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全美國「傷心」,這起事件,還是被曝光了,真相魔幻又現實

2023-05-05     皮皮電影

原標題:令全美國「傷心」,這起事件,還是被曝光了,真相魔幻又現實

歷史,遇上特殊的時間,總是會發生一些觸目驚心的事件。

而這個定律,在美國體現得尤為明顯。

比如每年4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這天是美國愛國者日,為紀念美國獨立戰爭而設立。

但也因為這層背景,每年到了這一天,美國多地都會爆發「反抗」活動。

在1995年的這一時間,一輛滿載炸藥的卡車,撞向了地方政府大樓。

168人死亡,受傷者更是達到500多人。

諷刺的是,執行這一「行動」的,是一名參加伊戰的美國老兵,麥克維。

6年後,麥克維被以注射的形式,執行死刑。

不過愛國者日的「反抗」,並未因此煙消雲散。

12年後,一起同樣慘烈的爆炸案,再度於愛國者日這天,發生在美國本土。

2013年4月15日,波士頓。

整個城市都在為一場盛會,翹首以盼:波士頓馬拉松。

這是美國最古老的馬拉松,也是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

2.8萬名參與者,從波士頓正西方的Hopkinton出發,穿越7個小鎮。

全程要跑完42.2公里,全程圍觀人數將近50萬之多。

就在人們擠得水泄不通,為跑步者們加油鼓勁時,距離終點線約100米處,一聲爆炸響起。

歡呼聲頓時變換成尖叫聲,遍地是殘肢和鮮血。

12秒後,第二次爆炸聲響起。

這就是震驚世界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

此次爆炸共導致3人去世。

分別為:8歲的男孩馬丁·理察,29歲的克里斯特爾·坎貝爾,以及29歲的中國留學生呂令子。

除此之外,還有281人受傷,近30人因此截肢。

一天後,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將此次事件定性為恐怖主義行為。

這是自9·11之後,美國本土所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恐怖襲擊。

不過這些駭人聽聞的死傷者數據,並不是最讓人瞠目結舌的。

兇手在爆炸案前後的一番行為,簡直可以用迷惑來形容。

而爆炸事件後,警察的種種操作,更是堪稱魔幻。

十年後的今天,網飛將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始末,拍攝成3集紀錄片——《全美緝兇: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以下簡稱《全美緝兇》)。

整部紀錄片,讓人看得無比揪心。

而從爆炸案的成因,到警察魔幻操作的一系列真相,也得以不加遮掩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01、

馬拉鬆開始的那天天氣很好,人很多,每個人都拚命爭奪冠軍。

而在賽道兩旁,所有人都在為參賽者歡呼。

凱倫是旁觀者中的一員。

和往年一樣,她和女性好友克里斯特爾早早到場,占好了位於終點線附近的一個絕佳位置,視野一流。

她想給男朋友凱文,拍下他衝過終點線的照片。

中間,追蹤著凱文奔跑全程的朋友說凱文半路上腿抽筋了,會比預期的要更晚到達一點。

凱倫聽到這個時並沒有放在心上,依舊決定在終點線等待男友。

但人生命運的轉變,有時候就是來源於這樣一個不經意的決定。

當第一顆炸彈爆炸時,凱倫和克里斯特爾都不可避免地都被波及了。

濃重的可怕氣味瀰漫在空氣中,地上滿是散落的鋼珠。

她的腿歪向一側。

而克里斯特爾,則像個布娃娃一樣,停止了呼吸。

在噩夢般的那天過去之後,凱倫曾反反覆復回到那個地獄,質問自己為什麼忽視那些預兆。

比如朋友的呼喚,比如凱文的抽筋。

炸彈引爆之後,凱倫還沒有來得及反應過來,就被抬上了擔架。

一個人跑過來,說女士這是你的手機。

但那不是凱倫的手機,是好友克里斯特爾的。

克里斯特爾的家人,在意外發生後的一天後被告知,克里斯特爾在醫院,還活著,只是失去了一條腿。

他們既揪心又慶幸,但實際上她早已停留在那個人聲鼎沸的下午。

人群四散奔逃,因為他們無法判斷是否還會有下一輪襲擊,整個跑道亂作一團。

爆炸後一個小時,警方努力疏散了人群,FBI和炸彈偵查組等陸續抵達現場。

經過確認,兩處爆炸地點所使用的都是土製炸彈。

根據現場物品的破損程度可以判斷,炸彈都是由背包運送到相關地點的。

但現場那麼多的人,究竟要怎麼確認兇手呢?

02、

當下是一個網際網路時代,而網際網路對於案件調查的影響是巨大的。

記得前不久男孩胡鑫宇的失蹤曾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各種陰謀論層出不窮。

而最後警方公布的結果卻無比簡單而又沉痛:男生因為壓力太大而選擇了自殺。

網際網路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中,同樣發揮了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爆炸案發生後,一個名叫「黑色獵鷹終端」的指揮部,迅速被建立起來,大量的證據也被運到該處進行排查。

