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
從來不是一座山峰
正所謂
(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天山雪雲常不開
千峰萬嶺雪崔嵬」
它以千峰萬嶺橫亘西域
東西逶迤2500千米
山勢雄偉
是全球屈指可數的超級山脈
(俯瞰天山山脈,圖片來源@NASA,請橫屏觀看)
天山
又從來不是一條山脈
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
三列山脈分列南北
構成了一組大型山系
山系規模巨大
在新疆中央虎踞龍盤
堪稱西域軸心
(天山位置,製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然而
山峰也好
山脈、山系也罷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天山甚至不止是山
正所謂
(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它以天為名
與日月同輝
華夏神話、武林玄幻
無不以天山為神聖所在
它早已超越了自然界
成為中國人心目的神山
(月下天山,圖片來源@NASA)
天山
為何地位如此重要?
千萬年來
這裡水汽匯聚、生態繁盛、文明交融
如同一條巨大的走廊
橫亘東西、連通一切
01
山脈走廊
在組成天山山脈的三大山鏈
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中
尤以南天山最為高聳
主峰托木爾峰海拔7443米
亦為天山山脈的最高點
(從阿克蘇方向看托木爾峰,攝影師@宋文君,請橫屏觀看)
與之遙相呼應的第二高峰
汗騰格里峰
海拔也達到6995米
(遙望汗騰格里峰,攝影師@小強先森)
兩峰並立
坐鎮南天山中央
由此向東山勢一路下降
至最東側的庫魯克塔格山時
海拔僅剩1000-2000米
高差不足300米
儼然一片丘陵地帶
(庫魯克塔格山,攝影師@文興華)
北天山分為兩段
其西段的依連哈比爾尕(gǎ)山群峰競秀
(依連哈比爾尕山,攝影師@陳劍峰)
東段主峰博格達峰
海拔5445米
自古以來便被視為神山
受到周邊各民族的祭拜
(博格達峰,「博格達」在蒙古語中意為「神靈」,攝影師@鍾躍)
南、北天山高聳挺拔
相較之下
中天山就沒那麼巍峨了
這裡平均海拔僅有3000米
山勢平緩、山頂渾圓
(烏魯木齊南郊,中天山東段,攝影師@葉長春)
南、北、中三列山脈依次排列
構成了天山的主體
而在高山的夾縫中
又遍布著大大小小的山間盆地
有的海拔可達2000餘米
遠超過泰山山巔
(尤爾都斯盆地內,攝影師@王漢冰)
有的則極為低矮
吐魯番-哈密盆地中的艾丁湖
甚至以-154.43米的「負海拔」
成為中國陸地的最低點
(以上數據為湖面海拔;下圖為新疆哈密盆地南沙窩雅丹地貌,攝影師@魯全國)
盆地與山脈交織錯落
構成了天山錯綜複雜的盆山體系
令其南北平均寬度達300千米
(拜城盆地遠望天山,攝影師@文興華)
至此
一座橫貫東西的大走廊已落成
接下來該輪到主角們登場了
02
水汽走廊
天山深居內陸、距海遙遠
太平洋的水汽鞭長莫及
正所謂
(出自唐 王之渙《涼州詞》)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山脈東側
吐魯番盆地乾燥而炎熱
如同火焰炙烤大地
(吐魯番庫姆塔格沙漠與火焰山遙相呼應,攝影師@魯全國)
而在南側
青藏高原猶如屏障
攔截了自印度洋北上的暖濕空氣
於是在塔里木盆地中
催生了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
這裡終年乾旱
年均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
最低記錄只有約5毫米
