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漫漫天地寒

2023-12-07     竹鶯說事

原標題:大雪漫漫天地寒

郇蕾

小雪過後,大雪便瀟洒登場。「北風徹骨大地寒,同雲四布天漫漫」,雪花是寒冬浪漫情意的揮灑,贈予人們晶瑩剔透的童話世界。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與小雪相比,大雪意味著天氣更冷,雪降得更大,降雪範圍更廣。大雪時節飄飄洒洒的雪花不只在北方出現,偶爾也光顧江南,給罕見雪花的南方人以驚喜。

「小雪後十五日,斗指壬,為大雪,言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矣。」雖然大雪會給生產、生活帶來不便,但人們還是期盼它普降,為山川換上銀裝,為樹枝覆上潔粉。「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雪花是冰清玉潔的象徵。

臥看玉塵飛

先祖總結出大雪三候:「一候鶡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大雪時節由於寒冷加劇,寒號鳥已凍得發不出聲,僵硬的身軀任由寒風擺布;老虎對氣候變化最為靈敏,已隱隱約約感覺到自然界的陽氣萌動,騷動不安的性情促使其邁開求偶的四蹄;耐寒的馬薤已感陽氣加身,在土壤深處舒展,有了萌芽跡象。微微的陽氣召喚著,為跌入低谷的動植物帶來希望和生機。

「雪花開六出,冰珠映九光」,縱然雪花呈千姿百態,其基本形態卻皆為六角。「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與五瓣之花不同,雪花充滿神秘感,引發文人騷客無限聯想,雪是閬苑仙界撒到人間的花瓣嗎?於是他們的筆觸傾注到飄飛的雪花上,唐代李白酒後望著漫天飄雪,猜測「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東晉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吟得真切自然,引人共鳴;元代薛昂夫描繪出一幅優美的雪景圖,「天仙碧玉瓊瑤,點點楊花,片片鵝毛」。

儘管詩人將雪花吟誦得很美,但「雪似故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賞雪與抵抗雪災,產生出不同的詩境與詩情。「醉唱玉塵飛,困融香汗滴」,描述了外面雪花飄,室內香汗滴的公子王孫形象;「豈知饑寒人,手腳生皴劈」,則反映出雪封無柴米,手腳皆皴裂的饑寒者的窘迫;「牙旗半卷凍不翻,白戰無聲寂桴鼓」,彰顯出邊關將士的氣概。

「蕭蕭驚朔雪,浩浩怒天風」,當凜冽的北風裹著雪花,肆意飛舞令人眩暈時,賞雪的心境也隨之蕩然無存,內心產生出戰勝風雪的力量。

在西北、東北的邊境線上,冬季降雪並不吝嗇,狂風裹著雪花經常飄舞一天,甚至幾天,大雪在山腳、谷壑堆積很厚。

歷史上有不少仁人志士和大雪的故事。晉代學者孫康少時酷愛讀書,但是家境貧寒點不起油燈,於是在「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的夜晚,映著雪光讀書,後來終成大業。

北宋學者楊時和朋友求教程頤老師時,得知程老師在午休,他和朋友便站在門外等候。此時天空飄起鵝毛大雪,兩個人仍然未動。待程老師睡醒時,竟發現門外站著兩個「雪人」。「程門立雪」由此傳開。

大雪給了詩人靈感,成就了許許多多詠雪詩篇。大雪提升了文人求學的境界,成就了流傳千古的典故。大雪也純潔著人的心靈,給人歡欣和愉悅。

萬象曉一色

「萬象曉一色,皓然天地中」,雪為遼闊的大地披上潔白的盛裝,山川、樹林、田野更顯純美素凈。大雪也讓萬物的顏色統一起來,不再爭紅奪綠、嫉肥妒瘦。平和潔美的雪景給了賞雪者平和的心態,給了惆悵者開闊的胸襟,也給寒冬帶來縷縷香韻。

大雪時節當北方映現「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觀時,南方氣溫也逐漸下降。北方遊客羨慕南方溫暖如春的氣候,而南方遊客則喜歡上北方冰封雪飄的風光,於是候鳥式的互動遷徙在江南和塞北上演。

大雪使黃河流域進入「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的貓冬期,田野被積雪覆蓋。雪有滋潤土地,培肥地力的作用,倘若大雪時節降雪不及時,農人還要趁天晴為冬小麥澆凍水,所以此時的降雪正合農人心意。

「大雪江南見未曾,今年方始是嚴凝」,由於江南氣溫偏高,降雪機會少,如果下一場雪,將會定格在人們記憶深處。罕見的雪花落在綠樹上,落在翠禾上,落在猝不及防的人身上,產生令人驚喜的場景,產生與北方雪景截然不同的神奇。南方的雪營造出另一種境界,承載著另一種溫柔,傳遞著另一種生機。

大雪時節正是農家休閒時候。老年人聚在一起,或打撲克,或蹲在牆根下曬太陽,聊著村裡的家長里短。農婦三五成群,或做著刺繡針線活,或編各式各樣的筐籃。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當鵝毛大雪鋪天蓋地降落時,仿佛混沌初生,天空地面分不清。此時的場景震撼人的心靈,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神秘能量,這樣的大雪是如何運籌聚集的呢?

