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2019年抗美援朝紀念日。越臨近這個日子,河南開封杞縣52歲的劉世海越難以平靜。因為他的大伯劉潤田,就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年僅19歲。
為了打聽大伯的下落,劉家三代人苦苦尋覓,他的爺爺、父親均抱憾而終,到了劉世海這一代,終於在今年十一前夕打聽到了。「大伯犧牲於1952年,到今年,我們三代人苦尋了67年。」劉世海說現在只有一個願望,讓大伯魂歸故里。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趙丹
【關注】 三代人苦尋抗美援朝犧牲的親人,今年有信了
今年52歲的劉世海從未見過生命停止在19歲的大伯,連一張照片都沒有。但是在爺爺、父親一遍又一遍的回憶中,大伯的形象生動且高大:少小離家,參加抗美援朝,犧牲於1952年,年僅19歲。
劉世海的老家在開封杞縣,父親兄弟兩個,大伯犧牲於抗美援朝戰場上,父親也曾在部隊服役。關於大伯,他打小就聽爺爺、父親不斷講述。
那是一件塵封多年的往事。1951年,爺爺親自給年齡尚幼的大兒子報名參軍,當時服役部隊是志願軍第67軍199師596團。然後老人家日思夜想,等啊盼啊,等來的是有關部門送來的一塊烈屬牌。
「是個木牌,大小有20厘米寬,30厘米高,上面寫有『烈屬牌』三個字。」劉世海說,通過這個「烈屬牌」,可以得知大伯犧牲於1952年,遺憾的是,後來因為搬遷等多種原因,這個木牌已經找不到了。
劉世海說,雖然知道了大伯犧牲的消息,但是,有沒有遺骸或骨灰盒,有沒有安葬……大家各種猜想,誰都不知道,誰都想知道。逢年過節萬家團圓之際,抑或清明、寒衣節,無處祭奠,一家人只能把濃濃思念寄託於蒼茫天空、絲絲白雲。
「爺爺去世時叮囑我父親一定要打聽到大伯的消息,父親去世時安排我繼續尋找。」劉世海說,姐弟四人遵從父親遺願一直在自行多方尋找,直到今年十一前夕,他們多方打聽到,「大伯的名字鐫刻在瀋陽烈士陵園設立的紀念牆上,沒有遺骸,也沒有骨灰盒,只有一個名字。」
【講述】 思念大伯,80多歲爺爺曾寒冬深夜赤腳出走
大伯犧牲於1952年,今年是2019年,劉世海稱一家三代人苦尋苦等了67年,終於盼來了好消息,這讓他欣喜若狂。因為他見證了爺爺、父親年邁時,對大伯近乎「癲狂」的思念。
「爺爺80多歲時,特別想念我大伯,因為這是他一輩子都無法割捨的骨肉。」劉世海回憶,爺爺有段時間茶飯不思,常常以淚洗面,甚至有些精神失常。
爺爺經常和他們說:「你大伯回來了!我看到他了!」為了安慰老人,劉世海等晚輩善意撒謊:「大伯沒有死,在北京呢。」
最讓劉世海難受的是,爺爺曾在大冬天的夜晚,突然快速收拾行李和衣服,連鞋都不穿,赤腳跑出去,說要去找大伯。而劉世海的父親,看到老父如此舉動,自己卻無法打聽到大哥的下落,一直愧疚不已。
「父親73歲時離世,彌留之際,仍不忘交代我們兄妹幾個,還要繼續找下去。」劉世海說,尋找大伯已經成為他一家三代人的「執念」。「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得知大伯的下落,給了他們劉家無盡的寬慰。
【願望】 讓逝去的親人魂歸故里
10月15日,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聯繫了瀋陽烈士陵園。
宣傳科一工作人員聽聞記者來意,略顯疑惑,「家屬不是查過了嗎?」隨後,該工作人員再次查詢確認後回復,烈士陵園於2014年設立的紀念抗美援朝烈士的英烈牆,確實有「劉潤田」的名字,但是沒有其他信息,不確定是否就是劉世海的大伯。
不過,劉世海認定就是。「我大伯確實參與了朝鮮五大戰役之一的砥平里戰鬥,犧牲在朝鮮戰場。陵園牆上的名字是部隊給的信息。」
另外,其關於大伯劉潤田所述,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得以確認,名字、籍貫、所屬部隊、參加革命時間都能對上號。只有一點,官網顯示其出生時間是1926年,劉世海則稱:「大伯真實出生時間是1933年。應該和那個年代信息收集不完善有關。」
打聽到了大伯的下落,劉世海鬆了一口氣,感覺完成了爺爺、父親交代的任務,給逝去的老人一個交代。
他們一家的願望是,希望能在河南本地的烈士陵園給大伯立塊紀念碑,或把他的名字刻到紀念牆上,方便家人祭奠。
「大伯年紀輕輕就犧牲了,不想讓他的英魂還漂流在他鄉,希望他魂歸故里。」劉世海說,10月25日是2019年抗美援朝紀念日,希望能實現這個願望。
相關新聞
英雄回家 DNA確定6名烈士身份和親屬關係
央視網消息,1951年,黨中央決定將兩水洞戰鬥的1950年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經表決,決定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在第六個「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於9月29日下午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為6位找到親人的在韓志願軍烈士舉行認親儀式。
2014年以來,我國先後六批迎回599具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讓他們可以安眠在祖國的懷抱。但是這些英烈當中很多都沒有姓名,甚至他們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們已經魂歸故里。為此,央視新聞聯合退役軍人事務部以及多家媒體,在今年清明節期間共同發起了「尋找英雄」大型媒體行動。
如今,現已通過DNA檢測的方式,確定6名烈士的身份和親屬關係。而為了保證DNA最終鑑定結果的準確性,我國派出了一支來自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科研團隊,他們從2015年開始至今,一直在為烈士能夠早日與親人相認而努力工作著。
DNA被認為是身份鑑定的終極手段和金標準,但前提是能夠獲得足夠的DNA。
與我們平時所了解的身份鑑定不同,由於烈士遺骸沒有任何類似頭髮、指紋等物理信息遺留下來,並且經過長年累月的掩埋和環境因素影響,烈士遺骸已經並不完整,留存在其中的有效DNA信息也十分有限。這成了團隊面臨的第一個難題。為此,團隊採用了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希望能夠儘早確認烈士的身份信息。自2015年至今,先後4次前往瀋陽志願軍陵園進行烈士遺骸信息的採集,然而結果卻並不如他們所願。帶著一份對烈士的尊重和對烈士親人的告慰,團隊用時近10個月,篩選上百個配方,最終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題,並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烈士DNA信息資料庫。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升啟表示:「這一次總共採集了72個烈士親屬DNA信息,現在比對出來6位烈士信息匹配。今後我們會收集更多的烈士親屬信息,這樣我們能更好地鑑定出更多的烈士身份,並為他們找到親屬。」
一個有溫度的時代,必然致敬英雄。尋找英雄,對我們來說,是尊重英雄,銘記歷史,是以實際行動珍惜英雄用生命換來的和平生活。每一個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後,都有一段不應被忘記的英勇故事,都蘊藏著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英烈們從未遠去,也絕不會被遺忘。
據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