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嬰兒高鐵上哭鬧,女子和寶媽對罵」的視頻鬧得沸沸揚揚。
視頻中,坐在前排的一名女子對后座帶娃的寶媽怒吼:
「不要帶個小孩就不得了!」
寶媽見狀也是不甘示弱,立刻強硬回應:
「那你是個孕婦你也不得了!」
原來,坐在前排的女子是一名孕婦,懷著寶寶的她本想睡一會,但因為後排的嬰兒一直吵鬧影響睡眠,於是引發了二者對罵的這一幕。
視頻衝上熱搜後,很快引髮網友熱議,有網友覺得,嬰兒不是兒童,他們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大家出門在外還是要多包容。
不過也有人認為,沒有經歷整個事件,僅憑一段視頻,很難分清楚誰對誰錯,並且如果打擾到別人應該道歉才對,而不是梗著脖子對罵。
近年來,寶媽帶娃乘坐高鐵,因孩子吵鬧引發衝突的新聞不在少數,大家對於「熊孩子」與「熊家長」可謂是深惡痛絕。
但這次跟以往不同的是,哭鬧的是一名小嬰兒,而不是兒童,真正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嬰兒是沒有控制情緒的能力的,真跟家長的教育沒關係。
更諷刺的是,作為衝突的另一方還是一名孕婦,相信用不了太久她就會體驗到後排那位寶媽的無奈的。
對於嬰兒哭鬧這件事,我們應該多包容一些,作為一個成年人,不要跟嬰兒較勁。
帶嬰兒出行,其實寶媽也很無奈
有經驗的寶媽都知道,有時候嬰兒哭鬧是完全沒有緣由的。
尿不濕換過了、奶喂過了、玩具給了、哄睡也試過了,可孩子還是一直哭鬧,這該怎麼辦?
更何況這不是在孩子熟悉的家裡,而是在高鐵上,面對陌生的環境,孩子本來就會更容易哭鬧,難以安撫。
如果不是非必要不可的話,誰又願意帶著一個「拖油瓶」出遠門呢?
有網友分享,在北京坐地鐵時曾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半歲左右的孩子,一直抱在懷裡也沒有嬰兒車,當時地鐵里乘客又多,孩子被擠得放聲大哭,不停地扭來扭去。
或許是不小心踢到了旁邊的女乘客,媽媽馬上忙不迭地道歉,但對方還是不依不饒,甚至挖苦道:
「帶孩子還擠什麼早高峰?有事兒打車去啊!」
這時候孩子媽忍不住哽咽地解釋道:
「孩子生病了,好不容易掛到醫院早一點的號,打車堵在半路寸步難行,馬上要過號了才不得不換乘地鐵。」
孩子生病,寶媽本來就著急,還要挨罵、受累,一邊帶娃一邊給人道歉,其中的心酸可想而知。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更應該給予寬容、理解,而不是指責、怒罵,用情緒引爆情緒,引發一場罵戰。
人性的閃光之處,往往就在於強者對弱者在細微之處的關懷。
帶娃出行,家長態度很重要
當然,很多人之所以跟帶孩子的群體過不去,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因,有些「熊家長」確實也令人無奈。
比如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不止,有的家長不僅不安撫,任由孩子不停哭鬧,還開始「擺爛」,對他人的提醒置若罔聞,很容易引發更大的矛盾。
而有些家長則能夠提前向周圍乘客道歉,做足姿態,這樣的話大家都更容易體諒。
此前在寧波飛西安的MU2357航班上,就曾發生過非常令人感動的一幕。
一位獨自帶娃出門的寶媽,上飛機後給周圍每個乘客都發了一個小禮包,裡面除了糖果和耳塞之外,還有一張小紙片。
紙片上的文字十分真誠動人:
有乘客將紙片上的內容發在網上後,大家紛紛為這位寶媽的行為點贊。
有網友表示:
就人家這個態度,即便不送糖果和耳塞,寶寶吵鬧大家也不會生氣吧,大家討厭的是那種寶寶一直吵,家長還以「他只是個孩子」為理由不講道理的人。
是啊,對於孩子,其實大家的容忍度往往比較高。
就算孩子比較吵,但如果家長能夠明事理,有一個好的態度,積極安撫,那麼絕大多數人都能理解。
怕的是家長對孩子哭鬧不管不問,甚至還理直氣壯,兩種家長相比真是高下立判。
家長的行為,就是孩子的鏡子
雖然嬰兒難以控制和安撫,但在高鐵上哭鬧不止,確實會對他人造成影響。
當被指出問題時,家長理應表達歉意,儘量安撫孩子的情緒才對。
但上面那位寶媽選擇了與對方互相對罵,使矛盾進一步被激發,最終在高鐵車廂里上演了這樣一出鬧劇。
孩子身上折射的是家長的影子,家長的行為,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作為家長,一定要意識到自身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孩子長大後教養如何,與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
家長習慣了無視公共規則,那麼孩子長大後也很難遵守社會的底線;
家長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那麼孩子長大後也會跟著吵吵鬧鬧。
歸根結底,孩子家教如何由父母決定,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家長給人感覺如沐春風,孩子長大後也會彬彬有禮。
結語:
寶媽帶娃外出,需要大家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寶媽自身也要有安撫孩子、儘量避免打擾到大家的意識。
只有雙方都能換位思考,多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類似矛盾才會越來越少。
今日話題:你對這件事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