(缺水是沙漠形成的必要條件之一;下圖為天山南側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攝影師@張揚的小強,請橫屏觀看)
這樣看來
地處乾旱之極的天山
基本算是」與水無緣「了
而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天山位於中緯度地區
常年盛行西風
氣流途經一馬平川的中亞草原
到達天山附近之時
仍保有大量水汽
一條由西向東的水汽走廊就此形成
(天山地區主要水汽來源,及冰川、水系分布示意圖,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水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這裡的環境
天山面積僅占新疆的16%
年降水量卻接近全疆的一半
豐沛的降雨匯聚成流
在近乎垂直的谷壁上
留下密密匝匝的溝壑
(獨山子大峽谷,攝影師@張自榮)
或在大地上劃出一道道
張牙舞爪的「紋理」
(河流在地表形成的沖溝,遠方為喀班巴依峰,攝影師@文興華)
在流水的長期侵蝕下
溝谷逐漸拓寬、加深
最終形成壯觀的峽谷地貌
著名的安集海大峽谷
仿佛大地的裂痕
(色彩斑斕的安集海大峽谷,攝影師@何小清)
奧依塔克丹霞附近
紅色的地層被切割
成了一片血色的汪洋
(奧依塔克彩丘地貌,攝影師@小強先森)
衝出山區後
則在山前平原上
形成巨大的沖積扇
(河流在山前形成的沖積扇,攝影師@李含軍)
而在高山之巔
水汽凝結形成雪花飄落
冬季天山最多可積雪100億立方米
遙望之處一片雪山雪海
(天山和靜縣內達楞達坂附近山脈積雪,攝影師@文興華,請橫屏觀看)
積雪不斷壓實
則形成大量冰川
僅中國境內山段
就有大小冰川7934條
尤以托木爾-汗騰格里一帶數量最多
堪稱天山冰川的大本營
(以上數據來自第二次冰川編目;下圖為汗騰格里峰下的冰川,攝影師@李翔)
天山東段冰川作用較弱
但在博格達峰周圍
每一條冰川都不失驚艷
(博格達山的冰川形成的冰洞,攝影師@厚汝軒)
冰川作為固體水庫
孕育了新疆境內超過370條河流
其中西部的伊犁河流域
支流眾多、河網密布
是全疆最為濕潤的地區
(伊犁河谷,攝影師@劉辰)
而中部的開都河
在山間盆地中蜿蜒曲折
(開都河,攝影師@陳劍峰)
它一路兜兜轉轉
最終匯入博斯騰湖
形成了天山最大的淡水湖
(博斯騰湖,攝影師@王漢冰)
而天山最知名的高原湖泊
莫過於海拔2071.9米的賽里木湖
溪流自周圍的高山上匯聚至此
讓其水位至今仍在上漲
(賽里木湖,攝影師@沉默的劍心)
聞名遐邇的天池
點綴在博格達山北坡
萬年前的冰川向山頂退卻
留下了這顆明珠
(天山天池,攝影師@呂威)
儘管位於中國最乾旱的地區之一
天山卻在此架起了一條水的走廊
而有水的地方
就有生命
03
生命走廊
山河在這裡搭好舞台
生命才是舞台上的主角
植被首先登場
它們從南北兩側山前的平原
開始「圍攻」天山
海拔1000米以下的起始地帶是荒漠帶
生長著低矮的灌木
(天山北側木壘縣鳴沙山的沙漠植被,攝影師@李學亮)
但穿越荒漠的河流
卻在這裡創造了奇蹟
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
塔里木河緩緩流過之處
是40餘萬畝的輪台胡楊林
(河邊的輪台胡楊,攝影師@姚璐)
繼續向上
到達海拔1000米以上
就進入了山地草原帶
這裡的牧草優質
是最主要的牧場
(昭蘇草原,攝影師@劉辰)
海拔持續升高
山地針葉林逐漸占領地表
不同於中國東部的「百花齊放」
天山的森林幾乎由同一種樹組成
即雪嶺雲杉
(雪嶺雲杉林,攝影師@秦建)
雪嶺雲杉高大挺拔
如劍指蒼穹
從天山南脈直到哈密
東西綿延1800餘千米
形成一片浩瀚的綠海
(喀拉峻雪嶺雲杉林,攝影師@Donkey達達,請橫屏觀看)
偶爾草原稍占上風
與森林交錯分布
成為「花斑森林」
