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攻防作戰,為何只有在一方崩潰後,戰損比才會飆升?

2023-12-01     彤陌紅塵

原標題:大規模攻防作戰,為何只有在一方崩潰後,戰損比才會飆升?

我們在談歷史上的戰爭、戰役時,大家對於交戰雙方的戰損兵力數都比較感興趣。

不過儘管是簡單數字的對比,其實裡面的學問還真不少,要是搞不清楚基本概念的話,就容易混淆出錯了。

比如減員數量,傷亡數量,陣亡數量之間,就有明顯的概念不同,而在網上大家討論的時候,經常就會搞混。

首先說這個減員,總減員包括戰鬥減員,也包括非戰鬥減員;我們一般談論的戰鬥損失,其實往往指的是戰鬥減員。

而戰鬥減員數跟傷亡數、陣亡數又不同,因為戰鬥減員包括陣亡、負傷、被俘、失蹤、投降等分項,而我們平時說的傷亡和陣亡,顯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要是論數量大小關係的話就是減員總數>戰鬥減員數>戰鬥傷亡數>陣亡數。

所以大家要是在比對作戰中雙方損失情況的話,要注意以上幾個概念的區分,否則會造成數據對比上的極大問題。

比如在之前電影《長津湖》上映的時候,就有人拿美軍陸戰1師的戰鬥陣亡數來對比志願軍第9兵團總的減員數,進而得出非常懸殊的戰損比數據,以論證所謂美軍超強戰力的結論。

但實際上這樣的對比就是在混淆概念,因為與志願軍總減員數相對應的是美軍參戰部隊的總減員數,它不僅僅是跟陸戰1師作比較,還應加上美軍第7師等參戰部隊的數據。而且,所作對比的數據也應當是美軍的總減員數,而非是單純的戰鬥陣亡。

如果我們將概念統一,再去對比雙方的減員數、戰損數,這才會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

當然,有網友也會說了,就算是概念統一的話,在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的戰鬥減員數也要超過美英韓軍隊啊!

其實這本就沒什麼問題,也不是什麼新發現,因為在志願軍第9兵團的戰鬥統計中,也承認己方戰鬥傷亡大於美方聯軍。

美方紀錄片中的結論

但是戰役的勝利與否不僅僅是看傷亡數量的大小,這一點在美軍方面也是承認的,所以美軍一直強調的是陸戰1師的突圍戰以及最後的大撤退,它從來沒有說自己是長津湖戰役的勝利者。

倒是個別網友認為美軍陸戰1師的傷亡更少些,所以它的戰力更強,在網絡上將其定義為是勝利者。

這樣的說法大家在網上肯定也見過,但我們仔細研究下就知道其不靠譜了。

首先,不是說誰的傷亡少,誰就是勝利者。台兒莊戰役時,我國軍隊的傷亡同樣要超過日軍,但是這能說明日軍打贏了嗎?同理,放在長津湖戰場上,同樣也是如此。

而且,在一些人極度推崇美軍陸戰1師地面戰力的時候,我們不要忘記,志願軍始終只有地面部隊參戰,美軍可是陸海空三軍齊上陣的。

單單說一個空中支援的加成,如果陸戰1師沒有這個「力量倍增器」,它能撐得住嗎?

如果僅僅是雙方地面部隊的對決,那麼我軍的後勤線將不受美軍航空兵的制約,前線的戰士們便會得到棉衣、食物、彈藥的補給,還可以吃上熱食,一線的戰鬥兵力將會劇增2到3倍,陸戰1師還能頂住嗎?

而且沒有美軍航空兵的威脅,志願軍的炮兵部隊可以運動上去,105榴彈炮、75山野炮的威力不能說多強,但對著美軍狹小的防禦圈轟擊,它能受得了嗎?

如果沒有美軍航空兵的威脅,志願軍大可以在白天也能集結部隊開展攻勢,陸戰1師還能有喘息時機嗎?

反過來說,美軍航空兵在限制志願軍戰力發揮的同時,卻在源源不斷地運走該部的傷兵,源源不斷地運來彈藥和補給,試想陸戰1師帶著幾千名傷員,在糧彈油料極缺的情況下,還能順利突圍嗎?

眾所周知的水門橋是美軍航空兵空投了架橋組件,是美軍航空兵不斷對我山頭陣地進行壓制,是美軍航空兵對我後續部隊不斷阻滯,沒有這些陸戰1師還能突圍而出嗎?

我們要知道,在大規模的攻防戰中,即便在雙方技術兵力相當的情況下,攻方在突擊階段都要承受更大的傷亡。但在將敵人的防禦圈打破,待其進入到崩潰、撤退階段後,便可進行收割,以收穫極大的戰果。

可在長津湖,當敵人最脆弱的時候,我們卻難以收割戰果。

更明顯的是在西線,當美軍的防線被割裂,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都死於車禍時,按照國內戰爭的經驗,本該是極大收穫戰果之時,但還是未能做到。

為什麼?最大的因素還是美軍航空兵的威脅。美軍在潰逃時遺棄了數以千計的坦克、汽車,其航空兵甚至都有餘力將其大部炸毀。

我們換個角度想,如果在美軍撤退的時候,是志願軍的航空兵將其退路切斷,那麼美軍在戰役失敗時遭受的減員該會有多麼重?

