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G新媒體外宣矩陣又添力作!全媒體微紀錄片呈現中國民居之美

2022-02-12     廣電獨家

原標題:SMG新媒體外宣矩陣又添力作!全媒體微紀錄片呈現中國民居之美

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近一年來在紀實領域不斷嘗試,並取得了不少進展和突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從古至今,中國人對美的追求從未停歇,而傳統民居更是東方美學與智慧的集大成者。虎年新春之際,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深度報道部特別策劃推出全媒體微紀錄片《凝固的詩•探秘中國民居之美》,成為該中心在紀實題材上的又一次有益嘗試與探索。

此紀錄片由中宣部對外推廣局指導,致力於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之美,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傳統建築,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骨子裡的堅守、責任和情懷。

從2月1日起, 該紀錄片在東方衛視海外版開播,並從2月7日起登陸美國紐約市63.4數字頻道和Spectrum73有線頻道,還將於2月15日抵達日本,在東京中國文化中心舉行在日本落地的首映式,有望在日本的本地頻道播出。

在SMG新媒體外宣矩陣上,《凝固的詩•探秘中國民居之美》已經收穫了非常多的正向評價,不少海外網友的熱評充分展示出感受文化之美不受國籍限制:「這麼美的紀錄片,你們是不是可以多上載些?」「非常好的講述者,非常好的徽州人,非常好的攝影,非常好的故事!喜歡!」「(石庫門)社區和睦的氣質及其整個環境固有的美,令人欽佩!」⋯⋯

其實,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近一年來在紀實領域不斷嘗試,並取得了不少進展和突破。比如系列紀錄片《三星堆:跨越千年的對視》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1年第三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作為融媒體中心媒體融合轉型的先頭部隊,深度報道部始終秉承「先網後台」的製作理念和實際操作路徑,並以製作短視頻為主要特色。近兩年,在融媒體中心大部隊已基本轉型、先頭部隊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的考量下,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把目光投向了紀錄片。微紀錄片《凝固的詩•探秘中國民居之美》即是其在紀實領域的又一力作。

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黃錚告訴「廣電獨家」:「記錄時代、凝聚共識是新聞記者的天然職責和光榮使命。正是有了之前在媒體融合方面的經驗積累,這支團隊能夠能更清晰地感受到當今受眾需求,可以用更為年輕態的表達方式和用戶在產品中實現對話與溝通。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在紀錄片領域努力耕耘,題材主要是文化及社會領域。」

▍各美其美:多角度呈現華夏大地民居特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廣袤的華夏大地孕育了極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其不僅傳遞出中華美學精神,更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 微紀錄片《凝固的詩•探秘中國民居之美》製片人、總導演朱世一看來,分集內容的選取是創作團隊面臨的首要難題,「既要考慮地域屬性,又要兼顧建築樣態、保存現狀、文化關聯,最關鍵還要結合建築里的『人』——中國民居的煙火生活、綿綿親情,這才是它的靈魂。」

為此,主創團隊輾轉各大圖書館,在閱讀了大量關於中國民居的案例和資料之後,又進行了長期的撒網式踩點。整理完一手的信息後,團隊還要與相關專家展開深入探討,並在團隊內部進行多輪次的研究,最終才確定好分集內容。隨後,團隊奔赴祖國大江南北,尋訪了祖國各地別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從多角度呈現華夏大地民居的美學價值,帶領受眾領略不同風格民居的別樣魅力。

從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的河南地坑院、承載著夢想與鄰里溫情的上海石庫門、傳承千年的雲南傣家吊腳樓,到貴州黔東南的苗寨、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福建土樓、風景如水墨丹青的皖南古民居村落,再到以川文化為底蘊的「船型古鎮」羅城古鎮、西南邊陲的「僑文化珍珠」騰衝和順僑鄉、兼具中國南北建築精華的山西晉商大院等, 透過一次次詳實而又全面的「微記錄」,受眾在每集13分鐘左右的短片內感受到不同民居所特有的美學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 其中有不少傳統民居是首次被媒體報道關注。聚焦黟縣碧山村的啟泰堂,該片不僅介紹了當地村民保護祖先留下的歷史遺存,將古祠堂改造成碧山書局的故事,還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很好地介紹了徽州古民居的特色,並挖掘出「四水歸堂」等徽派建築細節,在有限的時長里從不同角度塑造了徽州古民居的「前世」與「今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微紀錄片《凝固的詩•探秘中國民居之美》真真正正地是用影像「喚醒沉睡的歷史」,為那些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民居留下生動的「影像志」,並給予受眾滿滿的沉浸式體驗。

人美其美:敘述傳統民居與人的生動故事

中國傳統民居可以說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發展和變遷的見證者和親歷者。這裡面有舍,有不舍;有離,也有歸;有近乎固執的堅守,也有創造性的變化;有讓人為之嘆息的破敗,更有在年輕一代努力下,帶著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老宅「新生」。

