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謀家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很下級一輩子都沒有搞明白

2019-10-31   權謀網

權謀家很多時候表現出很陰暗,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組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把自己的個人利益排在首位。因為權謀家堅信,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自己沒有必要為組織犧牲自己,更多的時候,寧願毀掉組織也要保全自己。崔光遠就是這樣的人。

【出處】《資治通鑑》第220卷 唐紀36

【原文】丙戌,以前兵部侍郎蕭華為魏州防禦使。會史思明分軍為三,一出邢、洺,一出冀、貝,一自洹水趣魏州。郭子儀奏以崔光遠代華,十二月,癸卯,敕以光遠領魏州刺吏。史思明乘崔光遠初至,引兵大下,光遠使將軍李處崟拒之。賊勢盛,處崟連戰不利,還趣城。賊追至城下,揚言曰:「處崟召我來,何為不出!」光遠信之,腰斬處崟。處崟,驍將,眾所恃,既死,眾無鬥志,光遠脫身走還汴州。丁卯,思明陷魏州,所殺三萬人。

【譯文】丙戌(十七日),朝廷任命前兵部侍郎蕭華為魏州防禦使。這時史思明把軍隊分為三路:一路出邢州、洺州,一路出冀州、貝州,一路從洹水縣進軍魏州。郭子儀上奏請求讓崔光遠代替蕭華,十二月癸卯(初五),肅宗下敕書命崔光遠兼領魏州刺史。史思明乘崔光遠初到魏州之機率兵大舉進攻,崔光遠派部將李處崟去迎戰。由於叛軍兵勢強盛,李處崟連戰失利,還兵退回城中。叛兵追到城下,揚言說:「李處崟召我們前來,為什麼不出來呢!」崔光遠中了叛軍的話,將李處崟腰斬處死。李處崟作戰勇敢,深得軍心,他死後,軍心渙散,崔光遠脫身逃回汴州。丁卯(二十九日),史思明攻陷魏州,殺死三萬人。

【解析】權謀家很多時候表現出很陰暗,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組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把自己的個人利益排在首位。因為權謀家堅信,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自己沒有必要為組織犧牲自己,更多的時候,寧願毀掉組織也要保全自己。崔光遠就是這樣的人。

1、表面上是崔光遠中了離間計

面對彪悍的叛軍史思明,崔光遠派出悍將李處崟(yin銀),但是數戰不利之後,很明顯魏州成即將被攻克,史思明進入中原的大門即將被打開。恰恰在這個時候,史思明軍隊一個拙劣的離間計,讓崔光遠做出錯誤的決定斬殺了李處崟,自毀長城,最終導致軍心渙散。崔光遠自己失敗逃走。我們都會感嘆崔光遠的愚蠢,對李處崟的悲催。可是,先別感嘆,李處崟悲催,但是崔光遠不蠢。

2、實際上崔光遠是找人背黑鍋

但是實際上,我們細細分析下,這個背後問題很多,如果真的李處崟是叛徒,早就引兵入城了,還有,如果真的是叛徒,史思明軍隊還會在城外大喊大叫讓所有人都知道?這麼明顯破綻的離間計,也會有人信?其實,這不是崔光遠信了,而是他順水推舟,以這個藉口殺了李處崟,這樣自己的失敗,就有人背黑鍋了。也就沒有人讓他對這次是失敗承擔責任了。

3、人性難測所以領導無法分辨

很多人會說,皇帝是傻子嗎,這麼簡單的推卸責任都看不出來?其實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看,一方面,人心難測,在戰爭的極端的情況下,這種內奸種事情並不少見,大家寧願信其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自己的安全。緊急情況下,皇帝自己可能也會把權力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真相第一位。另一方面,人都死了,死無對證,即使你認為崔光遠必須承擔責任,也找不出證據。

其實這種事情歷史並不少見,後世的明朝袁崇煥被殺,就是崇禎中了後金皇太極的離間計。自毀長城,明朝丟失東北,進而走向滅亡。不過這個袁崇煥的例子和我們上述崔光遠的略有不同,崔光遠不是為了自己權力安全,而是為了為失敗推卸責任。而崇禎是為了權力安全,防止任何可能的隱患,但是客觀兩者上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而不顧及組織利益,這是權謀家的共性。本文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眾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