當然,有網友肯定要說了,美軍航空兵那也是美軍自己的力量,我們當時不具備這個就不應該做這種無意義的假想。

但是這個邏輯如果成立的話,為什麼在談志願軍和美軍地面部隊戰力對比的時候,卻又故意去忽視美軍航空兵的力量存在呢?

以長津湖戰役為例,很多網友一再強調陸戰1師地面戰力的時候,可曾計算過美軍航空兵的存在對雙方戰力的加成或削弱作用?

如果這些因素不計算,單純對比說志願軍的戰鬥傷亡比美軍陸戰1師多,所以陸戰1師的戰力更強,那又合適嗎?

以自情自報原則來看,長津湖戰役時志願軍戰鬥損失大約2萬人左右,美聯軍方面自報的戰鬥損失多則1萬餘人,少則七八千人,雙方的實際戰損比並不十分誇張。

志願軍在僅有地面部隊參戰,且遭到嚴寒大量減員的情況下,以絕對劣勢的武器裝備,才能取得這樣的戰果,並在戰役層面完成了任務,這已經是逆天戰力的存在了。

陸戰1師在海空支援下的戰力並不弱,這也是客觀事實,可是它能在完全沒有海空支援、沒有充足補給的情況下,在出現了大量非戰鬥減員以至於嚴重割裂戰鬥組織的情況下,還能實施進攻,取得對陸海空體系優勢的對手作戰勝利嗎?

這樣的假定條件可能並不存在,但我們知道在類似的條件下,美軍不投降就已經不錯,更別說進攻了。

所以第二次戰役後美軍為何一撤就是幾百里,直接縮回了三八線南?因為美軍能真切地感受到,志願軍不是一般的對手。

我們現在看志願軍的對美作戰計劃,都是要立足於吃掉對方多少建制部隊的。當然,美軍的現代化戰力不俗,我們大的目標大多都難以實現(所以一定要搞現代化)。最後在雙方技術水平對比的基礎之上,我們將目標放在了營連級目標,這就是「零敲牛皮糖」戰術。

志願軍的作戰思想,始終都是「攻勢思維」,分割穿插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吃掉對方。

有意思的是美軍的作戰思想,也是「攻勢」的,只不過它更偏重於火力殺傷,這也是其體系特點決定的。

我們並非不想火力殺傷,但當時家底就那樣,只能是用戰法彌補裝備的不足,即便是在劣勢裝備情況下,也要吃餃子。

與我軍這種作戰相對的是國軍的「守勢」思維,這種類型的軍隊不擅進攻,反倒是以防守見長。

但問題是防守本來就把自己擺到了被動挨打的地步,而且防守作戰即便獲勝,往往也難以追擊,更難以消滅對方的建制部隊。

以解放戰爭中的情況來說,國軍在開戰時是全面進攻的態勢,但是它無法整建制地對我軍造成打擊。反倒是我軍採取「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戰略,集中總體劣勢的兵力,形成局部優勢的兵力,屢屢打出對國軍的圍殲戰來。

大家如果注意的話會發現,在圍殲戰中如果單純看我軍跟國軍的傷亡數,其實往往是相當的,甚至有時候我們還要傷亡多一些。但仗打完後,雙方的戰損比卻是我方占優。而且計算雙方不可恢復性損失,更是大大有利於我。

以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例,大家都知道我軍殲敵數是32000餘人,其中斃傷數為13000餘人。我軍在孟良崮戰役中的減員數是12819人,其中傷亡數為11343人。

如果我們單純對比雙方的戰鬥傷亡,那麼只有1比1.15,幾乎是相當的;而比較總的戰損比則是1比2.67。

但如果是比較不可恢復性減員,那麼情況就會有極大的差別。

因為國軍被殲滅的部隊除了遭阻擊傷亡的部分外,大部分都屬於整建制被殲,屬於不可恢復性損失。而我軍的不可恢復性損失為2043名犧牲者,以及9300名傷員中因傷殘而無法歸隊者。

如果考慮到動員解放戰士的因素,那麼我軍實際的戰鬥人員反倒未必會少,而國軍卻結結實實損失掉了一個整編師的力量。

這種情況在三大戰役中體現得也非常明顯,單論雙方在戰場上的傷亡數,往往差別不會太大,但是戰役結束後雙方的戰損比卻相差極大。而且由於動員解放戰士的因素,使得我軍在三大戰役後不僅沒有因為傷亡而導致實力下降,反倒會越打越多。

至於為何雙方在攻防戰中的傷亡數相當其實也很好理解。

因為在當時的作戰中,我軍基本處於攻勢地位,在進攻作戰階段,往往會傷亡偏多一些,但是在割裂了對方的陣地,打破了其防禦圈之後,就會進入戰果收割階段,這時候我軍傷亡少,敵軍傷亡大,就會造成總的戰役上敵我傷亡持平或略高略低的情況。

但是由於敵軍陷入了總的崩潰,便會抓到大量的俘虜。這樣在總的戰損統計上,就會大大占優。

所以包圍戰力求的是全殲,如果僅僅是打成消耗戰,那麼雙方的傷亡就不會拉得很開,甚至攻方有時候還要吃虧。如果對方後來緩過來了,其傷員大部分也會歸隊,照樣還是一支完整的作戰力量,這就不好搞了。

希望上面的這些分析,能對大家了解戰事有一定的幫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f45e9b9d1855d891ba878664df7e0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