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六個一」扶志扶智

2019-07-26     大夔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弱鳥可望先飛,網格管理員4630名,保證每個院壩都有網格員,每個家庭都有對接幹部,每名幹部都有幫扶對象。

落實「八個到位」。將「幹部到戶、見面到人,宣傳到戶、引導到人,政策到戶、落實到人,問題到戶、解決到人,產業到戶、收入到人,環境到戶、文明到人,幫扶到戶、志智到人,效果到戶、滿意到人」作為幹部走訪基本要求,動態掌握每戶家底。

提升「兩力兩感」。聚焦群眾「致富能力、內生動力」和「獲得感、幸福感」,針對貧困戶評定、低保戶評議、危房改造、道路建設等熱點難點問題,通過召開群眾會、院壩會等形式,談村務、拉家常、講變化、講政策,及時回應、正面引導。

二是教師家訪「扶智」。抓好「三送一幫」。推行教師和貧困學生「結對子」,每月送「育」上門;組織老師當好孤兒、留守學生「臨時家長」,定期送「愛」上門;組建「移動學校」,為失明失聰、生活無法自理的孩子每周送「教」上門;成立「放學加油站」,開展作業輔導、興趣培訓等個性化幫扶,確保學生晚走可留校、留校有陪伴、陪伴有溫度。


開展「三講一聽」。教師入戶家訪期間,講學生表現、講資助政策、講家庭教育,聽取意見建議,針對性地改進教育方式方法。

實行「三進一保」。邀請家長進學堂、進課堂、進食堂,參與學生日常教育;保障從幼兒園到大學的「三免一補」教育資助體系全面落實。

2019年以來,全縣8634名教師通過校訊通、微信群、QQ群等,實時把學生學習生活情況傳給10多萬名外出務工家長,促進家長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開展貧困學生關愛行動3.5萬人次,幫助貧困學生2.5萬名。

2、「一個先進」——樹立典型引路

一是挖掘先進典型。深入31個鄉鎮(街道)挖掘脫貧攻堅先進典型人物,截至目前,推出扶貧典型100餘人,其中駐村工作隊隊長24人、隊員15人、基層幹部62人,讓大家看一看,比一比,學一學,促進脫貧攻堅工作齊頭並進。


按照統籌兼顧原則,在貧困群眾中廣泛開展自立自強、孝老愛親、鄰里守望、清潔家園示範戶等評選表彰活動,在非貧困群眾中則深入開展村級好人、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典型評選表彰活動。

二是宣傳先進事跡。組建縣級脫貧攻堅先進典型宣講分團,推動典型宣講實現鄉、村和貧困群眾全覆蓋,巡迴宣講30餘場次,參與人數達1.2萬餘人。


編印《扶貧故事-綻放三峽之巔》《走過2018》,製作展映脫貧攻堅微電影《感動的愛》,宣傳先進事跡;通過「奉節扶貧」微信公眾號、廣播「村村響」、奉節電視、奉節網等載體,講述貧困戶脫貧故事,讓大家聽一聽,想一想,動一動,勤勞致富終能奔小康。


三是激勵先進作為。深入挖掘榜樣,評選表彰先進。截止2018年底,9人獲得重慶市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個人,奉節縣評選表彰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0餘人。

堅持有為有位,把「三大攻堅戰」「十項行動計劃」等一線作為培養、發現和選拔幹部的主戰場,對在急難險重崗位上做出貢獻或關鍵時刻勇擔重任的幹部,優先提拔重用或順向交流,有力營造勇於擔當、爭相干事的濃厚氛圍。

3、「一次回鄉」 ——「兩回兩講兩解」

創新實施「回鄉回訪、講政策講變化、解民怨解難題」,促使幹部下到基層,爭取群眾理解,化解群眾怨氣,和諧幹群關係。

一是回鄉回訪,以「聽民意」拉近感情。發動和組織駐村工作隊隊長、幫扶單位負責人、各級領導幹部1000餘名,利用節假日和周末,回到家鄉、回到工作故地和聯繫村,深入村社、院壩、農戶實施「浸入式」走訪2萬餘人,徵得意見和問題5.8萬餘條。

重點走訪上訪戶、問題戶、貧困戶、老黨員等,並建立走訪反饋機制,收集黨員領導幹部意見建議2320條。

二是講政策講變化,以「釋民惑」贏得理解。每季度在所聯繫村列席一次村支兩委會議或黨員會議,上黨課、講政策、講變化,深入討論本村發展規劃、發展重點和發展路徑;組織召開村民代表會、院壩會,與群眾面對面交流,答疑釋惑,增進互信。

同時組建27個宣講團,深入各鄉鎮、村社、院壩,發放便民服務手冊、政策解答掛曆等資料2.1萬餘份;開展「兩回兩講兩解」文藝下鄉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2019年以來,708名縣管領導幹部主動回鄉回訪1856次,召開宣講會712場次,收集群眾建議428條,推動24個民生項目落地。