在真正找到嫌疑人之前,曾有一個小插曲。

有人報告說,一個可疑的沙特人,從爆炸後的煙霧中走出來,衣著破爛,身上滿是劃痕。

當警察朝他走過去的時候,他突然把手機給砸了。

很快警方便把重心放在了這個人身上,並認為此次爆炸案,可能與基地組織有關。

但經過排查發現,這個人只是個無辜的受害者。

至於他砸手機的行為,不過是在經歷了伊斯蘭恐怖年代之後的PTSD。

當排查進入了死胡同之後,警方做了一個極為怪異的決定——

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大眾收集案發現場有關的視頻。

很快,警方便得到了不計其數的數字影像資料。

其實搜集現場人員的視頻,還原第一現場,當然是正確的做法。

警方在現場復原的手機,超過了125部。

各種角度的視頻資料顯示出來,樓頂、天台、車頂……

這些龐雜的資料,需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去進行梳理,的確產生了很大的幫助。

但令人不解的是,警方將資料的徵集,擴大到了網上。

網絡福爾摩斯們腦洞大開,根據自己的推測有頭有尾地解析著案件,給警方提供錯誤的線索。

很長一段時間內,警力都被用來證明網絡上發言的真偽,浪費了很多精力。

更有甚者,有人為了博眼球合成了很多偽造的照片和視頻。

這些混淆視聽的數字「證據」,給警方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這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對阿拉伯人的猜疑。

「後911」時代,大量的阿拉伯人在美國本土受到了霸凌和羞辱。

爆炸案發生以來,網絡上也充斥著對於伊斯蘭教徒的各種指責和辱罵:

「這絕對是那些阿拉伯人的錯」,「我絕對責怪阿拉伯人」。

在美的穆斯林教徒尤瑟夫表示,9·11之後,美國民眾的「伊斯蘭恐懼症」又一次抵達了巔峰。

與此同時,新聞媒體也在推波助瀾。

他們對伊斯蘭教徒的危害,進行大肆宣傳,這種宣傳也遠遠超過了對於罪犯調查的程度。

終於,調查部門通過海量的視頻證據,鎖定了兩名嫌疑人,並稱之為白帽和黑帽。

而這時距離爆炸案發生,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天。

03、

為了儘快確認兩位嫌疑人的真實身份,警方又做出了一個頗為大膽的決定——

向民眾公布照片和視頻。

而真正推動案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是一位在美華裔:丹尼·孟。

那一天,孟駕駛著新買的奔馳豪車,四處馳騁。

不幸的是,也正是在那一晚,他被兩位陌生男子劫車了。

兩個小時後,孟憑藉自己驚人的勇氣和魄力,順利逃脫並報了警。

很顯然,這兩位劫車人,很可能就是警方要找的爆炸案兇手。

可惜這時這兩人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年輕人對新車感情太深,牢牢地記住了自己車載GPS編號。

警方也因此迅速定位嫌疑人的位置和身份,並展開了抓捕。

在數百名警察的圍困中,兩位嫌犯一名身亡,一名投降。

他們的身世也隨之公之於眾:

兩位是來自俄羅斯車臣的移民,塔梅蘭與焦哈爾·察爾納耶夫兄弟。

塔梅蘭是頗有潛力的拳擊手。

曾很有可能代表美國出席奧運會,但卻因為移民身份而被限制,美國夢破碎。

察爾納耶夫也是同學眼裡,善良的大學生。

是摔跤隊長,是領獎學金的好學生,此前沒有人想到他能做出這種事。

雖然在警方的圍堵中,察爾納耶夫僥倖留下了一條命,

但在2年後,他就被陪審團判處死刑。

不過5年後,也就是2020年,美國聯邦第一巡迴上訴法院駁回了這一死刑判決,要求退回重審。

這一事件也引起了美國社會極大震盪。

04、

網飛為什麼要在十年之後,重新回顧那場爆炸案?

最大的意義,就是通過自揭傷疤,進行反思。

反思那些當時沒做的,或是能做好的;

反思那些當時就存在的、直到今天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其中之一就是美國的伊斯蘭教問題。

從9·11到爆炸案,大量的普通在美信徒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主教說,實際上聖戰的意思是指任何突破自我的正向舉動,而在今天,這個詞已經成為了恐怖組織的代名詞。

普通的穆斯林被隨意指責為幫凶,接受警方的審問和調查,從而陷入了深深的信仰危機。

他們彼此懷疑,自我懷疑,「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直到今天,相關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

同時,面對窮凶極惡的犯罪分子,我們究竟要不要去調查他們的犯罪動機和復原他們的人生故事?

《環球時報》的記者大衛堅信沒有人生來就是罪犯。

他通過各種途徑試圖尋找兩兄弟報復社會的原因,並因此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傷害。

有很多人發郵件來,對他進行辱罵和詛咒:「希望你和你所愛的人被恐怖分子殺害後,你能感受到對劊子手的憤怒。」

但實際上,大衛的父親就曾坐在9.11的那架飛機上,他也是恐怖主義的受害者。

除此之外,波士頓警方的辦案手段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是否應該向大眾公布嫌疑人的照片?

比如抓捕過程缺乏明晰的規劃和領導,導致現場警方面對兩位嫌疑人隨意射出了大約210槍,對平民的安危,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所有這些反思,才是《全美緝兇》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只有解決了上述問題,社會才能得到真正的進步。

作為一部紀錄片,《全美緝兇》無論從剪輯、視角還是深度上說都非常優秀,是一部難以挑剔的作品。

今天再去看,依舊會因為那個在大洋彼岸喪命的同胞呂令子產生深切的悲傷。

而片中沒有涉及其親友的相關採訪,或許是因為他們害怕觸景生情。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童雲溪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73eee4614de4d8f2c8c221e97fc15e0.html