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戰爭規模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西周時期,隸屬於周王室的軍隊主要有三大部分,分別是:虎賁軍、西六師、殷八師(也叫成周八師)。
周軍
虎賁軍相當於西周的禁衛軍,是保護王宮和天子的軍隊,西六師是西周都城鎬京駐軍,也是西周對外作戰的主力軍,殷八師是護衛成周洛邑的駐軍,從收編商朝軍隊演變而來,西周的一師是3125人,西六師就是18750人,殷八師就是25000人,虎賁軍數量不詳。
按照「天子六軍、大諸侯國三軍、中諸侯國二軍、小諸侯國一軍」的說法,一軍是12500人,西周王室的軍隊最多時有75000人,大諸侯國的軍隊最多是37500人,中諸侯國的軍隊最多是25000人,小諸侯國的軍隊最多是12500人。
另外,周王室在對外戰爭時是可以徵調諸侯國的軍隊,所以西周每次對外作戰的戰爭規模是從幾萬到十餘萬左右。
周天子南征
比如周昭王三次南征荊楚地區,結果導致周六師覆沒,最多損失了18750人。他的敵人數量也不會低於這個數量。周穆王時期曾率領成周八師討伐淮夷,出動軍隊25000人左右,這還不算徵調諸侯國的軍隊數量,加起來至少也有5萬人,這只是周王室出動的軍隊數量。
到了西周晚期,周王室勢力衰弱,軍隊數量逐年減少,以至於無法跟諸侯國抗衡,整個東周時期,包括春秋與戰國,周王室的勢力都是極其弱小的,最終被秦國滅亡,所以東周時期的戰爭規模主要看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規模。
春秋時期的第一強國是齊國,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個諸侯國的聯軍攻打蔡國和楚國,齊國在當時是千乘之國,實際是800乘,當時的一乘是30人,齊國總兵力是24000人左右,這算是當時的超級大國了,按大諸侯國有三軍來算,齊國總兵力是37500人,算起來齊國的總兵力在2~4萬之間。
齊桓公討伐楚國
齊桓公所率領的八個諸侯國都是中小諸侯國,就算每個諸侯國出一師三千人,那齊桓公討伐蔡國與楚國的總兵力不會超過5萬人,最多就是4萬人左右,而楚國的實力與齊國相當,也是大諸侯國,總兵力也差不多,雙方總兵力加起來達到近十萬人的規模。
再比如城濮之戰,這是楚國與晉國爭奪中原霸權的戰爭,兩國都是千乘之國的超級大國,楚國和晉國各出動三軍打仗,楚國實際出動兵力是42000餘人,晉國出動兵力是32500餘人,雙方兵力合計74500人,差不多相當於西周王室軍隊的總兵力。
這只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爭,是當時規模比較大的戰爭了,如果是中小諸侯國開戰,肯定規模是不如這個,如果有其他諸侯國聯合起來作戰,也許會超過單獨兩個大國作戰的兵力規模。
柏舉之戰吳軍攻入楚都
再比如柏舉之戰,吳王闔閭在孫武與伍子胥的輔佐之下,出動3萬精銳吳軍,偷襲楚國,楚國派出了舉國之兵抵抗,一共出動了20萬大軍,因為楚軍是本土作戰,所以拼湊了所有能出戰的軍隊,柏舉之戰雙方的總兵力加起來一共有23萬人了,這是一場特殊的戰爭,是一國攻入另一國都城的突襲戰,所以參戰人數較多。
到了春秋晚期,由於多年戰爭,各諸侯國越打越弱,戰爭規模反而縮小了,比如越滅吳之戰,越王勾踐用來偷襲吳國都城的軍隊也不過是5萬人,留守的吳軍還不到1萬人,而吳王夫差率領吳國主力北上與晉國爭霸的軍隊也不過是3萬餘人。
到了戰國時期,戰爭規模就越來越大,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戰爭就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趙國出動軍隊45萬,秦國軍隊人數不詳,不會低於趙國數量,至少也有四五十萬,長平之戰雙方軍隊總人數加起來快接近一百萬人了,這是先秦時期戰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沒有之一。
長平之戰是戰國規模最大的戰役
戰國時期的其他戰爭規模都不如長平之戰,比如戰國中期的桂陵之戰,也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之戰,魏國出動的軍隊是十萬人,齊國出動的軍隊是八萬人,雙方兵力合計18萬人,這已經算是一場規模中等偏上的戰役了。
從這些情況來看,春秋時期的戰爭規模不如戰國時期,而西周時期的戰爭規模又普遍不如春秋時期,整個夏、商、周三朝的戰爭規模是一個逐漸擴大的過程,越往後,戰爭規模越大,從夏朝最大萬餘人的戰爭規模到戰國後期最大百萬餘人的戰爭規模,用了數千年。
可以這麼說:夏朝的戰爭規模是部落戰爭,商朝的戰爭規模是城邑戰爭,周朝的戰爭規模是諸侯國戰爭。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