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軌道交通網絡中,市域(郊)鐵路正逐漸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北京已開通4條運營線路,運營總里程400公里。
1月10日,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域鐵路集團了解到,北京正在推進市域(郊)鐵路「融合檢票閘機」的研發,將實現多種渠道票種「一機通刷」。同時,為進一步降低市民的通勤成本,在未來的市域(郊)鐵路票價體系改革中,也將研究推出通勤月票。
未來將研究推出市域(郊)鐵路通勤月票,進一步降低通勤成本
據北京市交通委介紹,截至目前,北京市已開通運營4條市域(郊)鐵路,分別是S2線、城市副中心線、懷柔-密雲線和通密線,運營總里程400公里,開通運營車站24座。這些開通的線路主要利用既有鐵路資源,同時進行分層次、分階段開通。
2023年12月28日,北京西站,市民進站乘坐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目前,市域(郊)各線路均採用和城市軌道交通(地鐵)一致的票價政策。市域(郊)鐵路單程最低票價3元,最高票價為當前懷柔-密雲線144公里的票價,即單程12元。
此外,從2023年年底開始,北京還通過與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合併的月累計優惠政策來降低通勤客流的出行成本。對於使用一卡通、億通行和支付寶APP乘車碼等方式在市域內乘坐市域(郊)鐵路和地鐵的乘客,可以享受到兩者合併(不含機場線)的月累計優惠政策,也就是每個自然月內,累計消費滿100元後,自下一次乘車起享受8折優惠;滿150元後,自下一次乘車起享受5折優惠。而達到400元後,跟地鐵一樣,就不再享受打折優惠了。
對於市民關心的未來是否會推出「通勤月票」的問題,北京市域鐵路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未來的市域(郊)鐵路票價體系改革中,他們會根據乘客需求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研究。
「融合檢票閘機」測試即將進行,多種渠道票種可「一機通刷」
推動城市軌道與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的「四網融合」是北京軌道交通未來發展的方向。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在市域(郊)鐵路深化與其他軌道交通方式的融合方面,北京將在規劃、樞紐、運營、服務等領域進行融合,逐步實現一套體系、一網運營、一票通行、一站安檢。
2021年3月23日,北京居庸關長城下,S2線列車穿越芬芳花海,駛進春天,被稱為春天「最美的列車」。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其中,最先能感受到變化的就是刷卡進站方面。據市域鐵路集團介紹,目前北京市域(郊)鐵路已開通運營了四條線路,為了滿足市民多票種乘車的需求,這幾條線路的車站大多部署了兩種檢票閘機:一種是北京市軌道交通自動檢票系統,支持持一卡通、億通行APP乘車碼等方式的乘客進出站;另一種是鐵路客票檢票系統,支持12306APP購票的乘客進出站。但是從物理上來說,兩套閘機是獨立設置的。檢票閘機的分設導致乘客進出站時需要判斷閘機類型,可能造成擁堵;從管理上也無法實時掌握全部的客流數據,導致列車席位統籌管理效率不高。
據透露,為提升百姓乘坐市域(郊)鐵路便捷出行的服務質量,多家單位組成的聯合研發組正進行檢票系統的融合開發攻堅,目前已經完成了兼容兩種檢票系統的融合閘機樣機開發。
下一步,「融合檢票閘機」在線應用測試即將進行,力爭儘早上站應用,實現乘客出行更便捷、業務處理更順暢、客運組織更高效的目標。
2035年北京市域(郊)鐵路將有12條,運營里程達874公里
未來,北京市域(郊)鐵路會達到什麼樣的發展規模?將形成一張什麼樣的網絡格局?
北京市交通委介紹,根據北京市政府聯合國鐵集團在2022年底發布的《北京市域(郊)鐵路功能布局規劃》(2020年-2035年),未來市域(郊)鐵路將是北京市多層次軌道交通功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構建「半環+放射」的網絡形態。
2020年7月24日,乘客準備乘坐通密線列車。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半環」主要串聯城市副中心與多點新城,形成功能互補、協同發展格局。「放射」覆蓋七個主要方向,服務中心城區非首都功能疏解,促進城市沿廊道「簇軸式」發展。按照規劃,至2035年,北京市域(郊)鐵路規劃線路共計12條,分為14個規劃項目,共874公里。其中通勤線路共9個規劃項目,總長約627公里。旅遊線路共5個規劃項目,總長約247公里。
未來的預期是市域(郊)鐵路將覆蓋北京市域主要空間走廊方向,有效串聯北京市域和跨界城市組團。圍繞中心城區30公里圈層實現45分鐘通勤,圍繞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70公里圈層構建1小時交通圈。服務目標則是要全面提升運營管理水平,包括與城市交通實現一卡通用、安檢與候乘便利化、方便乘客出行等。
而就運輸結構目標而言,北京市域(郊)鐵路將助力提高長距離公共運輸客運服務水平,力爭規劃期市域(郊)鐵路客運量達到北京市軌道交通客運量的5%。同時,部分通勤線路在實施新建雙線或複線化改造、樞紐節點擴能後可提供尖峰時段公交化服務,近期具備開行3-5對/小時的條件,規劃期尖峰時段具備開行6-8對/小時的條件,并力爭重要方向具備開行10對/小時以上的條件。
記者/裴劍飛
編輯/陳靜
校對/陳荻雁
運營編輯/劉茜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