(新疆和靜縣鞏乃斯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與草原交替形成所謂的「花斑森林」,攝影師@王漢冰)
高大而深邃的雪嶺雲杉林也許過於肅穆
大自然又為天山安排了更多的色彩
在濕潤溫和的伊犁河谷
野蘋果、野杏、野核桃競相綻放
宛若雲霞
(伊犁杏花,攝影師@姚璐)
而海拔升高至2000米-3000米處
便進入了亞高山、高山草甸地帶
這裡的花草相映成趣
組成了天山最美的草原
(喀拉峻草原,攝影師@萬瑞)
其中以喀拉峻草原
山坡曲線最為柔美
宛如美人後背
(喀拉峻「人體草原」,攝影師@劉辰)
自高山草原繼續向上行進
植被逐漸稀疏
只剩下少量高山植被
和經年不化的積雪
傳說中的天山雪蓮
便在此盛放
(博格達峰下的天山雪蓮,攝影師@厚汝軒)
荒漠、草原、森林、草甸
豐富多彩的植被
在垂直方向上依次展布
賦予了天山紛繁的色彩
(天山地區植被的分布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數量眾多的動物
在這裡繁衍生息
著名的巴音布魯克濕地
聚集了7000餘只野天鵝
是全國最大的天鵝保護區
(巴音布魯克濕地的天鵝,攝影師@王警)
雪豹、猞猁、赤狐、高山雪雞等
都能在這裡尋得一方天地
(巴音布魯克的赤狐,攝影師@文興華)
生命在天山這條走廊上來來去去
而其中最精彩的表演則來自人類
一條文明的走廊即將誕生
04
文明走廊
千萬年來
人類在天山南北開疆拓土
三條大道溝通東西
數條小路連接南北
形成一套龐大複雜的通道系統
(天山走廊包含東西、南北各個方向的道路,形成路網,製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請橫屏觀看)
西漢時期
為聯合大月氏、烏孫等國
共同抵抗匈奴
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首先打通的便是天山南道
它也是「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
(絲綢之路由敦煌出玉門關,一路西行;下圖為玉門關遺址,攝影師@唐小六)
天山南道一路向西
毗鄰庫姆塔格和塔克拉瑪干兩大沙漠
一路上風沙漫天、水源稀缺
(庫姆塔格沙漠,攝影師@水冬青)
為避開沙漠
古人又開闢了大海道
連通玉門關和吐魯番盆地
東方的公主曾沿此路遠嫁烏孫
大宛的駿馬也經由此路抵達長安
(新疆哈密一碗泉驛遺址,攝影師@魯全國)
此外
還有天山北道和天山中道
一路沿著草原或河道行進
在唐朝時
一度是連通西域的主要道路
詩仙李白也曾寫下詩句
(出自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實際上
早在「絲綢之路」誕生前
這一帶就已為游牧民族所用
並與蒙古、中亞的草原道路相通
在漫長的歲月里
東西方人種在此相遇、融合
如今
只有不起眼的土墩和石像
述說著他們的文明
(草原石人,攝影師@賴宇寧)
三條大路打通西域
也打通了東西方的交流
大陸兩端由此連為一體
中國的絲綢被送往地中海
西方的芝麻、胡椒等
則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
(在更早之前,小麥也是通過這條道路傳入中國,下圖為收割後的麥田,攝影師@賴宇寧)
隨著東西貿易如火如荼
來自西域的文化和宗教
也經由這些道路傳入中國
其中
龜茲以佛教立國
是當時佛教東傳的重心
源自印度的石窟壁畫、造像藝術
在這裡被發揚光大
如今在其遺址附近
尚存千佛洞500餘個
占全疆的80%以上
(天山一帶主要千佛洞分布,製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克孜爾千佛洞外
曾來此修行的鳩摩羅什的塑像
依然靜靜矗立
(克孜爾千佛洞,攝影師@方托馬斯)
佛窟文化隨西域高僧東傳
廣泛分布於天山南北
