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女網紅翻車,一點不冤

2022-08-16     電影鋪子

原標題:這女網紅翻車,一點不冤

流量即財富的時代,自媒體造假博眼球翻車的新聞層出不窮。

最近的一部R級喜劇新片,就精準地切中了這個時下最炙手可熱的話題。

講述一位女網紅一夜之間成為時代頂流,又在一夜之間成為過街老鼠的故事。

以黑色幽默的風格,諷刺瘋狂病態的網紅文化,為我們呈現了一出饒有趣味的時代現象小品——

《不好》

女主丹妮,一名三流網站公司的普通攝影編輯。

公司同事的文章得到領導毫不吝嗇的誇讚,還申請到了去國外靜修的機會。

而一心想轉型成為撰稿人的她投了試稿,卻被上司批的一文不值。

暗戀同公司的網紅男神,一位大麻博主。壯膽湊上去搭話,人家壓根兒沒正眼瞧過自己。

在這個人人都有標籤的「速食」社會,平平無奇的丹妮找不到自己的坐標,內在空虛寂寞,而身邊的各種小團體中都沒有她的一席之地。

她甚至病態地希望當年911事件發生時,自己能在現場。

因為911事件對於她這一代紐約人來說,是影響最大的一次創傷經歷。

在她看來,沒能親眼見證災難,也不認識其中任何一位罹難者,讓自己失去了與同齡人產生某種聯結的機會。

這天,丹妮在自己居住的街區偶遇男神——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搭訕機會。

為了跟對方套近乎,丹妮甚至謊稱自己也是大麻愛好者,接過對方手裡的捲菸,被嗆得齜牙咧嘴。

她自說自話著自己的下一步打算。但顯然,男神對她說的話毫無興趣,時不時敷衍兩句,全程低著頭擺弄手機。

只有在她提到自己「也許會去參加一次作家靜修」的時候,男神才抬了下眉毛,隨口附和一句:「你要參加靜修?」

這或許是引起男神注意的唯一機會。借著暈乎勁兒,丹妮胡吹亂侃起來,將早前與同事的聊天內容現學現賣,照搬到自己身上,謊稱下周將去巴黎參加一個靜修項目。

男神的目光終於從手機上移開,讚嘆道:「天,也太棒了!記得拍照。」

她也誇下海口:「我要瘋狂拍照。我要把它們都發到照片牆上!」

為了贏得男神的眼光吹破了牛皮,回到家清醒後,丹妮腸子都悔青了。她不知道這個謊言該如何收場。

硬著頭皮搜了下機票,高昂的價格直接將貧窮的她勸退。

就在她為自己的一時口嗨而懊惱不已時,眼前電腦螢幕上的PS軟體讓她靈光一閃,一拍大腿——

怎麼早沒想到,這可是我的強項啊!

戴上紅色氈帽,換上碎花洋裙。

一台電腦,一張綠幕,一個pose。

靠著一手不算高超的PS技術,丹妮游遍了整個巴黎。

為了讓這趟「作家靜修之旅」看起來更逼真,她甚至偽造了一個虛假的項目報名網頁。

她將照片po到網上,很快便收到陌生人零星的點贊,男神也火速關注了自己的帳號。

正當她沉浸在小有流量的喜悅中時,打開新聞,一條「巴黎遭遇恐怖襲擊」的消息赫然出現在眼前。

手機里跳出來自親朋好友的簡訊轟炸,其中還有來自男神的溫柔關懷。

氣氛都烘托到這兒了,只好將錯就錯地演下去了。撒下一個謊言,需要用無數個謊言去圓。

丹妮拖著行李箱來到機場,混入剛下飛機的乘客中,假裝自己剛從巴黎回國。

也從此多了一個身份——「災難倖存者」

媒體的長槍短炮在她臉上聚焦。

父母感天謝地,慶幸女兒能活著回來。

領導大張旗鼓地歡迎她復工;同事圍著她噓寒問暖……

原本無人在意的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丹妮嘗到甜頭,再次心生一計:何不寫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經歷」?這將會是為自己吸粉的絕佳機會。

但當她坐在電腦前,洋洋洒洒敲出一句「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天看到的一切」後,就徹底卡殼了。

事發當時她根本不在場,怎麼可能寫得出來?

她只能把新聞報道里的片段加工、潤色成自己的「記憶」——

那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

在凱旋門看到一個行跡古怪的人,穿著寬大的夾克。

自己當時與那場爆炸咫尺之遙,多虧第六感保平安……

故事可以東拼西湊,那麼感受呢?