三是解民怨解難題,以「應民需」獲得認可。開設「民生之聲」網絡問政平台,暢通線下接訪、線上問政渠道,收集群眾意見建議4600餘條,解決群眾困難和信訪矛盾糾紛630餘起。

群眾反映和幹部實地調研相結合,摸清問題癥結,制定解決措施,化解鄰里糾紛、紓解征地拆遷補償等矛盾,通過「兩解」渠道解答、處理難點、熱點遺留問題共計2574件,辦結率達98%。

針對產業發展、交通水利建設等民生工程,採取「填寫群眾意見收集單,村級、鄉鎮、縣級部門三級研究,三上三下跟蹤落實,駐村領導跟蹤督導辦理進度」方式,確保落實落地,共推動民生工程587個,投資近5億元。

4、「一片產業」——夯實增收基礎

一是延伸價值鏈,擴大產業覆蓋。實施「一鄉一主導」「一村一特色」「一戶一門路」產業扶貧推進行動,建成「4+3+X」特色產業大體系,以臍橙、油橄欖、中藥材等為主導產業,推動特色產業鏈向貧困村、貧困戶延伸覆蓋,對10萬畝油橄欖產業「增量提質」、10萬畝藥材產業「壯優強特」、100萬隻山羊產業「擴量提優」、30萬畝臍橙產業「提質增效」。

突出特色分類發展,以縣城為中心,完善龍會花谷、天鵝湖、銘陽臍橙採摘園、鶴峰水果採摘園等鄉村旅遊點,打造「縣城1小時」特色鄉村旅遊圈;以天坑地縫名勝風景區為依託,完善卡麂坪、龍門客棧、露營基地、森林體驗和滑雪場等項目,豐富鄉村旅遊體驗游,打造「景區1小時」鄉村旅遊圈。

制定春賞花、夏避暑、秋採摘、冬滑雪4條精品旅遊線路,引導貧困群眾資本入股、發展農家樂、銷售農副產品等,帶動貧困戶4000餘人就業創業,實現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二是延伸循環鏈,促進融合發展。大力開發文化底蘊豐厚名優特產品、綠色食品,以及民風民俗手工製品和民族飾品等旅遊產品,土雞蛋、臘豬腳、方竹筍、臍橙、黨參等農特產品變熱銷商品。挖掘臍橙歷史文化,打造臍橙主題公園、採摘園,促進旅遊和臍橙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貧困戶增收致富渠道。

大力培育網上村莊和農村淘寶等網際網路主體,依託阿里巴巴、味道網、敦煌網、中藥材天地網等平台,通過淘寶聚划算、眾籌等營銷活動,全力衝刺農產品上行,2018年農特產品網絡零售額3.42億元,通過電商為貧困農戶節支1200萬元,實現增收2619萬元。


三是延伸利益鏈,完善機制聯結。創新「公司+貧困戶」「貧困戶+金融扶持」等多種帶動模式,讓貧困戶同資源、資金「聯姻」,確保家家都有「利益鏈」;嫁接「龍頭企業+貧困戶」,讓貧困戶既當工人又為股東,零風險,保底分得分紅。

奉節縣鑫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實踐「無形股份+生產收益」「優先聘用+產業補助」「訂單農業+示範帶動」利益聯結模式,帶動200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1萬元;煙草產業實施「『一村兩戶』 +貧困戶」「 合作社+職業煙農+貧困戶」「 土地租賃+入股分紅」「 循環農業+技術創新」 利益聯結機制,帶動28個貧困村、470餘戶貧困煙農戶均種煙增收10.58萬元。

5、「一項技能」——提升致富本領

通過全方位、多層面、廣覆蓋開展勞動技能培訓,變「輸血」為「造血」,增強貧困群眾致富能力,讓貧困戶擁有一技「生錢之道」,變「體力型」勞動力為「技術型」勞動力。

一是統籌培訓資源。在全市率先整合人社、扶貧、民政、農業農村等8個部門培訓項目和資金,推行職業技能培訓全縣「統一制定計劃、統一選擇機構、統一下達任務、統一培訓標準、統一組織鑑定、統一檢查驗收」,實現技能培訓「量質雙升」。

統籌推行全縣職業技能培訓,直補農村實用技能培訓,鼓勵農村土專家、實用人才等就地實訓教學,提高村民實用技能,帶領群眾創業致富;每年落實職業培訓補貼近300萬元,促進實用性人才健康可持續增加。

對有發展意願的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內的政府全貼息、無抵押、無擔保貸款,捆綁幫扶責任人項目規劃、貸款推薦、項目跟蹤、貸後管理四項責任,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