(火焰山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畫,攝影師@李文博)
進而從敦煌的莫高窟
到麥積山、雲岡、龍門石窟
一條長長的宗教走廊逐漸形成
(龍門石窟,攝影師@李文博)
而東方的僧侶亦由此西行
東晉的法顯、唐朝的玄奘
均通過天山走廊走向印度
來自印度的佛教思想
甚至塑造了整個東亞的文明形態
到了明清時代
伊斯蘭教再次沿著同一條走廊
從西到東傳入中國
造型獨特的伊斯蘭建築
就是其傳播路上的腳印
(香妃衣冠冢,攝影師@方托馬斯)
駿馬香車
歌伎樂舞
古卷青燈
西域的一切曾令古人痴迷
在今天仍舊有著無窮的魅力
除了作為東西交流的通道
天山亦是兩種文明的分界線
北麓和山中盆地內
分布著大片的草原
養育了馬背上的游牧民族
南麓則多為沙漠
在星星點點的綠洲中
誕生了眾多以農耕為生的城邦小國
(哈密市的五堡鄉,是一片被戈壁包圍的綠洲,綠洲內有拉甫卻克古城,為漢唐時期城址,攝影師@陳劍峰)
遊牧者與農耕者
在天山兩側鬥爭、融合
從而有了穿越天山的數條南北古道
博格達山附近
車師古道穿山越嶺
山北的匈奴王庭、山南的漢人勢力
曾在此長期對峙拉鋸
古道上不知發生過多少次血戰
(火焰山下的高昌故城遺址,攝影師@李學亮)
此外
還有白水澗、烏骨等南北古道
如今它們大多已經了無痕跡
(車師古道,攝影師@在遠方的阿倫)
天山中、西段山脈高聳
加上大量冰川、積雪
讓穿越這裡的道路危機四伏
其中最為險峻的夏特古道
一路途經高聳的雪峰腳下
(夏特古道,攝影師@李文博)
與之相鄰的烏孫古道
則在高山的積雪中蜿蜒前行
(烏孫古道,攝影師@劉靈波)
天山走廊在鬥爭中誕生
卻又在鬥爭中消亡
當滿清帝國建立新疆省時
民族間的戰事終於塵埃落定
但外面的世界早已改天換地
隨著西方帝國的崛起
海洋貿易時代來臨
絲綢之路逐漸走向了衰落
天山走廊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唯有沿途的古堡烽燧
見證著或繁花似錦、或金戈鐵馬的往昔
(新疆哈密墩墩山烽燧,攝影師@魯全國)
05
大路通天山
然而
天山並沒有被歷史遺忘
經歷了百年的沉寂後
從20世紀中葉開始
日益先進的交通方式
正在重構天山走廊
1952年-1962年的十年間
蘭新鐵路全線貫通
成為新中國的一條東西大動脈
2014年在這條線路上開通的蘭新高鐵
則是新一輪時代速度的見證
(蘭新鐵路,攝影師@鄭斐元)
連接吐魯番與庫爾勒的南疆鐵路
成為溝通天山東西的重要幹線
所過之處正是曾經的天山南道
(南疆鐵路奎先達坂的烏斯特展線,攝影師@王天成)
鐵路快速而便捷
公路同樣四通八達
(天山附近的主要公路,製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從上海直達伊犁的312國道
是最早的現代化天山公路
一路經哈密、烏魯木齊到達伊犁
儼然是現代版的天山北道
(連霍高速和312國道火焰山段,攝影師@李保民)
314國道烏喀公路
則沿著天山南道
在山脈與沙漠中穿行
(314國道沿線,攝影師@宋文君)
218國道從伊寧出發
一路穿越山間盆地
所經過的正是天山中道
(218國道鞏乃斯段,攝影師@文興華)
1974年-1983年近十年間
從山北的獨山子到山南的庫車
解放軍築路部隊劈山開路
修建了難度極大的獨庫公路
公路里程的一半多
均為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
(獨庫公路,攝影師@厚汝軒)
曾經走在路上的駝隊馬幫
已然被現代化交通代替
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
天山走廊作為沿途重要節點
將在這個嶄新的時代
重新煥發光彩
科技、財富、文明
將再次在這裡交流融通
未來
大路依舊出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