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後不宜再「秋凍」

2023-10-11     保健時報

原標題:寒露後不宜再「秋凍」

俗語常說「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在此時節,露珠冷寒而將欲凝結,放出微微寒光,「寒露」之名也由此得來。如果說白露是由炎熱向涼爽的轉折,那麼寒露則是由涼爽向寒冷的過渡,此時要注意保暖、防燥,莫「悲秋」。

01

養生不宜再「秋凍」

一場秋雨一場涼,「秋凍」過度易使人受寒邪的侵襲,惹病上身,要注意靈活添加衣物。民間有「寒露腳不露」的說法,意思是寒露以後就不要再赤足穿涼鞋了,應保暖。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楊婕建議,寒露節氣,尤其要注意這些部位的保暖。暖口鼻:對涼風敏感的人群可佩戴口罩,以免誘發呼吸道疾病;暖腹部:除注意腹部的物理保暖,更需注意避免跟風大量進食瓜果及螃蟹等食物,以免損傷脾胃;暖足部:足部是由心臟開始血液循環最遠的部位,保證足部的溫暖,有助於血液循環的順暢,尤其是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的老年患者。秋風蕭瑟,早晚氣溫偏低,需注意避免過多食用性寒食物,早晚外出增加衣物。

02

養陰潤肺防「涼燥」

這個時節的「燥」與早秋時不同,屬於「涼燥」。涼燥侵犯人體,容易出現畏寒怕冷、發熱無汗、頭痛、口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等表現。

廈門市中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鄭乾文提醒,在飲食上,應遵守「滋陰潤燥,少辛增酸」的原則,適合多食銀耳、蓮藕、冬瓜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梨、香蕉、柿子等。同時,不要忘了多補充水分,可適當喝養生茶,如百合麥冬茶、黃芪紅棗茶等,能滋陰潤燥,補氣養血。

03

調暢情志莫「悲秋」

寒露時節由於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常使人情緒不穩,易於傷感。因此,要保持良好心態,因勢利導,宣洩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同時,適當參與社會活動,積極與人溝通。

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普通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匯博建議,可趁秋季天高氣爽多做戶外運動、登高遠望,以及時宣洩鬱悶情緒。建議做一些貼近大自然的舒緩運動,如快步走、爬山等,既能收斂心神,也可達到鍛鍊的目的。還可以通過培養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來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記者||燕聲

攝影 ||顏紅波

編輯 ||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95f545d0b302d7a04ae42b9b598c6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