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賣慘就無戲可拍了嗎?為什麼國產現實題材電視劇總愛販賣焦慮?

2022-04-30     王宜電影解讀

原標題:除了賣慘就無戲可拍了嗎?為什麼國產現實題材電視劇總愛販賣焦慮?

近期,來自北影的胡智鋒教授指出,「最近的有許多影視作品總愛人為地製造一些商業的賣慘點,這與影視作品追求溫暖的本質背道而馳。」

誠然,最近的熱播劇《親愛的小孩》就因為其密集的焦慮點而引發了人民網的點名批評。特別是來自主角的一句,「原來真實的生活是風雨之後還是風雨!」

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但是通過道路和鏡頭語言堆砌出的焦慮感,真的十分令人不適。所以咱們來看電視,就是為了找虐是嗎?是上班不夠累,下了班還要接受電視劇的現實教育對嗎?

其實,這部作品也不是全無可取之處。至少它還原了許多生活本來的樣子。懊糟的婆媳關係、隔代帶孩子的理念衝突、孩子的健康問題等等。但是,請問編劇,現實中到底是哪一位幸運兒能夠同時「喜提」這麼多糟心事呢?

如果這就是生活本身的樣子,那和身在地獄又有什麼分別?不過,這部作品至少因為其存在的爭議賺到了一大票熱度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也許作為一部電視劇,這樣的設置無可厚非。但是,密集的焦慮點真的是讓看的人直犯噁心。

文藝作品本來的作用就不是給人添堵的。儘管藝術來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但藝術的複雜程度遠遠低於生活的狗血。不僅僅是《親愛的小孩》,但凡是現實題材作品,幾乎都有這樣的問題。

觀眾需要的是焦慮嗎?當然不是!我們需要的是,無論生活如何懊糟,影視作品依然能給我們向前奔跑的勇氣。那我們是拍不出這樣的作品嗎?也不是,甚至我們還有很多這樣的既往作品。

正如同前些時間上映的院線作品,《我和我的祖國》。其中的主人公們都過得很好嗎?當然不是的!不僅不好,甚至有的還挺糟糕的。當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的劇情,在最後的「謝謝觀看」中全部串聯起來,我們又看到了什麼呢?

是一個個平凡得像沙粒的、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當中每一個人都曾身處絕境,但是他們從來不曾絕望。即便是身負巨債,即便是身患絕症,他們也從未有一刻想過放棄。反而是遇到一個困難、克服一個困難,所有的流言蜚語都一笑而過,只要是自己認定的目標,哪怕前方荊棘密布,也要拼殺出一條血路。

奮鬥、不屈、向陽,這應該是人生的主旋律。這也是影視作品應該帶給人們的力量。現在許多人看電視劇,希望能得到放鬆。但是現下這些作品的模式,除了吸引眼球、就是博取同情。

或許,一時的賣慘能耐創造收視奇蹟,但是長期的賣慘只能讓觀眾麻木和厭惡。影視劇的創作的確需要套路的模板,但是每個作品都套用一個套路,只能及其觀眾的討厭。

你們有哪些正能量的影視作品推薦呢?一起來評論區分享一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910754b831bd30f22bbe483435f86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