素雪曉凝華

大雪時節千姿百態的降水方式,似乎蘊藏著神秘,寓意著別有洞天的詩境,醞釀著意想不到的驚喜。倘若說雪花是冬季最純潔、凈美的素花,那麼霧凇和凍雨則是閬苑灑下的香粉、玉晶,它們竭力裝飾著冷落寂寥的人間。

「凍雲宵遍嶺,素雪曉凝華」,大雪前後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華在樹枝上,人們稱為霧凇或樹掛,這是非常難得的自然景觀。

我國黑龍江、吉林、新疆北部、陝西北部,在大雪時節常有霧凇出現。那綴滿枝頭的霧凇,朦朦朧朧,若隱若現,像海底的珊瑚,又像傳說中的仙樹,透著靈氣,閃著華光,引人遐思。

宋代曾鞏將霧凇比作樹花,吟出「園林日出靜無風,霧凇花開樹樹同」的詩句;元代戴表元酒後觀賞霧凇,將其與散香的梅花媲美,產生「狂歌把酒屠蘇地,醉眼看梅霧凇天」的幻想;明代楊慎似乎嗅到了霧凇發出的馨香,揮毫而就「怪得天雞誤曉光,青腰玉女試銀妝。瓊敷綴葉齊如剪,瑞樹開花冷不香」。霧凇的確是詩人眼中的盛景,是遊客心中的仙境。

大雪時節偶爾會降凍雨,稱為「雨凇」「冰掛」「冰凌」等。凍雨在路面或植被上凝結成一層晶瑩透亮的薄冰,在樹枝、電線上凝結成鐘乳石般的冰柱、冰穗,在陽光下顯得玲瓏剔透,使人恍惚置身於冰雕玉砌的世界。

「飛流如凍雨,夜月似秋霜」,凍雨風光讓人喜愛,但其造成的危害也不淺。凍雨會凍死越冬作物,凍傷果樹,破壞幼林,壓斷電線。「凍雨霏霏半成雪,遊人屨凍蒼苔滑」,人走在結冰的路上容易摔倒。

大雪時節的景象,在詩人筆下要多美有多美,不得不嘆服詩人的浪漫和幽默。你看,「不妝空散粉,無樹獨飄花」的雪花,散發著撩人心弦的幽芳;「瓊林玉樹凈無瑕,輕送寒煙冷到家」的霧凇,閃耀著珠光寶氣;「跳珠先集霰,凍雨亂棼絲」的凍雨,秀逸出浴脂凝潔的舒適。冬季的大雪、霧凇、凍雨,在為塵間營造出纖塵不染的天地,為沉寂的冬季帶來生機的同時,也考驗著人們的防範意識。

玉壺天地寒

大雪致寒的日子是遊子最想家的時候。「大雪擁蓬戶,寒夢不成歸……誰知遊子心,暗逐長空飛」,儘管思鄉之心已插上翅膀,但是遠隔千里,遊子只能在「欲談心裡事,同上酒家樓」里消遣時光;在「檐前數片無人掃,又得書窗一夜明」中充實精神世界。

當遊子思鄉期歸之時,家人也在準備過冬的食材。此時街巷到處飄著誘人的芳香,「倩誰細橪成湯餅,換卻人間煙火腸」,古人說秀色可餐,其實潔雪也可餐。

冰肌玉骨的皚皚大雪,為腌肉提供了良好時機。「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民俗代代流傳,雖然現在鮮肉供應充足,但腌肉依然為人們津津樂道。腌肉的食材通常為豬、牛、羊、魚等肉,腌肉時先將肉加上鹽、八角、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出鍋後反覆揉搓,再放入缸內,半月後與腌出的汁一起入鍋,加水燒開,並添加鹽滷,再放入缸中,10日後取出,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乾即可。

「大雪小雪、煮飯不息」的農諺說明大雪時節白晝縮短。人們在滿足溫飽之後,餐飲朝著養生方向發展,飲食開始注重養生進補。據說,大雪前後進補可以調節體內物質代謝,有助於陽氣生髮,這正應了「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俗語。大雪時節宜溫補助陽壯骨、養陰益精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大雪時節的蘿蔔不僅有著很強的行氣功能,還有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涼解毒等作用。「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諺語是古人長期生活經驗的智慧總結。清代鄭板橋的對聯「青菜蘿蔔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有養生啟迪,從中可以看出蘿蔔的養生、保健、藥用功效俱佳。

大雪時節的夜晚,懼怕寒冷的人喜歡緊閉門窗,蒙頭入睡,這是不好的習慣。冬日開窗通風能夠改善室內空氣環境,白天要開啟門窗,讓空氣對流,晚上也應短暫開窗通風。不必擔心冷氣會乘勢入侵室內,因為開窗通風可以降低室內二氧化碳含量,減少有害物質積累,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使人保持輕鬆、愉快的情緒。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有雅興的人置身暖氣融融的室內,欣賞著窗外的漫天飛雪,斟上一杯新醅,就著潔白的香雪,就著寒冷的清寂,汩汩暖流即可便會涌遍周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b0fc113dace942f312d5ce9d2ade7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