她雞賊地加入了一個互助小組,組裡的成員都是各種槍擊爆炸案中的倖存者。

爆破聲、警報聲給他們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

他們中有的人不得不讓孩子們把遊戲調成靜音,因為聽著遊戲里的槍聲,他做不了任何工作。

有的人換上應激障礙,即使聽到鞭炮聲,也會不自覺地顫慄,呼吸急促。

有的僅僅是聽到車輪在軌道上摩擦的聲音,都會陷入巨大的恐懼……

對他們來說,世界變成了單色的。

有的是血腥刺眼的紅,有的是晦暗絕望的灰。

丹妮對這些悲痛的情緒並無法共情,反而覺得這些倖存者不過是借題發揮。

但這並不耽誤她貪婪地將這些感受照搬進自己的文章中,通過煽情、修辭,發布在網上。

在互助小組,丹妮還結識了一名在校園槍擊案中生還的倖存者,羅溫

羅溫是一名積極倡導槍枝安全的青少年「意見領袖」,在社交網絡上擁有很多簇擁。

儘管她在集會中那些憤怒的控訴、激烈的高呼,在丹妮看來有點滑稽。

但一心想火的丹妮依然毫不猶豫地抱上了這位頂級網紅的大腿。

在羅溫的指點下,丹妮作為「巴黎恐襲倖存者」發起了一項「IAmNotOkay」運動,邀請大家分享自己真實的痛苦,無論大小。

一時間竟然戳中不少網友的內心,收穫無數轉發,掀起了一場火爆的全民熱潮。

突如其來的關注和點擊率,讓丹妮有些飄了。

她興奮地與羅溫分享著成名的喜悅,卻偶然得知羅溫的親姐姐,就曾在一場槍擊中不幸去世……

此刻丹妮才明白,羅溫的悲痛,憤怒與失態,都是真實的。

在與羅溫的相處中,丹妮也漸漸變得不再「冷血」。

她開始試著去理解他人內心的創傷,也學著付出自己的關懷。

會為羅溫加油打氣,在車裡大聲播放老歌以活躍氣氛,就像她死去的姐姐曾經做的那樣;

也會在羅溫驚恐發作緊急就醫時,守護在急診室門外;

甚至與她一起並肩作戰,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講,呼籲禁槍。

兩人漸漸結下深厚的友誼,羅溫更是將丹妮當作姐姐一般。

但與此同時,丹妮用謊言搭起的巨塔也已經搖搖欲墜,一切正以一種不可逆的方式走向失控……

那些不怎麼縝密的假話,很快便被戳破。

一夕之間流量反噬,丹妮成為眾矢之的,人人喊打。

不光她自己,羅溫作為幫她闖進網紅圈的「領路人」,也受到牽連。

「丹妮主動坦白,羅溫的門徒是個騙子。」

羅溫一直以來樹立的正面形象,被輕而易舉地摧毀了。

姐姐的去世,讓她肩負著使命感、頂著壓力堅持進行社會活動。

而丹妮的騙局,讓原本就「擅長將受害者變成惡人」的網絡環境變得更加混沌。

曾經的她把苦難變成騙取點擊率的誘餌,將他人真實的傷痛作為上位的爬梯。

玩轉流量的人,輕而易舉做出爆款。

與此同時,他們卻擠占、剝奪了真正有需求的人發聲的權利——

丹妮翻車後,那些槍枝支持者抓住機會、得意洋洋地站出來:

「看吧,支持禁槍的人都是騙子!」

因為憑空背上了「黑點」,羅溫百口莫辯。

後真相時代, 邏輯可以是破碎的,但傳遞出的情緒必須是連貫的。

二元對立的大腦越來越多,反思不重要,立場才重要。

在流量即是話語權的今天,一夜爆火又火速翻車的戲碼不斷重複上演。

直到網紅夢斷,被萬人唾棄,丹妮才回想起之前的人生是多麼輕鬆。

而這位在片頭提示中被形容為「不討喜」的女主,其實也是現實網絡世界中的很多縮影。

其實影片早就通過一個細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

丹妮崇尚巴黎,嚮往凱旋門,以為走在香舍麗舍大街上才能擁抱優雅。

卻從未留意過,就在她與朋友約會的小廣場上,就有一座與巴黎凱旋門十分相似的拱門(沒有說巴黎不好的意思)。

或許,比起網絡世界喧囂的虛名,身邊的風景才更值得流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e1ee65c9bd8b026edeebf86a4129a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