的過境地,也是昔日南方絲綢之路。小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舍,現仍保留著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築。

古鎮民居保存得比較完好,多為青瓦民居。古鎮面向田野小丘,與四周古主、修竹、溪水、古橋相映成趣。

鎮上古樸的建築高低錯落,風格各異,石板鋪街,木屋為舍。

街市以主要是「井」字布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居高俯覽,宛如觀賞一幅古老的畫卷;身臨其間,有一種時光倒流回到從前的感覺,仿佛置身世外。

地 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

望魚古鎮

望魚古鎮在雅安市城區以南的周公河上游,最初是茶馬古道在此設立的驛站,後逐漸形成了場鎮。

望魚古鎮的名字聽起來很有意境,其由來是因為古鎮的主要建築坐落在山腰的一塊巨石上,而巨石很像一隻守著周公河裡面游魚的貓,所以起名望魚。

古鎮上的望魚老街建於明末清初時期,歷史悠久,是昔日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進出成都的重要驛站,有著繁華的過去,但如今這裡已回歸了寧靜,只有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守著這個古老的小鎮,平靜生活,與世無爭。

柳江古鎮

柳江古鎮建於南宋十年,距今800多年歷史,是四川十大古鎮之一。柳江被稱作「煙雨柳江」,小雨淅瀝,坐在江畔,在朦朧的燈火中,聽雨望江,仿佛找到了「煙雨柳江」畫意。

地址:洪雅縣城西南35公里花溪河支流柳江兩岸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位於四川省宜賓市東郊長江南岸,距今已有1400年建鎮史,古鎮依長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導岷山,流通楚澤,峰排桂嶺,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觀。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之稱。

至今完整保存著18條明清古街巷。這些街巷道路皆由條形或方形石板鋪砌而成,兩邊一般留有一米寬的石階。街巷的名稱多根據其位置、特徵或集中從事某一商賈活動而命名。如羊街,古時為牛羊的交易市場。

地點:宜賓市郊19公里處的長江南岸李莊壩

羅泉古鎮

羅泉古鎮在四川仁壽、威遠、資中三縣交界的深丘中,隱藏在沱江支流珠溪河旁。它的聞名得於清朝中葉鹽井的發現。順著珠溪河,以鹽為生的人們開始修建各自的家園。

明太祖洪武年間(公元1365年至1399年),一棟棟屹立在河畔的民居已頗具規模,那時羅泉鎮商賈雲集,熱鬧異常。

俯瞰小鎮,宛若一條正月里舞動的游龍,因此羅泉古鎮又被稱為「龍鎮」。鎮內古蹟頗多,鹽神廟、羅泉會議會址、九宮一寺八廟、子來橋、繡樓、羅泉溶洞等,盡顯羅泉文化。

地點:資中城北約50公里

龍華古鎮 

有千餘年歷史的龍華古鎮因鎮上的龍華寺而得名,位於四川宜賓屏山縣西北,距宜賓約120公里。小鎮依八仙山傍大、小龍溪水,於翠竹環抱之中。

老街古巷裡緊密相依的穿斗木房有的已傾斜,厚重的木版門樓花窗已是顏色斑駁,石板路上苔痕綠幽,讓人感受它的滄桑。

鎮內歷史景點眾多,有丹霞洞石刻及造像,有高約30米的全國第一大立佛,還有安澗清洪橋、禹王宮、龍華寺以及保存完好的全本質結構街坊等。

地點:屏山縣屏山鎮南37公里

元通古鎮

元通,活的清明上河圖,文井、味水、泊江,三龍彩舞,故又稱水鎮;軸轤、碼頭、倉厫,百貨散集。她以水為軀,以水為魂。她因水而生,因水而盛。

惜字宮、龍井水,養育千年元通人,鑄鐵、竹器,川芎、油花,鑄成川西小成都。有「三絕」,一是庭院深深三進大院的黃氏故居,元通鎮大地主黃光輝的住宅

二是老街老橋清嘉慶年的永利橋;三是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三江匯流。

地點:成都市崇州

西來古鎮

西來鎮俗稱西來場,秦漢時期曾是西南重要的煉鐵中心。三國時期,有臨溪古渡,是蒲江與邛崍的必經之地。

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設臨溪縣,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臨溪縣降為臨溪鎮,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將臨溪鎮劃給蒲江縣。古鎮保存著許多明清建築。兩百多米長的老街全是木質結構的瓦房,街道平整,這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

地 點:蒲江縣西北部

福寶古鎮

福寶古鎮距四川省合江縣城42KM,是國家級福寶森林公園的門戶,古鎮始建於元末明初,到明末清初已「積眾數百家,可為巨鎮」,成為大漕河流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福寶古鎮依山而建,保存完好。

其中的回龍街是全鎮現保存最完整的一條古街,沿回龍橋而上,在大青石鋪成的街道兩旁,民房一間靠一間、大小不一,形成九龍巷、劉家巷、包青巷、柴市巷、雞市巷等五條巷道,街道全長450米,寬1.5——8.0米,是當時最熱鬧的繁華地段,並有回龍橋、三宮八廟、惜字亭等古建築掩映其中。

四川方言劇《傻(ha)兒司令》的拍攝地之一就是福寶古鎮的回龍古街。古鎮中的房屋隨山勢起伏、鱗次櫛比,在濛濛細雨中非常具有詩意。

地點:合江縣城42公里處

鐵佛古鎮

古鎮名鐵佛,與佛教有關。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建成,嘉慶、咸豐、光緒相繼培修。鐵佛鎮最初名老店子,僅有幾間店鋪。清康熙三十九年( 1700 年),人們將近在 1 公里外太平場的一尊鐵佛(該寺已毀)迎到附近的新津寺,佛為明代萬曆三年( 1575 年)鑄造,高 1.4 米,當搬運途徑老店子歇息時,鐵佛生根,再也搬不動了。

於是僧人融亮在此建廟,取名鐵佛寺,小鎮因此鐵佛寺而得名。老街依山而建,形似鐮刀,鎮上有南華宮、王家祠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因其獨特的布局和眾多清代四合院建築,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地點:資中與威遠交界處的景尼山上

仙市古鎮

小鎮建築以川南穿斗式民居為主,保留著原有風貌,寺廟祠堂眾多。依偎著釜溪河的仙市古鎮,已經歷了1400多年的風吹雨打,但仍然獨具風韻。

仙市古鎮側臥在釜溪河畔,宛若一幅題為「仙女側臥圖」的水墨畫卷。曾因「四街四棚五廟三碼頭」和「一鯉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而遠近聞名。

來過的人說,仙市仿佛是天上的街市。站在古鎮碼頭旁的風雨橋上,夕陽西下,河面波光粼粼,對岸的青山綠水漸隱在薄霧之中,恍如夢境一般。

地點:自貢市沿灘區北部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iVFd20BJleJMoPMxv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