微紀錄片《凝固的詩•探秘中國民居之美》並不止於建築的物質性層面,也沒有流於表面、靜態地展示民居的建築之美, 而是深刻地挖掘民居背後的故事以及與當下社會生活的關聯度,重視建築所承載的人文情懷和本土煙火氣,把「民」和「居」緊密結合起來,將人置於民居的中心,生動呈現建築與人共生、共融的故事。

在案例的選取、故事的挖掘上,團隊力求讓鏡頭對準年輕一代。「我們生活在一個蓬勃奔涌的年代,傳統的生活方式正面臨著巨大的考驗,鄉村、老宅,日漸凋零。因此在創作中最突出也是最核心的問題,是要尋找到這些民居、建築與當下生活,特別是與當下年輕人的關係。」 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深度報道部主任、微紀錄片《凝固的詩•探秘中國民居之美》創作團隊負責人李振宇表示。

比如在上海石庫門、雲南傣家吊腳樓、貴州黔東南的苗寨、蘇州的園林生活、山西晉商大院等傳統民居的故事中,該片表達出年輕人的夢想、傳承,甚至是困惑。該紀錄片將建築的「剛」和人情的「柔」結合起來,在古樸包容的磚瓦前重溫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知來處,明前路。

具體來看,分集《地坑院》圍繞高桃梅民宿的經營引出「老居民」與地坑院關係的變化,並由此強化社會文化發展與老民居保護問題的思考;分集《和順古城》圍繞李奶奶和古城建築之間的故事,關注傳統民居在建設、傳承、保護等多個層面的重要脈絡,以及在時代變遷下古鎮保護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等諸多內容,深刻地闡釋出民居與居民背後的人文故事;分集《上海石庫門》選擇了上海的「豐裕里」和「步高里」這兩個典型的上海石庫門居住群,從東西方建築的融合切入,描述了石庫門的歷史、結構、功能、居住特點等,凸顯了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兼收並蓄的精神。

這個時代,有人走出大山,紮根都市,面對人潮洶湧;也有人捨棄繁華,重歸故土,成為家族的脊樑。微紀錄片《凝固的詩•探秘中國民居之美》的主要魅力也正在於這「複雜性」。 它不是同一個層面的感慨反覆,而是真實地反映了在這些老宅身上發生的變化,以及與老宅相關的那些人內心的變化。每個房子都是一個故事,每個人都是一個故事,每個選擇都是一個故事。

▍美美與共:精雕細琢打造紀錄片精品

微紀錄片《凝固的詩•探秘中國民居之美》以純4K超高清的畫質進行精心打造,視覺出彩、畫面精美,極大地優化了受眾的視覺體驗。從雙機位帶燈拍攝到優質剪輯以及後期包裝,加上前後方聯動的內容把控,該片始終保持著高標準的品質追求。

自立項以來,創作團隊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重困難, 僅花費了3個月時間便高效完成原本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10集創製任務。雖然他們日常的主要工作是從事深度新聞報道,不算是專職、專業的紀錄片團隊,但當遇到關乎「記錄當下中國變遷」的好選題時,自然不願錯過。近幾年,年輕的他們已經帶著思考《尋路國家公園》,探索過《水下•你未見的中國》,也講述過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上海》的故事。

同時,兼顧紀錄片項目推進和深度報道的日常製作任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這次民居紀錄片項目兩年多的執行期內,團隊還要同步完成蹲點式的疫情報道,以及數十個關乎公眾利益的深度調查。「不過我們都樂在其中:做喜歡做的事,做有價值的事,總能讓人充滿力量。」朱世一表示。

據了解,在該紀錄片的實際拍攝過程中,創作團隊克服了諸多困難。如在拍攝徽派建築期間,安徽氣溫突然降至零下,晨霧蒸騰,攝製組為了達到更好的拍攝效果,不畏嚴寒。攝製組抓緊天光拍攝,每天清晨5點多上山航拍,等待雲開霧散的時刻。為加快拍攝進度,攝製組增加夜景拍攝到21點多。在拍攝福建土樓的過程中,因為採訪對象年事已高狀態不佳,編導反反覆復拍攝了43遍才達到滿意效果。受疫情影響攝製組三進四川才拍成,攝像師為拍好舞麒麟燈親自鑽進麒麟燈里扮演麒麟頭拍攝主觀鏡頭。創作團隊所做的一切努力,只為完整、真實地將傳統民居的美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呈現給廣大受眾。

把民居化作詩,讓生活成為故事。微紀錄片《凝固的詩•探秘中國民居之美》以美之名,用建築吟誦「詩」的藝術美感與文化內涵,用影像講述新時代中華傳統文化與美學價值的新故事,而這也是當代紀錄片創作中最重要的題中之義——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7ea0c53eb1b007cf67c52ef4ba87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