二是創新培訓模式。縣扶貧辦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廚師、挖掘機、電焊工等市場緊缺行業,將貧困戶送出去學;縣人社局、縣農業農村委等多家部門利用行業特長,根據貧困戶自身條件,開展「私人定製」培訓特色養殖、建築務工、家政月嫂、淘寶運營等項目,讓貧困戶住到縣裡學;深化「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農民田間學校」建設,將科學技術送到村、送到院壩、送到貧困戶田坎上,使貧困戶坐到家裡學。

培養生態特色種養殖、建築務工、家政服務、公益性崗位等實用技術10157人次,培訓電商扶貧創業人員210名;「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農民田間學校」輻射30%以上貧困人口,激發1.7萬餘戶貧困戶利用所學技術發展產業和務工就業,戶均增收1.2萬元以上;開展居家康養、環境衛生、尊老護幼等各類培訓32班次,貧困群眾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三是打造培訓品牌。堅持問題導向,實行按需培訓,構建群眾「點菜」、政府「買單」的培訓模式。針對市場前景看好的家庭月嫂、養老護理、育嬰育幼等家政服務業,廣泛動員群眾報名,嚴格鄉鎮選拔、縣上初審、市上審核。

邀請國內名師專家前來授課,現場「雙向選擇」,統一組織職業技能考核鑑定,提高培訓就業率,為江北、沙坪壩區等主城區輸送家政服務人員43名,其中余春、李向冰等9人榮獲重慶市民政部門頒發的「金牌月嫂」稱號。

6、「一場洗禮」——凈化鄉風民俗

堅持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線,以培育發展鄉賢組織為載體,積極開展感恩教育、風氣教育和脫貧致富自尊教育,移舊俗、除陋習,尚科學、倡新風,保穩定、促發展,積極凈化鄉風民俗,營造良好氛圍。

一是創新工作架構,發揮鄉賢紐帶作用。吸納鄉賢人士202人,組織開展鄉賢文化進祠堂、進課堂、進講堂「三進」活動;開展「講文明、曬家訓、賽家風」活動,尋找語言美、結構美、思想美、品德美的 「四美家風家訓」,把鄉賢文化和宗族文化有機結合,讓「愛國愛鄉、孝老愛親」融入鄉村治理,充實村規民約。

組織184所學校開展「學鄉賢」活動,開展以鄉賢為原型的校園文藝創作活動,以講故事、圖片展覽、文藝匯演等途徑,讓鄉賢文化在校園廣泛傳播,引導14萬餘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開辦「道德講堂」,把農村優秀基層幹部、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現代新鄉賢請進講堂,講有溫度、有深度的好故事,利用廣播「村村響」終端開展鄉賢文化宣傳教育,潛移默化地深入民心。

二是探索「三會」自治機制,找准移風易俗方法。推行「村(居)民委員會+村(居)理事會+村(居)監委會」的「三會」自治機制,390個村(社區)選舉產生4306名村(社區)理事會成員、1378名村(社區)監委會成員,採用「民主提事、民主決事、民主理事、民主監事」四個工作步驟,對村(社區)重大事務進行討論決定並實施監督管理,強化基層權力監督制約。

理事會牽頭建立紅白理事會、管水管路、鄰里互助等村民自治組織,廣泛了解民情動態、化解鄰里糾紛、倡導移風易俗,僅2019年上半年就化解調處各類糾紛300餘起,推行喜事新辦、喪事簡辦30餘家,群眾信訪同比下降30%。

通過入戶走訪、鄰里約談會和村民代表會議等形式,廣泛徵求基層群眾建議,採取「一村一策」形式,制定完善村規民約,抓好日常宣傳引導。

三是潛移默化影響,深入推進鄉村文明。深入挖掘「奉公守節」「忠孝仁義」等奉節本土文化,梳理姓氏家風家訓,通過歷史典故、群眾身邊榜樣影響教育廣大貧困群眾。

開展「和諧鄰里·崇德向善」潤化環境建設行動,在人口聚集地建設特色鮮明的「好人牆」,推行院壩房屋「六整齊」、村容村貌「六統一」的美麗鄉村建設。


開展文化下鄉活動,組織群眾自導自演,採取小品、快板、歌舞等多種村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將移風易俗故事演出來、說出來、唱出來。

黨員幹部帶頭舉行移風易俗簽名承諾活動,印發《移風易俗倡議書》,倡導從我做起,並利用廣播喇叭、出動宣傳車、張貼宣傳標語、發放明白卡等形式,引導廣大村民摒棄陳規陋習,踐行勤儉節約。

習近平總書記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奉節縣堅持標本兼治,突出治本,有效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提升致富本領「拔窮根」。全縣共有2300餘戶貧困戶主動提出脫貧申請,真正走上「志智雙扶」下的脫貧致富之路。

來源:奉節扶貧 文:劉聖宇 黃曉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82WLWwB8g2yegNDZv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