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有效語言溝通的背後,父母和孩子就像生活在不同的星球

2022-06-08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缺乏有效語言溝通的背後,父母和孩子就像生活在不同的星球

昨天是高考第一天,據說是今年的考生遭遇了超難的語文和數學考試的洗禮。

朋友和我聊天,可能也是被家裡正值高考的大寶這一天的挫敗感所干擾,一貫開朗樂觀的她,言語中也沾染了一絲憂鬱。

朋友幽幽地問我:「你說,為什麼我們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飲相同的水,吃同樣的飯,和孩子卻像來自不同的星球?幾乎沒有任何共同語言,也沒有任何溝通的興趣。」

唉,這似乎是很多家庭父母的共同苦惱啊!

我記得很早以前看過一項關於親子間的調查,其中關於「對自己父母角色的認可度」這一項中,有68.1%的家長認為自己是「失敗的家長」;而只有2.1%的家長自認為是「稱職的家長」。

專家進一步調查後分析,之所以作為家長對於自身作為「家長」這一職責的壓力很大,認可度很低,是因為他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以及家庭教育中屢屢出現問題和挫敗,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親子間的愛就是如此,從最初寶寶呱呱墜地時的親密無間,到孩子漸漸長大的若干年,父母與子女的距離,逐漸遠離。

事實上,這不過是由於缺乏有效的語言溝通的表現,父母無法探知孩子的內心世界,而孩子也無法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最終彼此相互苦惱。

只不過,父母逐漸老去,世界越來越小,漸漸地只能以孩子、家庭為中心;而孩子卻到了展翅高飛的時刻,他們的世界越來越大,越來越精彩,漸漸地會把他們的身心吸引過去,與父母逐漸疏離。

雖然距離終會產生,但父母在能夠陪伴孩子的歲月里,還是要有意識、有計劃的對孩子有的放矢的進行培養,那麼,即便是孩子的世界再大,也會清楚的知道父母的身邊,就是自己最為安全、安心的所在。

1、父母不要做本不該由家長做,或者自己本就不擅長做的事情。

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句話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的口頭禪和默認的現狀。

事實上,這也是因為作為父母,過於關注了孩子的課堂學習,急於為孩子傳授知識,但是成人僅僅是懂的知識,並不見得能夠教授知識,所謂「傳道受業解惑」,並非是你把題講了,把作業輔導了,就算是搞定了的。

也就是說,父母越俎代庖,擅自替老師做了本該老師做的事情,又因為自己的不專業反而鬧個雞飛狗跳,何必呢?

2、把孩子永遠當做孩子,自以為是地「對孩子好」,獨獨沒有應有的尊重。

做父母的永遠都是端著一副「高高在上」的過來人的姿態,對孩子所做的一切指手畫腳;或者以「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而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其實並不是對孩子的「愛」。

與其事無巨細地照顧孩子,不如認真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尊重他們嚮往獨立、渴望長大的想法,尊重他們的每一次成功與失敗,同樣也是尊重他們的成長。

另外,很多父母會不自覺地把孩子和自己划上等號:不允許孩子失敗,以失敗為恥,甚至孩子失敗了自己比孩子還要痛苦痛心。然而,事實上這次失敗的孩子,需要快速調整方向,把孩子拉出失敗苦痛中的才是家長。

3、作為家長,與時俱進才能夠和孩子有共同語言。

現在社會競爭壓力日益增大,父母自然而然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拼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不管是從生活的閱歷還是從父母的本能,都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用心學習,而學習之外都是可以忽視的東西。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真的不小,他們了解世界的渠道也真的很多。所以,父母若是張口閉口就是學習、考試和成績,怎麼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呢?

換句話說,若是孩子願意和你講道理,父母還真不見得能夠勝過孩子的一番雄辯。而孩子多數時候採取不言不語,也許是本心對父母的一種尊重罷了。

所以,與時俱進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應該是家長。家長只有用自己的閱歷迅速地站在高處,高瞻遠矚,才能真正贏得孩子內心世界的尊重以及對父母的驕傲!

絕大多數孩子都在健康成長,可是成長中哪會一帆風順、沒有任何問題?

父母應該看開些、看淡些,那是孩子的路,是孩子的人生,是孩子所要面對的一切。

作為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為孩子奠定下足夠的基礎,能夠對孩子「扶上馬、送一程」,已經是蠻好的;其餘的,就是靜靜地看著孩子遠去的背影,給他一個最為堅實和溫暖的家,一個可以包容他一切的地方就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a30cf5ca0596218a8b3a5ba9d0b63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