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1日刊| 總第3303期
7月20日18點,暑期檔備受期待的《封神第一部》上映了。
作為烏爾善導演摩拳多年的大製作,它的最終質量究竟如何?能否通過觀眾和市場的考驗?是否能擔得起「十年磨一劍」的稱號?
獨舌小夥伴們第一時間對這部電影進行測評,以期為各位獻上周到全面的評家解讀,並提供理性討論影片的空間。
《封神第一部》是由烏爾善執導,費翔、李雪健、黃渤、娜然、於適、陳牧馳、此沙、武亞凡、夏雨、袁泉、王洛勇、侯雯元、黃曦彥、李昀銳、楊玏、陳坤出演的奇幻古裝電影。《封神》系列共三部。
第一部講述商王殷壽(費翔 飾)與狐妖妲己(娜然 飾)勾結,暴虐無道,引發天譴。崑崙仙人姜子牙(黃渤 飾)攜「封神榜」下山,尋找天下共主,以救蒼生。西伯侯之子姬發(於適 飾)逐漸發現殷壽的本來面目,反出朝歌。
小作文
葵涌
無聲有勢,後發制人
「特效能打,可以讓我忽略其他 」
《封神》是部純靠視效就能撐起來的電影。如果說《流浪地球》的特效給人的感覺是「驚艷」,那麼《封神》的感覺就是「炸裂」。這一點,看IMAX場的觀眾應該深有感觸。
玄幻電影的技術和故事很難被分開討論,尤其《封神》這種世界觀宏大、遠景鏡頭極多的玄幻史詩,視效技術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導演烏爾善為了《封神》專門成立了一家特效公司,影片除了崑崙山眾神冥想對話那一段,背景略顯粗糙,其餘場景如冰雪王城、在叢林中奔跑的石獅像,以及長大後有點像金剛的雷震子,都做得非常細緻,而且有創意。
烏爾善對鏡頭的嫻熟運用,對視效的精益求精,覆蓋了故事上的不足。《封神》第一部的故事內核是被拍過很多次的「弒父」。父與子之間的博弈創新不足,由於涉及人物過多,「質子團」成員的心理變化和成長都有些流於表面,有些配角工具屬性明顯,但好在整體的起承轉合足夠自然。
影片故事存在不足也可以理解,史詩巨製的開篇總是慢熱的嘛。從結尾來看,第一部只能算作序曲,封神大戰還看不到影子。但如果第二部、第三部還是只有特效能打,故事水平沒有更上一層樓,願意掏錢的觀眾可能會減少。
安然
安靜看片,然後寫作
「震耳欲聾中震撼我心 」
抱著體驗古裝商業大片的感官刺激與生理震顫的願望進的影院,《封神第一部》沒讓我失望。
影片以冀州大戰開場,蒼茫雪域,兵戈鐵馬。導演並不急於展現戰爭的磅礴場面,而是以冀州質子獨跪城門勸說生父的壓抑氛圍,雪原上甲冑碰撞與沉沉腳步為情緒遞進,再以生父拒不納貢的萬箭齊發為情感出口,一步步鋪墊出大戰前夕心理戰的不同階段。
隨後,巨石砸城、箭雨傾盆、雪崩呼嘯、蒙面戰馬騰躍火場等動態炸裂畫面接踵而來,欲揚先抑的開場節奏與特效亮相已經讓我沉浸片中。
不僅視聽奇觀,複雜的人性也是牽引我跟隨劇情的精妙之筆。
影片圍繞殷壽的「野心」和質子是否「弒父」的兩維平行鋪陳。殷壽在妲己妖術的加持下利慾薰心,究竟能做出何種無下限的過分之舉,是我迫切想知道的。
後者面對殷壽的威逼利誘,在善惡間如何抉擇,血緣與人倫間如何取捨,眾多質子中誰將撬動商朝命運閥門,一念之間的偏差從何處起勢反轉,是我始終期待的。
作為這一系列的序幕,影片並未完整展現以上內容。從散場過道中觀眾七嘴八舌討論第二部故事的可能性這一現象,能夠看出該片算得上成功。
不過影片的票房,實屬難測。開畫前三天的口碑將決定票房走向。
馬二
看到刷分就無能狂怒
「生不逢時的低武魔幻 」
看片前,曾對《封神第一部》有過暢想。本以為會是一部「好炫」的高武神魔大片,沒想到它走了一條最質樸的道路——低武魔幻。影片中幾乎都是拳拳到肉的打鬥,仙家手段除了崑崙山和金鰲島外,幾無可見。
電影拍得好不好?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最好的歷史故事來自提煉,最妙的戲劇結構源於虛構。《封神演義》是三流小說,怎麼改都不會比原著差。電影回歸了商周之戰最原始的主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影片將《封神演義》的格調拉回了人間,不講天道只聊人倫:父與子——你是誰和你的父親無關,而是由你要成為誰來決定。比起原著中動輒「重開地水火風」「換個世界」的寫法,這種設定無疑更全球化、更契合當代觀眾的審美。
當然,也正是為了匹配當今觀眾的觀影興趣,電影對商紂、殷商以及奴隸社會的殘暴有所虛化。商人的世界充滿暴力、殺戮、掠奪和不安全,沒有善惡觀,視人命如草芥,將人祭虐殺視為儀式,甚至同類相食。這是題外話。
烏爾善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但電影的票房讓人擔憂。他籌備《封神》時,《尋龍訣》是成功範本。但2023年,中國影視已經來到了「狂飆」時代。不能產生情緒價值的作品,再優秀也很難產生群體代入。史詩片等於高票房的時代過去了。
《封神第一部》前有《長安三萬里》,後有《熱烈》,身邊還有《超能一家人》,殺出重圍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我們拭目以待。
【文/五指山】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