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海水頂托與海水倒灌,為什麼沙漠地區多油田?

2023-05-14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高考地理中的海水頂托與海水倒灌,為什麼沙漠地區多油田?

海水頂托和海水倒灌是地理裡面經常會出現的名詞。兩者之間又存在哪些區別?

概念

頂托是一種地理現象。指支流水流被幹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現象。在黃河下游匯入的支流,如沁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清河等,因幹流河床淤高,遇黃河漲水,支流來水就受到頂托。海水漲潮或河、湖水位增高,擋住流入的河水,使不易下泄。

海水頂托指河流水位低,被海水的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現象。很明顯,海水倒灌使得海水到了陸地上,而海水頂托並沒有。

海水頂托作用, 首先發生在入海口,由於海岸地勢低河流入海水位與海洋水位差距小,在這種情況下當發生潮汐海水水位上升從入海口灌入河道內,由於海水密度不同,河水在上,在頂托作用下水位會上升易發生洪澇災害,典型就是湄公河。

海水倒灌指的是海水經地表到達陸地;海水入侵,指的是海水經地下到達陸地。

海水倒灌,這是我國沿海地區普遍存在且日趨嚴重的問題。其成因主要取決於地質結構、岩層密度和取水量。地下水的過分開採,也是引發海水倒灌的重要因素。

(一)出現海水倒灌的原因可能是:

1. 地勢低平地區遇到潮汐、巨浪時

2. 地下水的過分開採

3. 中游、上游農業、生產用水多,導致河流下游水量減少,水位下降。

4. 過度采沙,河床下降,導致海水倒灌.

5. 出現有固定時間的天文大潮。

(二)出現海水倒灌的地點

1. 季風氣候內河流的入海口:夏季河水海水水位相等,冬季,河水水位下降,導致海水倒灌。

2. 喇叭型河口處。(錢塘江大潮)

3. 沿海地區地勢低洼處。

(三)解決措施:

首先,最關鍵的是要嚴控地下水開採量。制定禁止開採區和限制開採區的保護規劃,以恢復地下水的良性循環。

其次,要強化節約用水管理,發展節水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工業用水提倡循環利用,農業要加大節水型新技術灌溉設施建設。

再者,要支持截流、截潛和集雨工程,增加地表水蓄水量,增強地下水補給量,讓淡水資源最大程度在內陸消化。

二 、 頂托與倒灌的區別

(一)海水流向不同

1. 海水倒灌指的是海水經地表到達陸地。

2. 海水頂托是漲潮時,海水水位高於河道出口水位,形成海水往內河倒灌的現象。

(二)發生原因不同

1. 海水倒灌的形成原因有地勢低平地區遇到潮汐、巨浪時;地下水的過分開採;中游、上游農業、生產用水多,導致河流下游水量減少,水位下降;過度采沙,河床下降,導致海水倒灌;出現有固定時間的天文大潮。

2. 海水頂托是一種地理現象,河流水位低,被海水的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現象。

(三)危害不同

1. 海水倒灌使得陸地上的水混了海水,造成地下水和土壤鹽度升高,危害到當地植物生存,也會給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2. 海水頂托容易引發洪澇災害,或者泥沙沉積、淤積在河道中,使河床抬高,如果海水頂托作用強,致使海水進入河道,沿河上溯,會造成咸潮,河水和地下水鹽度增加,影響到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

三、頂托—海水頂托、河流頂托

河流的頂托是支流水流被幹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現象。

(一)發生位置:干支流交匯處

在黃河下游匯入的支流,如沁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清河等,因幹流河床淤高,遇黃河漲水,支流來水就受到頂托。

(二)影響

河流發生頂托作用時海水漲潮或河、湖水位增高,擋住流入的河水,使不易下泄,繼而形成洪水。

地質學家通過艱苦的勘探發現,在世界上許多大沙漠底下,蘊藏著儲量驚人的石油氣資源,而且名列前茅的幾個世界級大油田都在沙漠區。

沙漠地區為什麼多油田呢?

相對來說,沙漠的形成較晚,大約在110萬年以內,油氣田的形成則較早,一般在2500萬年以上。

由此看來,大油氣田與沙漠似乎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但是,隨著近年來探測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油氣田的地表處,在遙感圖像上出現油氣暈、烴類雲霧。

對油氣田的「生命」研究也發現,油氣田是動態平衡的產物,即一邊是向地下的油氣源補給,另一邊是向地表的油氣擴散,當補給大於散失,就形成油氣田;而補給小於散失,油氣田就會消亡。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大油氣田的油氣源豐富,散失量相對較大, 從油氣田擴散到地表的烴類分子,不適於生物生存從而使土壤沙漠化。所以說,並不是沙漠區有利於油氣田的形成,而是由於油氣田的存在才使地表形成了不長植物的沙漠。

讓我們再來看看石油是如何在中東波斯灣地區形成的。就形成時間而言,至少需要200多萬年才能形成。當時,全球地理環境不是今天的樣子。大約2.5億年前,地球的土地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勞亞古陸地位於北半球,而南半球的岡瓦納陸地隔著特提斯海彼此面對。特提斯海是今天地中海的「前身」。

當時,全球氣候潮濕,特提斯海位於赤道附近。它熱量資源豐富,特別有利於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後來,由於岡瓦納大陸的解體,板塊開始漂移。最後,特提斯海被非洲、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包圍,它們向北移動,並慢慢關閉。海水開始變淺。非洲、阿拉伯半島等地成為淺海環境。海洋動物和藻類激增。他們死後,這些有機物質與淤泥混合在一起,在漫長的地質年代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高溫高壓後變成油。

在第四紀(約200萬年前),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開始時,全球氣候發生了變化,中東和北非的撒哈拉地區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下變成了乾旱的沙漠氣候。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中東沙漠地區富含石油,這是很久以前形成的。石油首先出現,後來變成沙漠。因此給我們的感覺時,總是沙漠地區產石油。

不僅如此,世界上許多地方不是沙漠環境,而且石油儲量豐富。例如,在中國東北大慶油田的地質歷史上,由於東北地區的沉降和海水入侵,東北地區沒有今天那麼冷,但是氣候濕熱,海洋生物大量繁殖,為石油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類似的蘇聯秋明油田和北美油田也是如此。

除了淺海環境,有時湖相沉積物也產油。我國四川盆地在古代地質歷史時期曾是一個湖泊盆地。石油生產有許多有機體和條件。到目前為止,四川也是我國油氣資源豐富的省份。據最近媒體報道,鄂爾多斯還發現了非常豐富的油氣資源。山西和黃河中游有許多湖泊沉積,有石油條件,但只存在多油少油的問題。

在地質歷史時期,淺海或湖泊相沉積環境是特別好的成油條件,這與我們今天是否看到沙漠幾乎沒有關係。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fc07e2a21e972ac444fe2a53cbe52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